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八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是见分、自证分、相分,就是依他起里边,这三分都有。这是护法菩萨的主张,见分、相分也是依他起。

  

  “遂作难言”,你说三分都有,那么外人就要跟你为难了:“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你说外色是没有的,是遍计执,当然内识不能缘它了,没有体的东西怎么能缘呢?“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而现在你缘他心,他的心是识,这个识你说是有的,那为什么你不缘他的心?没有的境你不能缘,这个有的境你为什么缘不到呢?为什么不去缘它?

  

  护法菩萨回答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识亲所缘”,哪个说我们不缘他心?我们识缘他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这是你们说的话。我们是缘他心的,但是缘他心,不是亲缘,他心不是亲所缘缘,是疏所缘缘,或者是增上缘。怎么叫他心不是亲所缘缘呢?“谓识生时,无实作用”,识生起时候,对识外是没有作用的,就是识里边起作用,而且这个作用也是欺诳的,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不像手拿东西那样,手可以亲自把外面的东西拿到,“日等舒光,亲照外境”,太阳、月亮等等放光的时候,可以把太阳、月亮以外的境界照亮,这手执、日照是可以亲取的,但是识的作用却不是如此;“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仅仅是像镜子照外境一样,相是显在镜子里边,并没有跑到镜子外边去,我们识里边取所缘的境,也只是缘识里边变的境,并没有跑到识外边去。我们缘他心,我们并没有说不缘,缘的是识内变的相,不是缘识外的实在的那个他心。所以你说我们不缘,这个话不对的。我们虽然缘,却还是唯识,缘的是内心,并没有缘外心,所以说唯识道理并没有破掉。“非亲能了”,我们了他心,仅仅是变一个相,然后去了知,并不是亲自缘他的心。“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我们亲自所了的、所缘缘什么呢?是自己变的相分。

  

  “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这个话经常引的,因为经里边有这个话,没有少法能取少法,法与法之间都不成关系的,那么这个识跟那个识也不能生关系,我的识跟他的识不能打交道,不能直接缘他。但是不能直接缘他,是不是两个就不生关系呢?隔一层的关系是可以起来的,就是“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我的识生的时候,可以变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他的心是相似的,这个就叫“取彼物”,就是去缘他心了。我们缘的他心,实际是缘我们识内的他心的影像。等于照镜子一样的,我们识内自己现一个他心的境,像照相那样,缘的是镜子里的相,不是直接缘他的脸。这是一样,我们缘的他心,是我们识里边变的他心,不是缘这个识外的他心,所以说唯识道理还是成立,缘他心的作用还是有,这两个并没有矛盾。

  

  “即自心等,以他实心为增上缘”,“自心”就是他心智,“等”指心王、心所,以他实在的心为增上缘(疏所缘缘),“所取本质,自心别变作相分心,似他本物”,你所取的本质就是他那个增上缘,自己心里边就变一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他的本物(他的实质的心)是相像的,“说此见分为了他心”,那么我们的见分缘我们的相分的时候,就说是了他心了。了的这个他心是我们心里边的镜子照的相,并不是外边真的他心,但是这个他心,既然是镜子照出来跟他心一模一样的,那么就知道他心了。所以说这个他心智,缘的是相分。

  

  “此前二说,皆有漏智”,这两个说法(安慧、护法),都是指有漏的他心智来说。它的差别,我们再提一下,安慧菩萨说,变的相是遍计执,没有实在的,而护法菩萨说的相分、见分都是实在的,依他起的,有体的。这个依他起的相分,跟镜子一样,把它外边的他心的相照进去,我们缘的就是缘自己的相分,没有缘识外的心,所以还是唯识道理没有错。

  

  这是有漏他心智。无漏的更麻烦,无漏的里边更多,有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更不好懂,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它念一道,能懂的就懂,不能懂的,过一段时间,唯识多学一点之后,再回过来看,也不会太难的。

  

  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略有三说①。诸后得智,有二分耶?

  有义俱无,离二取故,同有漏心初师所说。然佛地论,虽无漏心,有相无相,略有三说。约后得智,即无此义②。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似二取现,说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体是无法,说能所取是所执故,无处正说依他起故。唯二等者,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依他性中,实无有二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

  校注:①「如成唯识,略有三说」,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十行)作「如成唯识论中略有三说」,据大正藏(T43, p.1007, b29)作「如成唯识,略有三说」。

  ②「即无此义」,据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后面第三行)作「即无此义」,大正藏(T43, p.1007, c3) 作「既无此义」。

  

  “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略有三说”,若是无漏他心智的话,在《成唯识论》里略有三种说法。

  

  “诸后得智,有二分耶”。后得智是有无漏的,那么根本智要不要说?根本智只缘真如,不能缘他心,所以不说根本智,只说后得智。无漏的心有两种,即根本智跟后得智,根本智缘真如空性,是缘理的,这里当然不谈了,那他心智当然属于后得智了。这是提问,这后得智里边是不是有两分(见分、相分)呢?

