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后得智里边的一类,这个后得智是有分别的,因为有分别,所以要有相分。无分别智、根本智才没有分别。“所缘境界,或离体故”,所缘的境界,或者有离体的,就是不在自识里边,而是他心,那是离开自己的识体了,若没有相分,你怎么缘呢?
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体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成唯识中,又作是说: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他聚摄故,如非所缘。然真如等,与能缘心,不异不一,非他所摄,不可为例。余所引证,如有漏中。
“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这是打比喻,有漏的心,它可以现一个跟外境相像的相分,然后去缘它,“如是境相,同无漏心”,这个缘的境,可以是缘无漏的东西,就是有漏心里边可以夹缘无漏的相分,“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体非有漏”,无漏的种子起的时候,虽然有相似有漏法的相,跟有漏法一样,也是有相分,但是它的体不是有漏的。“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有漏里边可以缘无漏的东西,无漏心现一个相分,并不是说它就是有漏的,它还是无漏。有漏里边可以有无漏的相现,无漏的种子起的时候也可以有相分现出来,虽然这个相分似有漏法现,但它的体是无漏的,也可以有相分,就像有漏里边可以缘无漏相一样。这就是说,不能因为是无漏就决定不能有相分。
“成唯识中,又作是说”,《成唯识论》里又这么说,“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他聚摄故”,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缘他心(彼聚心心所法就是他有情的心王心所),“非此聚识亲所缘缘”,“此聚”即二者之一,比如某甲,那么“彼聚”就是某乙,某乙身上的心心所法不是某甲的识亲自能缘的,“他聚摄故”,因为这个心王心所是在某甲的识以外,是某乙身上所聚(所包含)的,不属于某甲,某甲的识不能亲自缘到。所以一定要变个相分才能缘,如果没有相分的话,你怎么缘他的心王心所呢?
“如非所缘,然真如等,与能缘心,不异不一,非他所摄,不可为例”,这里的“如非所缘”,它是点在上句的,就是说不能缘他聚的心王心所,犹如是“非所缘”,“非所缘”就是没有体的法,不是所缘境,不能缘的。这样讲,好象也讲得通,但是把它连到下边讲,那更好一些。“如非所缘”,真如,在我们说起来不是所缘的法,真智缘真如的时候,能缘的心跟所缘的真如,“不异不一”,两个合起来了,“非他所摄”,真如又不是属于他有情的,每一个有情识里边的识性都是真如。既不是他所摄,也不是在跟他聚的心王心所缘的时候见相能所分得清清楚楚的;它不是所缘境,因为缘的时候,能所是合一的,所以“不可为例”,不能以真如作一个例,来破我们的唯识,这个不是一般性的东西,这个要除外。
“余所引证,如有漏中”,其它的引证,《成唯识论》里,跟这个有漏心相似的东西还讲了很多,这些教理,他这里就不再广引。
由斯教理,若佛非佛,诸后得智无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见分。然除佛外,余无漏他心智,法执未断,有漏此智,虚妄现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无漏他心智异。
从这些教理,就得出结论,“若佛非佛,诸后得智无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见分”,不管是佛也好,不是佛也好,菩萨声闻也好,他们的后得智、无漏的法,都有相分、见分。这是护法菩萨的主张。不但有漏的他心智有见相二分,无漏的他心智也同样有见分、相分,包括佛的他心智,也有见相,那就是说佛还是唯识的。前面有说佛的无漏心不在唯识之内,这一点护法菩萨是不承认的。护法菩萨的唯识是彻底的,从凡夫到佛,都是唯识;佛也有见相二分,不能缘识外的。所以说护法菩萨后来居上,这个是比较彻底。
“然除佛外,余无漏他心智,法执未断,有漏此智,虚妄现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无漏他心智异。”这是说,除了佛以外,二乘、菩萨的无漏他心智,他是法执还没有断完——这个“余”字,是说除佛以外的他心智,有两种,一种是无漏的他心智,就是二乘、菩萨的,“法执未断”,他们的法执还没有断完;一种是有漏的他心智,“虚妄现故”,他的法执还有现行。一个是种子没有断(无漏,二乘、菩萨),一个是还有现行(有漏,包括凡夫)。这两种,“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跟佛的净智所行的不可言说的境界,当然不一样了,所以说“与佛无漏他心智异”,他们跟佛的无漏他心智不一样,就是“不如实”了。
