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行,那些障礙都除掉。十個惡行,十不善,就是身叁、口四、意叁。殺盜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還有貪瞋癡,可以把它舍掉。能夠修善法,這個惡法、不善的就舍掉了。那麼障,那些粗重的障,惛沈那些,可以把它去掉。

  “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轉舍粗重”,因爲有輕安的這個力量,你障就除掉了,修定的障就除掉了。“轉舍粗重”,把粗重就舍掉了。我們說粗重舍掉了我們在佛教裏邊,有一個名字叫“轉依”。“轉依”,我們總是,一個人總依靠個東西。假使我們出門——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總是要靠一個東西,你不靠東西,站不住腳。那麼,我們依呢?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都依靠的煩惱,那麼你要修行的,你還得依靠個東西。煩惱舍掉了,你空虛,你心裏就害怕,依靠個什麼,輕安。把粗重舍掉,輕安拿起來,輕安拿到了之後,你粗重很容易舍掉。

  這也是昨天我講的,法的意樂心生起來了,五欲的樂很容易放掉。如果法的意樂心拿不到,五欲就拖泥帶水的,藕斷絲不斷,它斷不了,因爲它沒有東西代替它。如果法樂來了之後,轉依,那身心依靠法樂上去了,把五欲之樂可以舍掉了,法樂沒有,這個就舍不掉。這有一定的道理,總是要依靠個東西。

  那麼這裏就是說,我們把粗重的舍掉之後,就依這個輕安,“轉舍粗重”,粗重就舍掉了。有了輕安就可以舍得掉粗重,沒有輕安就舍不掉。所以,輕安要把它修起來。要輕安,就要好好地坐。不要說坐,我們念經,如果你如法地念,提起精神地念,哪怕你早上起來沒有睡夠,頭昏腦脹的,洗臉的時候頭還脹的、昏的、暈的,你到經念上五分鍾或者十分鍾,勁就來了,這個大家經驗會有,好好念,這個輕安生起來之後,那粗重就舍了。

  所以這個要靠自己力量,不能說我粗重很厲害,你加持、加持,給我輕安,我給你個輕安,那你輕安就來了,這個就太天真了。加持——加持,我告訴你怎麼修定,有哪些方法,不對頭的要糾正,九節風這個很好的方便,你去試試看,輕安就來。不能自己躺在床上你加持我,得個輕安(笑),這個輕安哪裏來?

  下面我再把一個“粗重”名字解釋一下。“粗犷沈重”,“粗”還是這個粗,“犷”,就是一個反犬旁一個廣東的廣,“粗犷沈重”叫粗重。什麼叫粗重?粗犷,就不調柔,是強的,跟野的一樣的,不調柔的,不文明的。沈重,沒有氣力的,這個叫粗重。“即無所堪能,及不調柔相”,沒有堪能的,不調柔相。“粗犷”就是不調柔,“沈重”就是沒有堪能:這個就是粗重。離開粗,離開這個重——不堪能的重,離開之後叫輕,調暢,就是調柔,就叫安。這樣子離開粗重之後,輕安就得到了,叫輕安。離開粗重所得到輕松的安穩,這就是輕安。所以說這兩個東西,不是有這個就有那個,不能同時的。兩個是相對的,你拿到它,它就沒有,你拿到這個,就沒有。你如果要粗重,輕安就不來,如果你要輕安,粗重就走了,那麼你自己選擇。輕安,要輕安也不是說,就是剛才說的——你給我個輕安就完了。自己去修,好好地坐,輕安就會來。得了定之後,那是輕安充滿全身,這個在《禅定品》裏有的。這個輕安之樂,有的人他修禅定,他給我寫信或者跟我說,他肚子下邊發熱,感到很舒服,或者兩個腿下邊,腳板裏氣上來,乃至到頭頂,這是一個感到很舒服的感覺,這個還是初步的一些味道。

  真正輕安,從全身毛孔每一個地方全部充滿這個輕安的快樂,那是不可言喻的,就離生喜樂了。離開了煩惱之後,欲界的煩惱離開之後,得到的喜樂是極大的喜樂,這個是充滿全身的。得了這個樂之後,再好的五欲,不要了,看也不要看。這個東西,比不上,我這個樂比你殊勝。

  但是你要得到這個離生喜樂這個定中的樂,先要把五欲拿開。如果你五欲也拿到,不肯放,我要等到我這個定中的喜樂來了,我再放,那麼你永遠放不掉了。你拿到五欲,這個喜樂不會來的。五欲放掉之後,好好地修定,經過一段的努力,這個喜樂一點一點生起來了,那麼真正得到之後,你再也不會去貪那個欲界的五欲了。那就是我們的《菩薩戒論》的,你自己吐出來的東西,你再會吃不吃得下去?根本吃不下去。但是你沒有得到這個喜樂,你這個五欲,看著還是蠻好的,舍不得丟。

  所以先要有決心,把這個五欲之樂先要把它放下,然後好好修這個定,佛法裏邊去修行,那麼,慢慢地,就會得到喜樂,一層一層地、慢慢地得到。得到之後,這個五欲之樂放下了,不會要了。你不能說兩個,這個要抓到,把那個得到我再舍掉,那麼永遠舍不掉了。這個心一定要起來,要有決心舍掉五欲,這個喜樂才生起來。沒有這個決心的,喜樂生不起來的。

