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七讲▪P5

  ..续本文上一页好,他心智也好,对于它所观的境——自心、他心,都因为被法执这个无知所覆盖住,而不能知道像佛那样清净智能所行的不可言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因为菩萨以下的人有无知,被法执所遮蔽,就不能跟佛一样看得那么清楚,所以说不能如实知。真能如实知的,就是佛了。

  

  “若菩萨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种诸智,名为“二智””,这是解释什么叫二智。若菩萨等,就是菩萨以下的人,菩萨、声闻、凡夫(等即等声闻、凡夫),能够了知他心的智,以及能够了知自心的智,这二种智能,叫做二智。二智就是指知他心、知自心的智。

  

  那么,所谓的“各由无知所覆蔽故”,这个“无知所覆蔽”是怎么样子的一个情况呢?“或现行法执俱无明所覆”,或者是现行法执俱的无明所覆盖。这是凡夫、二乘,二乘虽破我执,法执根本没有损坏到,都有现行的法执,被与现行法执同时生起的无明障盖住,就不能如实了知。而菩萨,虽已破掉法执,但是种子没断,“或法执种子俱无明所蔽”,由于他的法执种子还没有破掉,这个跟法执种子同时生起的无明,就把他遮蔽住,他也不能如实了知;虽然比二乘、凡夫好得多了,但总还是有法执种子与无明一起盖住,因此也不能如实了知。“故言“无知所覆蔽”也”,所以说,菩萨以下的,这两种,都是无知所覆蔽;不管是现行法执俱的无明也好,或者是法执种子俱的无明也好,总是把他盖住了。

  

  什么叫覆蔽?“覆谓覆障,蔽谓隐蔽,覆障所知离言法性,隐蔽自心不称实故”,覆是盖境,蔽是遮智。覆就是覆障,把我们所要知道的离言法性这个境界覆盖住了。离言法性的境,佛是如实了知的,而菩萨以下的人,因为还有法执或者法执种子,与无明一起,把这个离言境盖住,所以不能如实知。这是对境来说,有覆障。若对自己的心,就智能来说,那是有蔽,“隐蔽自心不称实故”,自己的心,因为现行法执或者法执种子与无明一起把它蔽住,也就不能如实地了知。所以说,境也盖了,心也蔽了,当然不能如实知了。

  

  佛就不一样了。“如来净智断法执故,所行真俗依他圆成二种诸境,体性离言,超思议道,名有为等,皆假强名”,佛的清净的智能,法执是断完了的,不但把现行断了,种子也断掉了,他的这个智能所缘的真俗二谛的依他、圆成这两种境界(真谛是圆成实的境界,俗谛是缘依他起的缘起法),体性都是离言的,超思议道的,离言说、绝思虑,它里边说的有为无为、常与无常等等,都是强加安立的,都是假名,不是真正有那些有为无为、常与无常。在佛的清净智能里边,一切都是离言说的,有为、无为这些名言,都是离开了的。“故佛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所以,佛的他心智缘他心的时候,他既已经称(符合)他所缘的境,如实地离言,“名如实知”,这个就叫如实知。菩萨以下的,都不能知道离言境,都不能如实知,所以这个“如实知”是对佛来说的。

  

  这个他心智,有的人就很害怕,对方有神通,你的心思他都知道,但是,你要明白,他不能如实知,只是依稀恍惚地知道一点,不一定是很踏实,最踏实的要佛才行。尤其是气功师所知道的,有的时候是假的;有的是冒充,他给你乱说一通,根本就没那个事;也有的是有一点点鬼通,但是他能力有限,说的是错的。

  

  我记得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个老戒兄,他就讲了一个故事给我听。以前有一个人,他说他有神通,那时候正是军阀打仗的时候,阎锡山在山西跟那些军阀打仗,他的弟子就问他,你看这两个军阀打仗,哪个会胜?他的那个弟子是做生意的,他就说,哦,什么什么人会胜。那个弟子听了之后,马上去买股票。哪一边胜的,当然他的股票要涨价,而败的那边,股票要跌价。他就拼命去买胜的那一边的股票。结果搞了半天,那个军阀败掉了,当然这个弟子就破产了,买错了嘛。

  

  这个就是说,凡夫或者鬼神通之类的,会出错,他不一定说得那么对。他心通也一样,它不能如实知,有的时候会搞错。品位越高,正确的成分越大。那些菩萨、大菩萨,那基本上是正确的;外道五通仙人、凡夫,尤其是气功师,借鬼神力量的,他经常会搞错。以前,在解放前,有赌场,赌博的人经常要跑到坟地里去睡觉、去托梦,叫鬼神给托个梦,明天赌博,根据梦的预兆去赌,会胜;结果他托了很多梦,不一定就胜的。有的时候,输掉了,有的时候也碰巧,也赢了,这个都不可靠。