所以这个“不如实”,他给你讲了很多。本来不如实,他一个偈颂一句话,“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那还是好懂的,佛的境界最高、佛看得最清楚,但是他这么很仔细地给你一辩,反而把人家搞得唯识道理讲得太深,有的人就钻不进去了。这后头的内容,虽然是深一点,但唯识的观念却是可以更详细地给我们拿出来了,这个学懂之后,唯识观基本上就能够树立起来。
这里是从护法菩萨的观点来说,不管是无漏智,还是有漏智,见、相二分都是有的。为什么菩萨以下的无漏智、有漏智不能像佛那样地如实知呢?那是因为无漏的里边,法执没有断完,有漏的里边,还有虚妄现行,所以跟佛清净的智能所行的不可言境、那个离言说的境界,当然不能比,“与佛无漏他心智异”,那是不一样的了。
佛他心智,虽变为境,亲似他心,名为如实,以无执故,知性离言。余他心智,亦变为境,未断执故,疏似他心,名不如实,以有执故,不知诸法体性离言,故说有异。
那么佛的他心智是怎么样的?他这里又交代一下。“佛他心智,虽变为境”,佛的他心智,虽然也有见分相分,也变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亲似他心”,跟他的心是一模一样的,“名为如实”,这个才叫如实。
我们变的心跟他有距离,就像照相那样,照出来的相,跟原来的东西是有距离的,本来是胖胖的,照出来很瘦;本来是亮亮的,照出来很黑,因为采取的光度不一样,相片的效果就不一样。这也就是说菩萨以下的人,他变的相分是不如实的,而佛变的相分就是恰恰一模一样的,所以说“亲似他心,名为如实”,这个才叫如实。
“以无执故”,为什么如实、亲似他心呢?没有执着了,法执的现行没有了,种子也没有了,能够“知性离言”,他虽然缘那个境,但是知道这个境是离言的。“余他心智,亦变为境”,其它的他心智,同样也变相分,也变一个境,“未断执故”,因为他法执没有断完,“疏似他心”,不是亲似他心,虽然像他心,但是有距离,跟他心不是一模一样的,“名不如实”,所以不如实。“以有执故,不知诸法体性离言”,一个是亲似他心,一个是疏似他心;一个是无执,知诸法的离言性;一个是有执,不知诸法的体性离言,所以就有差异了,“故说有异”,这个就是不如实的症结所在。
此中通说除佛以外,诸他心智,说不如实。非佛此智亲能照他心等故,名为如实。成唯识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故佛亦变。若说佛心亲能了者,便与上说理教相违,故佛之心,亦名唯识。
“此中通说除佛以外,诸他心智,说不如实”,这里总的讲清楚了,除佛的他心智以外,其它的他心智,包括菩萨以下的,都不如实。当然不如实的程度有高低不同,菩萨的不如实跟佛差得少一点,而二乘的不如实跟佛差得稍微再多一点,凡夫的不如实则跟佛差得更远。这个差距是有,但是总的来说跟佛比,完全跟他心一模一样,而且知道的是离言的,这个是不能比的,所以都叫不如实。
“非佛此智亲能照他心等故,名为如实”,这是驳斥第二个论师的论点。我们说的“如实”,并不是像前面第二个论师说的,佛的智能能够亲自照了他心、亲取他心,不要变相,直接就能够了知他心,这叫如实。这个说法不对。我们说的如实,是变的这个东西(相分),因为没有执着,所以变得亲似他心,跟他心一模一样,而且知道它性是离言的,这个叫如实,并不是说不要相分、直接去了知他心叫如实。
“成唯识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这是引《成唯识论》来作证明。《成唯识论》里说,哪个说他的心不是自己识的境界呢?谁说自识不能缘他心?没有人说不能缘他心啊!这是前面外人问难:假使你能缘他心的话,就不能称“唯识”,因为超出识外去了!论主就回答说:哪个跟你说我们的识不能缘他心呢?但是并没有超出识外,“但不说彼是亲所缘”,只是不是亲所缘缘,不是亲自缘他心,而是变个相来缘它,那还是“唯识”!这是护法菩萨的解释,既把唯识的道理维护好,又把他心智能知他心的情形也讲透,所以这样子说是最圆满的。“故佛亦变”,所以佛也变相分、见分。
“若说佛心亲能了者,便与上说理教相违”,假使像第二个论师说的,佛的心能够亲自照了他心,这个话,就跟上面引的很多教理相违背,那就不成立了,“故佛之心,亦名唯识”,所以,结论就是:佛的心,也是唯识。那是最彻底的,从阿鼻地狱最苦恼的众生,到这个三界最高的有顶,乃至二乘,一直到佛,都是唯识,都要变见相二分。这就是护法菩萨的主张。先前的那个说法,碰到佛的境界,他们唯识的道理包不进去了,只好说无漏的、不执着的境不是唯识,有执着的境才叫唯识。这个很勉强,我们看看就勉强,唯识道理不普遍,你这个唯识道理就不能成立。护法菩萨则从最苦恼的众生,一直到最高的佛,都是唯识,那就把道理包完了,这是彻底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还有更多的发挥,恐怕太多吃了不消化,那么我们把今天的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什么,再回顾一下。今天我们讲的很少,先是复习了昨天说的,有漏他心智,安慧的主张,你们也有提问的,就是“不如实”的问题。
