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看到,他们是能取、所取,所见的是那个虚妄的遍计所执的心。“佛无执故”,佛没有法执,没有能取所取,所以说声闻缘觉菩萨的他心智,“不知如佛净智行境”,佛的清净的智能所行的境界,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所见的是虚妄分别的能取所取,因为法执未断,佛则是法执断完了,直接以见分去见他心,所以见到的是如实的,他们是虚妄分别的能见所见、能取所取,那当然不如实。所以,第一个意思,这无漏心里边第一师的不如实,是这么解释的。
有义后得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着故,说离二取。此第二说。佛地论中,更有证文,不能繁引。释此文者,若有漏心,便变相分,二取未除,不知如佛净智所行性离言境,都无相分,名不如实;若除佛外,诸无漏智,虽能亲取,然自身中,有法执种,犹未断故,出观已后,诸法可言,或犹起执,名不如实。佛则不尔。故除佛外,无漏此智,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有异。
第二种说法:见有相无。“有义后得智见有相无”,有的论师说,后得智,这个无漏他心智,它是有见分没有相分,跟佛的了他心一样,有见分,没有相分。“说此智品有分别故”,说这个智品,就是这个他心智,它是有分别的,不是说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缘真如,没有分别的,这个他心智缘他心是有分别的、带名言的。“圣智皆能亲照境故”,圣智,圣者的无漏的智能,都能够亲自照见外境。“不执着故”,因为他没有执着了。前面的不能照外境,因为凡夫有执着,不能照外境,圣者没有执着,可以照外境。“说离二取”,因为他离二取,能取、所取已经离掉,不执着就没有二取,既然没有二取,就能够照外境。“此第二说”,这是第二种说法。“佛地论中,更有证文”,那里边说得更多,“不能繁引”。
(37B)“释此文者”,这些道理,下面再广讲一下,为什么凡夫跟二乘的他心智不像佛一样地如实知,他是这么解释的。
“若有漏心,便变相分,二取未除,不知如佛净智所行性离言境,都无相分,名不如实”,菩萨以下的有漏他心智,他要变相分,二取未除,这能取、所取还没有除掉,那么当然了,变的相分是虚妄的,如佛那样的没有相分、净智所行的性离言境,他是不知道的;佛的净智没有相分,是离言的境界,他是有相分,那当然隔了一层,就不能如实知道。这是说有漏的。
“若除佛外,诸无漏智,虽能亲取,然自身中有法执种犹未断故,出观已后,诸法可言,或犹起执,名不如实”,除佛之外,菩萨、二乘的无漏他心智是怎么样的呢?他也能够亲取外境,但是他身上法执的种子还没有断完,他入定的时候,种子是不起作用,出定之后,这些法还可言说,或者也可以说有法的执着,既然还有法的执着,跟佛知道的离言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所以,名不如实,这个也叫不如实。就是说,菩萨、二乘的无漏智,虽然也跟佛一样,可以亲自去缘那个他心,不要变相,但是里边法执未尽,出观之后,可能还要起执着,有这个执着就不如实了,跟佛不一样。“佛则不尔”,佛没有法执,所以不会执着,那是如实的。
“故除佛外,无漏此智,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有异”,所以说,除佛以外的二乘、菩萨,他们的无漏智,虽然也是亲取外境,但还是不能知道如佛清净的智能所知道的不可言说的境界,与佛有异,当然就有差异,不一样的了;佛没有执着,而他们还有一点执着,所以他们不能如实了知。
若尔,此智既不变相,亲取外境,何名唯识?答:唯识者,据有漏心所起妄执,境非实有,由此理故,唯识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非执外法,何妨亲取?故唯识理,此师亦成。或唯识言,据妄心说,无漏心等,即非唯识,经中但说三界唯心,不说无漏亦唯心故。此违比量,解深密等,如前引教,通无漏故。今此二义,前解为胜。
这一段就是解释前面说的“理妨”,外人的问难,你说这个智能能亲取外境,这跟唯识道理不合。
“若尔”,照你这么说,“此智既不变相,亲取外境,何名唯识?”这个无漏他心智,它不要变相分,直接就可以取识外的境——他的心,那是在你的识外的心;既然你的识可以超出自己的识去取他有情的识,那你这个唯识道理不是破掉了吗?我们一开始就是要破你的这个唯识,你都亲取心外境了,那你还叫什么唯识呢?