  

  “诸菩萨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离言等,不称彼缘”,菩萨以下的他心智,不能知道他心境是离言说、绝思虑的,也不能称(符合)所缘的心,“虽缘他心及缘自心,名不如实”,虽然他可以缘他心,也可以缘自心,但都不能跟佛一样地如实知道,所以叫不如实知。我们说的“不如实” 指的是这个。

  

  “故此说言,诸菩萨等,二智于境,无知所覆”,所以这里论主说,菩萨以下的人,由于他们的二智被无知所覆蔽,在对境时,“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为无为性离言境”,佛所缘的境,是远离一切名言的,有为无为、常与无常等等,都离开了的,才叫如实,菩萨以下的人不能像佛那样如实地了知,“故说彼智,名不如实”,所以说他们的他心智自心智叫不如实。这个不如实,是相对于佛而说的。

  

  论: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

  述曰:此重释前不如实义。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由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现故,虚者不实,妄者颠倒,是故于境,不如实知此第一义,故不如实。

  

  “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这是再补充解释一下前面所说为什么不如实的原因,“此重释前不如实义”。

  

  “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佛的他心智、自心智是没有话说的,决定是如实知,除了佛的智能之外,其它的他心智也好,自心智也好,“由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现故”,因为有法执,他就非外似外,本来是识内的,他就看到像是外境一样,虚妄显现。什么叫虚、如何是妄?“虚者不实,妄者颠倒”,虚就是不实在的,妄就是颠倒的。既不实在,又是颠倒的,这样显现出来的东西,当然是不如实了。“是故于境,不如实知此第一义,故不如实”,这是从第一义,就是胜义谛上说的,所以说不如实。

  

  论: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

  述曰:此第二释不如实义。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此二于境,不如实知。此则总说。若别说者,此他心智,通有无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说。

  

  “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这又是“不如实”的一个原因,“此第二释“不如实”义”,为什么不如实?能取所取,还没有断掉。

  

  第一个原因,说不如实,是因为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显现。第二个原因,“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因为自己身上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还没有断,凡夫是现行都没有断,菩萨是种子还没有断,总的来说,都是还有法执的缘故;“此二于境,不如实知”,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因为有法执,能取所取,分别未断,那么于境就不能如实了知。

  

  “此则总说”,这个是总的这么说。“若别说者”,假使分别地详细说,“此他心智,通有无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说”,这下边就广讲了。

  

  总的来说,因为有能取所取的法执,这个种子没有断,或者现行没有断,所以不能如实。如果具体分别地说,那就多了,他心智里边有有漏无漏,有漏里边有两种说法,无漏里边有三种说法,他下边一个一个都介绍。我们先说有漏的,“若有漏者,略有二说”。

  

  安慧等云: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如此卷初唯识中说。所说见相,皆是所执。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着,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

  

  “安慧等云”,第一个是安慧,等,等他这一派,就是古唯识学,他说,“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安慧的这个说法,我们早在唯识简介里就已经给大家揭示开了,他的主张是,只有自证分,没有见相二分,所以他说,有漏心里边,只有自体(自证分),而见分、相分是没有的。“如此卷初唯识中说”,这在《唯识二十论》第一卷里讲唯识的时候也介绍过的。

  

  “所说见相,皆是所执”,他所说的见分相分,都是遍计所执,就是没有体的(无相唯识)。

  

  “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着,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这第一种有漏他心智就是这样子的。念是念完了,说得很拗,我们只好慢慢地把它打开来讲。

  

  安慧一派所说的有漏他心智,“谓此识体”,这个有漏的识,它的体(自证分),“转似他心相貌生起”,转就是生变化,缘他心的时候,变一个相似他心的相貌生起。就是说,在这个自证分(识体)上生起这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他心是相貌相近的,“他本质心,实不缘着”,而他本质的那个心,就是识外的那个心,并没有缘到,只缘自己变的那个相,“亦自心内,不变相分”,这个相并不是依他起的相分,这个相变起来,跟他的心是相似的,“似于他心”,不是等于他心,是相似。“由善等心有法执故”,善等心,他心智的心是善心,不管你善心也好,其它的心也好,因为凡夫、二乘法执没有断,这些心里边有法执的,“自证分上,似他相生”,自证分上就转变一个相,跟他心相像的心,这个相生出来;这个相是不是相分?“此似彼相,…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