不如实有两种。“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这是第一个不如实,这个讲得比较少,就是因为有法执,现的境是虚妄显现的遍计执,那当然不如实了。
第二个不如实,“能取所取分别未断故”,这个就讲了很多,分有漏、无漏来讲。有漏的又分两种,安慧说只有自证分,没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是遍计所执,那么变的相当然跟他的心不如实,跟佛的境界,当然差得更远,所以说不如实;而护法菩萨说的有漏他心智,三分都有,见分、相分、自证分都是依他起,这么就成立唯识了,我们知的他心是我们的相所变的,这个变的相跟他的原来的心是相似的,所以叫他心智。不同之点,一个说只有自证分,一个说也有见相二分。
无漏智里边,说得更多,略有三种说法:一种说,跟有漏一样,见相二分都是没有的;一种说,有见分没有相分;再一种说,见相二分都有,就是护法菩萨的说法。从里边的辩论,我们就看到,窥基大师把护法菩萨的道理讲得最圆满,那就是说护法菩萨的这个见解是最正确的,也是最完备的。第二种讲的有见无相,讲唯识道理就不好讲,虽然如实这一方面讲得通,但唯识的道理就有点勉强了,甚至于说三界虚妄心是唯识,不虚妄的心(无漏心)就不叫唯识,这就跟前面教理违背,所以这个不能采取。而第三种,护法菩萨说三分都是依他起,这个从凡夫讲到佛,都能够讲得通,这个就是成立唯识的最圆满的一个说教、理论。所以主要是介绍护法菩萨的说法。
明天还有很多的发挥。这个里边,越钻越深,看起来很吃力,但是掌握之后,唯识的观点就掌握住了。
要得到一个收获,要下苦功夫。我们的解放战争把全中国都解放了,那是花了很多的拋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很多的人才达到的果,来之不易。我们要成佛,还要三大阿僧祗劫的牺牲头目脑髓,利益众生,修六度万行……,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现在要学一个唯识的道理,不要你拋头颅,也不要你洒热血,就是要你多动一点脑筋;如果你脑筋转不动了,那就有一个办法了,阿曰阿巴杂那的……,求文殊菩萨加持,很灵的哦。这个求加持的方法,是最便宜的方法。
海公上师说,你们要讲经,讲经之前一定要静坐,静坐之后就可以把经的道理会通,讲起来就是……。海公上师讲经,你们没有听到过,那是如瓶泻水、滔滔不绝,辩才无碍的,讲得非常好。据他自己讲的经验,就是讲经之前要备课,最重要的要静坐,把学的那些义理,在定中把它整理一番。他说还有一个方法,假使你很忙,在讲经之前没有功夫静坐,怎么办?阿曰阿巴杂那的……,这个是救急的办法,你阿曰阿巴杂那的……多念之后,讲经也能得加持,也能讲得很自在、很如法,准确、不错。因为什么呢?前一个(备课、静坐)是自己的力量,定力加持,后一个(念咒)是文殊菩萨的加持,文殊菩萨是智能第一,他的加持也很大。所以说,你们学法也一样,如果你感到脑筋转不动了,很吃力、没有办法接受了,阿曰阿巴杂那的……,多念一些,如果念得好的话会开窍。
我记得有一封信,他写给我,他修四皈依,四皈依当然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文殊菩萨也在里头了,他四皈依念了好多个十万,他说他现在碰到一些事情,好象悟性有点起来了,好象想得通了,很多道理,以前想不通的道理都想通了。这个就是加持来了。
我们说末法时期,烦恼浊、众生浊,五浊恶世,自己的烦恼很重,无明很大,智能不够,那么就是求三宝加持了。所以在末法时期密法里边,我们没有离开三宝、护法加持的;要建立一个道场,要护法加持,因为天魔外道的扰乱很厉害,没有护法菩萨是建不起来的;你要学法,也要三宝加持,学法修法没有三宝加持的话,自己力量有限得很。
有的人要出家,父母不同意,你自己拼命做他们的工作行不行?很困难。你自己力量有多少?你说你再怎么劝、再怎么说,他不睬你。我们这里有一位,他母亲来了,他说了很多好话,甚至于说他如果不出家的话,他愁忧得很,将来会害病而死,她说:“死?叫他死好了,情愿他死,不要他出家!”这样子的母亲,他死的可以,出家的不行!这样子你怎么办呢?你离开三宝加持,恐怕没有办法了。那三宝加持有没有效啊?有效。很多人就是通过三宝加持,很顺利地就来了。
所以我们鼓励,如果感到(学唯识等等)很困难的,就多修四皈依,或者是阿曰阿巴杂那的……,多念,那会得到一定的加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八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