“答:唯识者,据有漏心所起妄执,境非实有”,这一派的论师解释说,我们讲的唯识,是指由有漏心所起的这个虚妄执着的境是不实在的,“由此理故”,根据这个道理,“唯识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这个不实在的、所执着的虚妄境,你说识能够亲自去缘他,这一点我们唯识是遮(不允许)的,而“非执外法”,没有法执的那个法、不是遍计执所执着的那个外法,“何妨亲取”,那是可以亲取的。他意思是说:有漏心虚妄执着的那个境是不实在的,我们讲唯识不能亲取,但是,不是虚妄不实的那个法,那是依他起,是有的,那就可以亲取,唯识道理能讲得通。这是把有漏、无漏的心分别开来说。“故唯识理,此师亦成”,所以,这个唯识道理,这一派论师的说法也讲得通。这个虽然讲得通,但还是有一点勉强,那个最圆满的说法,还在后头。
“或唯识言,据妄心说,无漏心等,即非唯识”,另一派论师,他的解释是:我们说的唯识,是从虚妄心来说的,那叫唯识;无漏心不是虚妄心,那就不叫唯识了。这个道理就讲不通了。他的依据是:“经中但说三界唯心,不说无漏亦唯心故”,在经里边说的是三界唯心,三界都是有漏的虚妄心,而成佛之后,或者成了阿罗汉,这个二乘都跳出三界了,那是无漏心,不是虚妄心了,那就不讲唯识了。他这样子的说法,意思是说:在经里边只说三界唯心,这是有漏的虚妄心,是讲唯识的,而无漏心在经里没有说是唯心,所以我们说,唯识只讲有漏的虚妄心,不是虚妄的那个无漏心就不在此例,因为经上没有说无漏心是唯识。“此违比量”,这个说法,跟比量是违背的,“解深密等,如前引教,通无漏故”,前面我们早就讲过,无漏心也是通唯识的。大家可以回顾到第一卷,已经讲了很多。
“今此二义”,所以,这两个义,就是这两个说法,“前解为胜”,以前一个论师讲的不执着的境可以亲取(非执外法不妨亲取),所执着的外境不能亲取(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这个说法稍微好一点。后面的这个说法(无漏心等,即非唯识)讲不通,这前面已经驳掉了的,不能采取。经中但说三界唯心,就说唯识只属于有漏心,无漏心就不是唯识,岂不知佛还是唯识呢!这个后头要讲。这是比较这两个说法,可以采取前面的解释,后面的那个解释,先前早就驳掉了的,不能采取。
有义后得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乃至广说。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智,应缘声等;又缘无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佛地论中,亦作是说,后得智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
回答“诸后得智,有二分耶”的第三种说法是:二分俱有。“有义后得智二分俱有”,这是护法菩萨的说法了。这后得智,这个无漏他心智,见相二分都是有的。“说此思维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后得智缘真如的时候,是有相分的,它变一个跟真如一样的相分,但不是亲自缘真如。根本智缘真如,那是没有相分的,是能所合一,而后得智缘真如要有相分,它缘真如的时候是隔了一个相分去缘的,并不是真正看到真如的境。“乃至广说”,这个说得很多,这里他就不引了。
“又若此智不变似境”,这下面就说为什么要有见相二分的原因了。假使这个智能(他心智)“不变似境”,不变相分,就是跟外边的他心相似的那个境,它不变现的话,那么,“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离开自己的法(就是自识以外的法),应该缘不到了。就是说,不变相分,那唯识就只能缘自体,识外的他心就不能缘了。若有相分,跟识外的相似的境界就可以现出来。如果不现相分,直接缘识外的心,那是不允许的,那你就不能缘了,“应非所缘”,识外的这个他心就不能缘了。
“缘色等智,应缘声等”,同样,我们的眼识,相分是色,见分是眼识;耳识,相分是声,见分是耳识。如果没有相分的话,眼睛应该能听耳朵的声音,耳朵也应该能看眼睛的色。那就乱套了,不对的。因为有这些过失,所以说还是见相二分都要有。
“又缘无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这又是一个过失。你假使缘无,比如说缘龟毛兔角,那你是不能缘的,因为龟毛兔角是没有的东西,不能做所缘缘。做所缘缘要有实体,才能够使识生起来。这个龟毛兔角是没有体的,识不能缘它而生起来,那么就不能缘它了。实际上我们能缘到它,那就非要有相分不可。因为相分是有体的,识能够依这个相分生起来,而它现的相,跟没有的东西(龟毛兔角)是相似的,就叫缘无,所缘的还是相分。犹如镜子里照的东西,那个东西,没有镜子照,你是看不到的,但是镜子一照,你看的是镜子,镜子里是有东西的,可以使你心生起来。所以说一定要有相分,否则的话,缘无的时候,所缘缘就没有了。无的东西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没有实体,那是不能缘的,所缘缘的作用就没有。
“佛地论中,亦作是说”,这些都是为什么要立见相二分都有的依据,因为如果没有见相二分的话,就有那么多的过失,而立了见相二分,这些过失就都没有了,也符合客观事实,所以应当要有见相二分,《佛地经论》中也这么说。
“后得智品,有分别故”,后得智品,品就是种类很多,如他心智等等,都…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