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遍计所执”,这个不是依他起,变出来的这个相,是遍计所执。这我们前面讲过了,在安慧的体系里边,见分相分都是遍计所执,不是依他起的,所以叫无相唯识。“体性非有”,既然是遍计所执,它的体性就不是实在的,是没有的了。“其自体分,依他起摄”,自体分就是自证分,那是依他起所摄的,这个我们前面早就讲过了。“即说此为他心智也”,这就是安慧一派的唯识宗所说的有漏的他心智。
再总结一下,就是说,这个心,知他心的心,是自证分,它是有体的,是依他起,当它缘他心的时候,变一个相,跟他心相像的相,但是这个变的心因为有法执的缘故,变的那个相是遍计所执,不是实在有,是没有体的,就变个假相,所以叫无相唯识,这个相不是实在的相,是虚妄的相、遍计所执的相。这是有漏的他心智。这是一种说法。下边介绍护法菩萨的说法。
然护法等,此唯识释,亦无异解。如成唯识,护法等云:谓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遂作难言: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①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②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即自心等,以他实心为增上缘,所取本质,自心别变作相分心,似他本物,说此见分为了他心,名他心智。
校注:①「但如镜等」,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四行作「但如境等」,据大正藏(T43,p. 1007, b23)作「但如镜等」。②「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大正藏(T43,p. 1007, b25) 作「无有小法能取少法」,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六行作「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护法等,此唯识释,亦无异解”,护法菩萨的体系,他们对这个唯识,也没有其它的解释,还是依他们自己体系的说法(不是跟安慧一样),有三分说或者四分说。“如成唯识,护法等云”,在《成唯识论》里,护法菩萨说,“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
就是说,他们是有相唯识,相分、见分都是依他起,这个没有其它另外的解释了,护法一派都是这么讲的,“亦无异解”,不管三分说或者四分说,都是依他起,所以说,“诸有漏心”,无漏也好、有漏也好,“依他性中,亦有三分”,依他起性里边,有三个分,证自证分还没有说进去,如果说进去就是四分了;这三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都是有的,都是依他起。
“遂作难言: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护法菩萨的唯识,解释也是一样,依他起的见分、相分,还是缘自己的相分,那么外宗就问难,说:外边的色,你说是没有的,把极微什么的都破完了,“外色实无”,那是没有的了,“可非内识境”,所以不是我们的识缘的境;而“他心实有”,他心,识外的心,就是识外的识,这是实在有的,“宁非自所缘”,怎么你不去缘它呢?你说外色是遍计执,那是没有的,所以不能缘,而他心是依他起,实在有的,你为什么又不能缘?
回答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哪个跟你说他心不是我们自识所缘的境?我们是能缘的,并没有说不能缘,是你自己搞错了,“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我们并没有说我们的心不能缘他心,哪个说他心不是我们所缘的境呢?他心是我们所缘的境,但不是作亲的所缘缘,而是疏的所缘缘,境还是境,是个本质。
(36B)“谓识生时无实作用”,当识生的时候,我们说,一切法,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法法不相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唯识宗的解释就是这样子。识生的时候,没有一个实际的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 什么作用呢?像手那样,可以把外边的东西亲自拿到,像太阳光一样,可以亲自把太阳以外的东西照到,我们的识却不是如此,不能去取识以外的东西,只能取自己识内的东西。就是说,识生的时候,“无实作用”,不能起这些对外的作用,也就是经里经常说的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法法不相入、法法不相及等等,不能把这个作用超到识外去。手以外的东西,手可以去拿,太阳以外的东西,光可以照,而我们识以外的东西,识不能去取。