  轉依,就是我們這裏的身心本來是依粗重的,現在依靠輕安了,就是轉過來了,就是我們解釋那一句“轉舍粗重”,轉得輕安。我們身上,身、心,都有堪能性了,調柔了。把粗重的那個東西舍掉了,那麼這是輕安。在某些論裏邊說,欲界的善心,沒有輕安的,只有在得了色界的定之後,才能有輕安,這是從絕對的說;也有些論說,欲界也有輕安,這個輕安當然比不上初禅的輕安,但是你也能嘗到一些味道。

  不放逸心所

  雲何不放逸?謂放逸對治,即是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對治善法。

  “不放逸”,“放逸對治”,不放逸對治放逸的。“謂放逸對治,即是無貪乃至精進”,這是《五蘊論》,我們總是先念略的,後看廣的。“即是無貪”,不放逸這個法,本身的體就是四個法——無貪、無瞋、無癡,加一個精進。所以前面要講它的次第,有的地方是這樣次第,有的地方稍微調一下,但是它都有它的體系的。這個裏邊的安排,是要講這個不放逸,先要把無貪、無瞋、無癡跟精進講了,才能講不放逸。爲什麼?不放逸的體就是前面四個法——無貪、無瞋、無癡、加上精進,它就是不放逸。在某個作用裏說,它就叫不放逸。什麼作用?防護一切,這個身心不要去進入五欲——沈浸裏邊去,叫不放逸。

  “即是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依了這個不放逸。“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對治善法”,依止不放逸,就可以把不善的法,把它舍掉,同時修它的對治的善法,就是以修持善法,來對治那個不善法,把它舍掉它。那麼這是不放逸它的業用,什麼謂性,什麼謂用。那麼,下邊我們看廣的。

  

  【廣】 雲何不放逸?謂放逸對治,依止無貪乃至精進,舍諸不善,修彼對治諸善法故。謂貪瞋癡及以懈怠,名爲放逸。對治彼故,是不放逸。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法,對治不善法,修習善法故,世出世間正行所依爲業。

  “雲何不放逸?謂放逸對治”,一樣的。“依止無貪乃至精進”,無貪、無瞋、無癡——叁個善根,加上精進,這四個法。“舍諸不善,修彼對治善法故”,能夠舍掉不善法,修它的對治法,就是善法,修善的法來對治不善法,就是這個不放逸。下邊它解釋。

  “謂貪瞋癡及以懈怠,名爲放逸”,這個是對立面。無貪、無瞋、無癡乃至精進是不放逸;反過來,貪、瞋、癡加了個懈怠,就叫放逸。放逸,不是它有實體的,就是四個法合攏來的。“對治彼故,是不放逸”,那麼,針鋒相對了。對治放逸就叫不放逸。“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法,對治不善法,修習善法”,對治那些不善的法,還要反過來修那個善的法,這個就是不放逸。

  “世出世間正行所依”,它的業用,不管是出世間的、無漏的,或者世間的,正行就是善法。依靠它爲業,就是說世間的、出世間的正行——善法,依靠不放逸來的。沒有不放逸,這些生不出來。所以說,不放逸是一切善性的所依靠的東西。

  那麼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不放逸跟精進差別在哪裏?

  精進對懈怠,不放逸對治放逸,那就是說,放逸跟懈怠這兩個東西是不是一樣的?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懈怠、放逸連起來的,懈怠就是放逸,所以放逸也是懈怠。(6A)這我們說兩個不一樣,我們看看文裏邊大家能不能找出不一樣的地方。它既然白法裏邊,善法裏邊立了兩個:一不放逸,一個精進,不善法裏邊一個放逸,一個懈怠,都是對起來擺了,那就不是一個,不是一個東西。但我們在習慣裏看看又像一個東西,這個到底是一個是兩個?肯定是兩個,但是不同之處在哪裏,你們要麼慢慢自己去探索一下好不好?我暫時不講,自己去動腦筋去,暫時不講,明天講。你們自己動腦筋,不放逸跟精進、放逸跟懈怠,重點的區別在哪裏?這個你們去探討一番,討論一番,明天我再講,即使討論不出來,那個聽進去也會牢固,不會忘掉。如果今天講了,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去了,忘記掉了。那不講,今天我們暫時不講,明天再說。那麼跳過去。

  舍心所

  雲何爲舍?謂即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汙法中、無染安住。

  “雲何爲舍?謂即無貪“,下邊幾個都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個法爲體,就是它的作用不同,安立了“不放逸”、“舍”那些名字,“謂即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依止這個舍,“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我們還是先念《廣五蘊論》:

  

  【廣】 雲何舍?謂依如是無貪、無瞋、乃至精進,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又複由此,離諸雜染法,安住清淨法。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性故,或時遠離昏沈掉舉諸過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時任運無勉勵故,次得心正直;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最後獲得心無功用。業如不放逸說。

  “雲何舍?謂依如是無貪、無瞋、乃至精進”,這個四個東西,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又複由此,離諸雜染法,安住清淨法”,雜染法就是煩惱法,清淨法就是善法,包括有漏無漏, 一般說,是無漏的爲主。“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