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後得智裏邊的一類,這個後得智是有分別的,因爲有分別,所以要有相分。無分別智、根本智才沒有分別。“所緣境界,或離體故”,所緣的境界,或者有離體的,就是不在自識裏邊,而是他心,那是離開自己的識體了,若沒有相分,你怎麼緣呢?
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如是境相,同無漏心,無漏種起,雖有相似有漏法者,體非有漏,如有漏心,似無漏相,非無漏故。成唯識中,又作是說: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他聚攝故,如非所緣。然真如等,與能緣心,不異不一,非他所攝,不可爲例。余所引證,如有漏中。
“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這是打比喻,有漏的心,它可以現一個跟外境相像的相分,然後去緣它,“如是境相,同無漏心”,這個緣的境,可以是緣無漏的東西,就是有漏心裏邊可以夾緣無漏的相分,“無漏種起,雖有相似有漏法者,體非有漏”,無漏的種子起的時候,雖然有相似有漏法的相,跟有漏法一樣,也是有相分,但是它的體不是有漏的。“如有漏心,似無漏相,非無漏故”,有漏裏邊可以緣無漏的東西,無漏心現一個相分,並不是說它就是有漏的,它還是無漏。有漏裏邊可以有無漏的相現,無漏的種子起的時候也可以有相分現出來,雖然這個相分似有漏法現,但它的體是無漏的,也可以有相分,就像有漏裏邊可以緣無漏相一樣。這就是說,不能因爲是無漏就決定不能有相分。
“成唯識中,又作是說”,《成唯識論》裏又這麼說,“現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識親所緣緣,他聚攝故”,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緣他心(彼聚心心所法就是他有情的心王心所),“非此聚識親所緣緣”,“此聚”即二者之一,比如某甲,那麼“彼聚”就是某乙,某乙身上的心心所法不是某甲的識親自能緣的,“他聚攝故”,因爲這個心王心所是在某甲的識以外,是某乙身上所聚(所包含)的,不屬于某甲,某甲的識不能親自緣到。所以一定要變個相分才能緣,如果沒有相分的話,你怎麼緣他的心王心所呢?
“如非所緣,然真如等,與能緣心,不異不一,非他所攝,不可爲例”,這裏的“如非所緣”,它是點在上句的,就是說不能緣他聚的心王心所,猶如是“非所緣”,“非所緣”就是沒有體的法,不是所緣境,不能緣的。這樣講,好象也講得通,但是把它連到下邊講,那更好一些。“如非所緣”,真如,在我們說起來不是所緣的法,真智緣真如的時候,能緣的心跟所緣的真如,“不異不一”,兩個合起來了,“非他所攝”,真如又不是屬于他有情的,每一個有情識裏邊的識性都是真如。既不是他所攝,也不是在跟他聚的心王心所緣的時候見相能所分得清清楚楚的;它不是所緣境,因爲緣的時候,能所是合一的,所以“不可爲例”,不能以真如作一個例,來破我們的唯識,這個不是一般性的東西,這個要除外。
“余所引證,如有漏中”,其它的引證,《成唯識論》裏,跟這個有漏心相似的東西還講了很多,這些教理,他這裏就不再廣引。
由斯教理,若佛非佛,諸後得智無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見分。然除佛外,余無漏他心智,法執未斷,有漏此智,虛妄現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與佛無漏他心智異。
從這些教理,就得出結論,“若佛非佛,諸後得智無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見分”,不管是佛也好,不是佛也好,菩薩聲聞也好,他們的後得智、無漏的法,都有相分、見分。這是護法菩薩的主張。不但有漏的他心智有見相二分,無漏的他心智也同樣有見分、相分,包括佛的他心智,也有見相,那就是說佛還是唯識的。前面有說佛的無漏心不在唯識之內,這一點護法菩薩是不承認的。護法菩薩的唯識是徹底的,從凡夫到佛,都是唯識;佛也有見相二分,不能緣識外的。所以說護法菩薩後來居上,這個是比較徹底。
“然除佛外,余無漏他心智,法執未斷,有漏此智,虛妄現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與佛無漏他心智異。”這是說,除了佛以外,二乘、菩薩的無漏他心智,他是法執還沒有斷完——這個“余”字,是說除佛以外的他心智,有兩種,一種是無漏的他心智,就是二乘、菩薩的,“法執未斷”,他們的法執還沒有斷完;一種是有漏的他心智,“虛妄現故”,他的法執還有現行。一個是種子沒有斷(無漏,二乘、菩薩),一個是還有現行(有漏,包括凡夫)。這兩種,“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跟佛的淨智所行的不可言說的境界,當然不一樣了,所以說“與佛無漏他心智異”,他們跟佛的無漏他心智不一樣,就是“不如實”了。