“但如境等似外境现”(但如境等,这个“境”〈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四行〉,应当是“镜”,它这里写作“境”,可能是错了,大正藏里是“镜”字,大家改一下吧),只能像镜子那样,照外境,跟外境相似地现出来,而这个东西还在镜里边,并没有看到镜外边去,“名了他心,非亲能了”,我们说的了他心,就是这样子,不是能够亲自缘他心。
就在自己内识变一个相分,就像镜子照物那样,镜子里现一个相,我们缘的是镜子(自识)里的这个相(自识所变之相分),这镜子(自识)里的相,是从外物(他心,外识)里来的,这样就叫“了他心”,就可以了。比如说我们看某个人,并不是真正看到他的脸,而是看到光线聚在我们眼球上的那个相,看到的是那个东西,意思就叫“看到他了”,实际上,你看到什么呢?没有光线,你根本就不知道是啥东西;有了光线,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睛,眼睛受到刺激,就看到那些光线聚成的相,并没有看到外面的东西。这里也一样,我们看到的是镜子上的相,没有看到实在外境,而镜子上的相跟外境是相像的,这个就叫知他心,“名了他心”,我们知他心,也是知道我们的识里变的相分,这个相分跟他心是相像的,就如镜子照一样,这么就叫他心智,“非亲能了”,不是亲自缘到他心来了别他。
“亲所了者,谓自所变”,那么我们亲自缘到的是什么东西?到底看的是什么呢?是自己识里所变的相分。所以说,真的亲所缘缘的是识里所变的相分,识外的相,我们是看不到、也缘不到的。
“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还是举经里边佛说的这个话,没有少法能取少法,没有一个法,它的作用能够达到外面另外一个法、能够去取另外一个法。这个取,包括看、听、尝、触……等等意思,都在里头。法与法之间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只能在自己内部产生作用;而法与法之间的增上缘,能使你内部起变化,这个是可以的。
这一段,是窥基大师的悲心,他把唯识的道理,更详细地给我们重新说一遍。前面有说过,但是没有这里说得那么仔细,这里一说之后,唯识的观点基本上就树立起来了。
“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无有少法能取少法,那么我们怎么看东西呢?就是识生的时候,“似彼相现”,我们所看的东西,识现一个相,跟外边那个我们所看的东西,那个相是相似的,这个相变出来之后,我们就看到那个相,或者听到那个相、闻到那个相……,这就叫“取彼物”。所以我们所谓的取,都是自己取自己,并没有取心外的东西;我们自识变了之后,就取那个所变的相,就叫取彼物,并不是取识外的物。
“即自心等”,自己的心,等,等心所,“以他实心为增上缘”,我们缘他心的时候,自己的心王、心所,以他原来的那个心(实心,就是本质)为增上缘,“所取本质”,所取的这个本质(就是他的实心),“自心别变作相分心”,我们自己心里变一个相分。这个相分是以他本质的心作增上缘的,这个增上缘使我们的心起变化,变化一个相分,就跟照镜子那样地,跟它相像的相,然后我们缘自己心里的这个相。“似他本物”,自心变的这个相分心,跟他本来缘的东西是相像的,就像镜子照一样,“说此见分,为了他心,名他心智”,那么我们的见分缘这个相分的时候,就叫做“了他心”了;实际上并没有了他心,了的还是自己的心,自己的相分心跟他的心相像,那就叫了他心,这个就叫他心智。这是以唯识的观点解释他心智,一切的色声香味、眼耳鼻舌、视听嗅尝等等,都以这个观点来解释。
此前二说,皆有漏智。
前面的这两个说法,都是指有漏智来说的。那么下边是无漏智。
我们想暂停一下,因为昨天我们就讲过,今天的难度是相当高的。昨天叫大家先预习,你们女众没有听到这个话,可能你们也有预习了。先预习一下,今天听起来,会有一点头绪。如果没有预习,先没有看过这个文,那么我在念,你就不知所云,跟着我在云里头打圈圈。大家回去再看一看吧。这个难度是高了一点,但是他把唯识的道理,给你更清楚地透发了一些。有人说,唯识道理,你能不能简单一些给我说啊?没有那么简单的!如果唯识道理很简单的话,我们何必要学唯识学呢?大家老太婆、小孩子都懂的,不要开这门课了,大家天然知道唯识学,——没有简单的!