  

  第一种说法:相见俱无。“有义俱无”,就是安慧菩萨的主张,后得智里这相见二分是没有的,“离二取故”,因为这相分、见分属于二取(能取所取),是遍计执,无漏心里哪有遍计执呢?所以这两分都没有。“同有漏心初师所说”,这点跟有漏心一样,有漏心里也是没有相分、见分的,但是遍计执有,而无漏心里边,这个偏计执是没有了;说同样是同在没有见、相二分,因为见、相二分是没有体的。这第一个解释跟前面有漏他心智第一师(有漏心初师,就是安慧菩萨)的说法一样,是没有相的,二取——相见二分都是没有的。

  

  “然佛地论,虽无漏心,有相无相,略有三说”,但是《佛地经论》里边,它无漏心有相无相,分了三种说法。

  

  “约后得智,即无此义”,以后得智来说,就没有这见相二分了。

  

  “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这个师的主张,就是佛以下的,菩萨也好,二乘也好,外道也好,他们的无漏心——噢,外道没有无漏心,二乘等,等其它的独觉之类,就是菩萨、声闻、缘觉,他们的无漏心,都有法执没有断完。“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佛地经论》里边也有这个意思。“似二取现,说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因为还有法执,还有这个二取现,这个二取现的时候就是见相二分,但是这见相二分都是遍计所执,体是没有的,“体是无法”,所以说,还是没有见相二分。这个见相二分,说它有或没有,是从它的有体没有体来说的;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所以说它(见相二分)没有。这也就是无相唯识,我们以前说过的。“说能所取是所执故”,能取、所取是所执着的东西,能取是能遍计,所取是所遍计,那当然是遍计所执了,没有体的;“无处正说依他起故”,佛经里边没有正面地说,见相二分是依他起。

  

  “唯二等者”,前面不是说过“唯二、唯量”吗?唯二等,他们的解释,并不是说依他起有两分,“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只是在自证分里边,体是一个,与外边的境相像的能、所就是见、相,这就叫二,是属于遍计执、没有体的,并不是说依他起的见相二分。这个唯二,不像他们前面讲的因为是唯二,就有依他起,这个二是遍计执的二现,不是依他起的二(见相二分)。“依他性中实无有二”,遍计执里边好象有两个(能所,见相),而依他起里边,没有见相二分,“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他们的说法,这无漏他心智跟有漏的他心智一样,都是一个自证分,没有见相二分。

  

  这是第一种说法。下边还有提问:二乘、菩萨如此,那么佛怎么样呢?

  

  问:然佛此智,有相见不?答:有见无相,不同二乘等诸无漏心,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释此理妨,如次下师。故此论说,除佛以外,知自他心智,虚妄显现、二取分别、犹未断等,与佛有异,佛无执故,不知如佛净智行境。

  

  “然佛此智,有相见不?”佛的这个智能(无漏他心智),有没有见分、相分?

  

  他们的解释是,“有见无相,不同二乘等诸无漏心”,佛的他心智是特殊的,跟菩萨以下的不一样,菩萨以下的没有见相二分,而佛是有见分没有相分,“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佛的见分是不要变相分的,直截了当地去缘他心,就是超出这个识外,可以缘,这是佛的情况,不能以一般的规律去限制。佛的见分是亲了他心的,这个叫他心智。

  

  “释此理妨,如次下师”,解释这个道理(理妨就是这样子的说法违背了唯识道理),下边就要谈这个问题,先在这里摆一下。这是第一师的主张,佛的他心智了他心的时候,是直接了知,不要变相,有见分,没有相分。这个里边,对唯识道理有妨碍,那么下边有解释,这里就不去管它。

  

  “故此论说,除佛以外,知自他心智,虚妄显现、二取分别、犹未断等,与佛有异”,所以这部论(佛地经论)里,第一师说,为什么不如实知?就是因为佛的知他心是直接了知,见分可以见,而菩萨以下的知他心,要虚妄的显现,变一个虚妄遍计所执的相去见;虚妄显现的就是二取,能取、所取;能取是能取的心,所取是变的对方的相,相像的一个相;这个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能取、所取的心,这个法执没有断掉,那看到的,跟佛当然不一样,“与佛有异”,佛是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