所以這個“不如實”,他給你講了很多。本來不如實,他一個偈頌一句話,“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那還是好懂的,佛的境界最高、佛看得最清楚,但是他這麼很仔細地給你一辯,反而把人家搞得唯識道理講得太深,有的人就鑽不進去了。這後頭的內容,雖然是深一點,但唯識的觀念卻是可以更詳細地給我們拿出來了,這個學懂之後,唯識觀基本上就能夠樹立起來。
這裏是從護法菩薩的觀點來說,不管是無漏智,還是有漏智,見、相二分都是有的。爲什麼菩薩以下的無漏智、有漏智不能像佛那樣地如實知呢?那是因爲無漏的裏邊,法執沒有斷完,有漏的裏邊,還有虛妄現行,所以跟佛清淨的智能所行的不可言境、那個離言說的境界,當然不能比,“與佛無漏他心智異”,那是不一樣的了。
佛他心智,雖變爲境,親似他心,名爲如實,以無執故,知性離言。余他心智,亦變爲境,未斷執故,疏似他心,名不如實,以有執故,不知諸法體性離言,故說有異。
那麼佛的他心智是怎麼樣的?他這裏又交代一下。“佛他心智,雖變爲境”,佛的他心智,雖然也有見分相分,也變個境界的,但是這個境,“親似他心”,跟他的心是一模一樣的,“名爲如實”,這個才叫如實。
我們變的心跟他有距離,就像照相那樣,照出來的相,跟原來的東西是有距離的,本來是胖胖的,照出來很瘦;本來是亮亮的,照出來很黑,因爲采取的光度不一樣,相片的效果就不一樣。這也就是說菩薩以下的人,他變的相分是不如實的,而佛變的相分就是恰恰一模一樣的,所以說“親似他心,名爲如實”,這個才叫如實。
“以無執故”,爲什麼如實、親似他心呢?沒有執著了,法執的現行沒有了,種子也沒有了,能夠“知性離言”,他雖然緣那個境,但是知道這個境是離言的。“余他心智,亦變爲境”,其它的他心智,同樣也變相分,也變一個境,“未斷執故”,因爲他法執沒有斷完,“疏似他心”,不是親似他心,雖然像他心,但是有距離,跟他心不是一模一樣的,“名不如實”,所以不如實。“以有執故,不知諸法體性離言”,一個是親似他心,一個是疏似他心;一個是無執,知諸法的離言性;一個是有執,不知諸法的體性離言,所以就有差異了,“故說有異”,這個就是不如實的症結所在。
此中通說除佛以外,諸他心智,說不如實。非佛此智親能照他心等故,名爲如實。成唯識說: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故佛亦變。若說佛心親能了者,便與上說理教相違,故佛之心,亦名唯識。
“此中通說除佛以外,諸他心智,說不如實”,這裏總的講清楚了,除佛的他心智以外,其它的他心智,包括菩薩以下的,都不如實。當然不如實的程度有高低不同,菩薩的不如實跟佛差得少一點,而二乘的不如實跟佛差得稍微再多一點,凡夫的不如實則跟佛差得更遠。這個差距是有,但是總的來說跟佛比,完全跟他心一模一樣,而且知道的是離言的,這個是不能比的,所以都叫不如實。
“非佛此智親能照他心等故,名爲如實”,這是駁斥第二個論師的論點。我們說的“如實”,並不是像前面第二個論師說的,佛的智能能夠親自照了他心、親取他心,不要變相,直接就能夠了知他心,這叫如實。這個說法不對。我們說的如實,是變的這個東西(相分),因爲沒有執著,所以變得親似他心,跟他心一模一樣,而且知道它性是離言的,這個叫如實,並不是說不要相分、直接去了知他心叫如實。
“成唯識說: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這是引《成唯識論》來作證明。《成唯識論》裏說,哪個說他的心不是自己識的境界呢?誰說自識不能緣他心?沒有人說不能緣他心啊!這是前面外人問難:假使你能緣他心的話,就不能稱“唯識”,因爲超出識外去了!論主就回答說:哪個跟你說我們的識不能緣他心呢?但是並沒有超出識外,“但不說彼是親所緣”,只是不是親所緣緣,不是親自緣他心,而是變個相來緣它,那還是“唯識”!這是護法菩薩的解釋,既把唯識的道理維護好,又把他心智能知他心的情形也講透,所以這樣子說是最圓滿的。“故佛亦變”,所以佛也變相分、見分。
“若說佛心親能了者,便與上說理教相違”,假使像第二個論師說的,佛的心能夠親自照了他心,這個話,就跟上面引的很多教理相違背,那就不成立了,“故佛之心,亦名唯識”,所以,結論就是:佛的心,也是唯識。那是最徹底的,從阿鼻地獄最苦惱的衆生,到這個叁界最高的有頂,乃至二乘,一直到佛,都是唯識,都要變見相二分。這就是護法菩薩的主張。先前的那個說法,碰到佛的境界,他們唯識的道理包不進去了,只好說無漏的、不執著的境不是唯識,有執著的境才叫唯識。這個很勉強,我們看看就勉強,唯識道理不普遍,你這個唯識道理就不能成立。護法菩薩則從最苦惱的衆生,一直到最高的佛,都是唯識,那就把道理包完了,這是徹底的。