唯识学,解放前在大学里边是哲学系的教材之一,也就是说,佛教的教理,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唯识》的资料。根本乘的是《俱舍》,大乘的就以《唯识》为主。讲性宗的,讲得很少。唯识学因为哲学的思想最丰富,所以一般都采取《唯识》。
我记得以前,我年轻的时候,解放前,清华大学一本哲学的教材,很厚的一本书里边,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讲唯识,大篇幅地讲唯识学,这是很微细的一套学问,这是大学的教材,那不是很容易懂的。但是我们佛教里边,有善根的,哪怕你是小学生,他还听得懂。
这个不稀奇,我们就富有经验,讲唯识固然难,但是一般说,还是《俱舍》难,《俱舍》的难度高于《唯识》。很多人《唯识》学得很好,但是见到《俱舍》,“哦,这个东西,太细,我学不了”,那就是说《俱舍》的难度,比《唯识》还高。但是我在广化讲《俱舍》的时候,两次的考试,第一名的都是小学毕业生,这个就是说他有善根,同样能听得懂。反过来,那些中学、高中毕业生(那时候还没有大学生,宝光寺有一个,报了名之后没有来上课,一般的最高的学历就是高中生),还都不如那个小学生。
那也不奇怪,当代的那些性相兼通的大师,印顺法师,他怎么?他自传里说,小学毕业,小学六年级。他的学历并不高,但是他的学问,权威。他在佛教的地位,是世界上的权威。再一个就是近代的,他们海外称为民国以来第一大译师的法尊法师,他的学问也是非常之渊博。我们看他的自传,《法尊法师论文集》里边,他自己的传记,他说他到藏地安东格西那里学《广论》的时候,开始学的人很多,最后《止观章》讲完了,留下的,只是他一个。所以说他学问很大。但是他的出身,据我们五台山的那个老戒兄(他以前是法尊法师的学生)说,他原先是打铁的,铁匠出身。那这个文化水准也可想而知,不会是很高,但他们都是佛学里边得到最高造诣的大法师,并不一定要过去是大学问家。
当然,还有弘一大师等等,他们过去是学问很高的。但是不一定如此,佛教里边一些高僧大德,不一定是要世间的学问很高。一个是靠自己主观的努力,一个是靠过去的善根,有这两个的话,一样可以超胜一般的成就。印顺法师的过去善根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现世的努力,我们是听到一点。
那是我在南普陀教书的时候,来了一位法师,已经七十九岁,快八十了,他自己说是印顺法师的同房间的同学,就是以前印顺法师在闽南学习的时候,他们是同学,而且是同房间的,那是很接近的了。他告诉我,印顺法师以前在学习的时候,他可以从早上,吃了早饭就看书,一直看到中午,一动也不动,其它的杂念、杂事,一个也不干,就是这样扑在桌子上不断地看下去,吃了午饭之后,又不断地看下去,可以整天在书堆里不动,外面什么事都不管的。他这样子有这个定力。我们一般的人,看几行书,看一小时或者多一点,赶快外面去走一转,或者跟人家充壳子去,要调节一下。他不要那样的,他可以不断地看下去,而且看起来津津有味,把他吸引得很坚牢,就是他的理解力很强,书里的法喜,把他吸住了,根本就对外边的事情不感兴趣。他是这么的一个人,耐得烦,肯用功,从小是这样子出来的,所以他的成就大。
这个就是说,要有过去的善根,加上自己的努力,现在是末法时期,再加上三宝的加持,如果这三个条件有了之后,决定有大成就。你说自己努力,那是干努力,没有三宝的加持,就会有魔障给你。你说你要努力,他给你搞其它事情去;家里有事,一个电报,叫你赶快回去,怎么办呢?你不回去也不行。这个事情,就是要靠三宝了。三宝加持,把一切违缘排掉,自己再加努力,如果过去又有善根的话,那么决定这一辈子有大成就。如果有外障,当然,障住了,但并不是退,虽然这里被障住,我们绕个圈子,还是可以学。假使你外边有急事,叫你去办,或者是公司里催你赶快去上班,那么你可以听磁带,要学的心,还是继续下去,那还是可以成就的。如果说,“啊!不行了,反正我没有缘,完了,我回去了”,那就搞世间法去了,就完了,就退掉。
这个说了半天,就是鼓励大家,不要畏难而止。世间的学问大不大,对佛教的造诣,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关系,但是不一定的,只要自己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当代的大师,法尊法师、印顺法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可以以他们作一个榜样,自己努力上去。还有,如果本身自己文化水准高的,那更不能自暴自弃。既然你条件那么好,就要把你的力量都发挥出来了,在同学的讨论中要发挥你的作用,带动大家更上一层楼。总之希望大家好好努力。
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七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