今天就講到這裏,下面還有更多的發揮,恐怕太多吃了不消化,那麼我們把今天的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講了什麼,再回顧一下。今天我們講的很少,先是複習了昨天說的,有漏他心智,安慧的主張,你們也有提問的,就是“不如實”的問題。
不如實有兩種。“由似外境虛妄顯現故”,這是第一個不如實,這個講得比較少,就是因爲有法執,現的境是虛妄顯現的遍計執,那當然不如實了。
第二個不如實,“能取所取分別未斷故”,這個就講了很多,分有漏、無漏來講。有漏的又分兩種,安慧說只有自證分,沒有見、相二分,見、相二分是遍計所執,那麼變的相當然跟他的心不如實,跟佛的境界,當然差得更遠,所以說不如實;而護法菩薩說的有漏他心智,叁分都有,見分、相分、自證分都是依他起,這麼就成立唯識了,我們知的他心是我們的相所變的,這個變的相跟他的原來的心是相似的,所以叫他心智。不同之點,一個說只有自證分,一個說也有見相二分。
無漏智裏邊,說得更多,略有叁種說法:一種說,跟有漏一樣,見相二分都是沒有的;一種說,有見分沒有相分;再一種說,見相二分都有,就是護法菩薩的說法。從裏邊的辯論,我們就看到,窺基大師把護法菩薩的道理講得最圓滿,那就是說護法菩薩的這個見解是最正確的,也是最完備的。第二種講的有見無相,講唯識道理就不好講,雖然如實這一方面講得通,但唯識的道理就有點勉強了,甚至于說叁界虛妄心是唯識,不虛妄的心(無漏心)就不叫唯識,這就跟前面教理違背,所以這個不能采取。而第叁種,護法菩薩說叁分都是依他起,這個從凡夫講到佛,都能夠講得通,這個就是成立唯識的最圓滿的一個說教、理論。所以主要是介紹護法菩薩的說法。
明天還有很多的發揮。這個裏邊,越鑽越深,看起來很吃力,但是掌握之後,唯識的觀點就掌握住了。
要得到一個收獲,要下苦功夫。我們的解放戰爭把全中國都解放了,那是花了很多的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很多的人才達到的果,來之不易。我們要成佛,還要叁大阿僧祗劫的犧牲頭目腦髓,利益衆生,修六度萬行……,這些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現在要學一個唯識的道理,不要你拋頭顱,也不要你灑熱血,就是要你多動一點腦筋;如果你腦筋轉不動了,那就有一個辦法了,阿曰阿巴雜那的……,求文殊菩薩加持,很靈的哦。這個求加持的方法,是最便宜的方法。
海公上師說,你們要講經,講經之前一定要靜坐,靜坐之後就可以把經的道理會通,講起來就是……。海公上師講經,你們沒有聽到過,那是如瓶瀉水、滔滔不絕,辯才無礙的,講得非常好。據他自己講的經驗,就是講經之前要備課,最重要的要靜坐,把學的那些義理,在定中把它整理一番。他說還有一個方法,假使你很忙,在講經之前沒有功夫靜坐,怎麼辦?阿曰阿巴雜那的……,這個是救急的辦法,你阿曰阿巴雜那的……多念之後,講經也能得加持,也能講得很自在、很如法,准確、不錯。因爲什麼呢?前一個(備課、靜坐)是自己的力量,定力加持,後一個(念咒)是文殊菩薩的加持,文殊菩薩是智能第一,他的加持也很大。所以說,你們學法也一樣,如果你感到腦筋轉不動了,很吃力、沒有辦法接受了,阿曰阿巴雜那的……,多念一些,如果念得好的話會開竅。
我記得有一封信,他寫給我,他修四皈依,四皈依當然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文殊菩薩也在裏頭了,他四皈依念了好多個十萬,他說他現在碰到一些事情,好象悟性有點起來了,好象想得通了,很多道理,以前想不通的道理都想通了。這個就是加持來了。
我們說末法時期,煩惱濁、衆生濁,五濁惡世,自己的煩惱很重,無明很大,智能不夠,那麼就是求叁寶加持了。所以在末法時期密法裏邊,我們沒有離開叁寶、護法加持的;要建立一個道場,要護法加持,因爲天魔外道的擾亂很厲害,沒有護法菩薩是建不起來的;你要學法,也要叁寶加持,學法修法沒有叁寶加持的話,自己力量有限得很。
有的人要出家,父母不同意,你自己拼命做他們的工作行不行?很困難。你自己力量有多少?你說你再怎麼勸、再怎麼說,他不睬你。我們這裏有一位,他母親來了,他說了很多好話,甚至于說他如果不出家的話,他愁憂得很,將來會害病而死,她說:“死?叫他死好了,情願他死,不要他出家!”這樣子的母親,他死的可以,出家的不行!這樣子你怎麼辦呢?你離開叁寶加持,恐怕沒有辦法了。那叁寶加持有沒有效啊?有效。很多人就是通過叁寶加持,很順利地就來了。
所以我們鼓勵,如果感到(學唯識等等)很困難的,就多修四皈依,或者是阿曰阿巴雜那的……,多念,那會得到一定的加持。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