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

  覆藏己過的方便所攝,這個是谄曲。谄曲就是把自己的過失蓋起來,心不直,以這個方便把自己的過失蓋住。那我們看廣的,比較詳細一點。

  

  【廣】 雲何谄?謂矯設方便,隱己過惡,心曲爲性。謂于名利,有所計著,是貪癡分。障正教誨爲業。複由有罪,不自如實發露歸忏,不任教授。

  “雲何谄?謂矯設方便,隱己過惡,心曲爲性”,想一些方法,把自己的過失蓋住,心曲爲性。“謂于名利,有所計著”,對名利有所貪著,心裏要想得到名利,那麼就是故意裝一個樣子,把自己的過失蓋掉。那麼,這是“貪癡分”,爲了貪名利,是貪;自己過失不知道改,要把它蓋起來,是癡。

  “障正教誨爲業”,他有這個心,人家好的、真正的教授教誡你,你就不聽了,你說“我也沒有什麼壞”,自己把過失蓋掉了。你有過失,自己承認過失,大家知道你過失,那你肯改了。你自己裝了沒有過失,人家跟你說,你就不聽了。

  “複由有罪,不自如實發露歸忏,不任教授”,這是一種——爲了名利;還有一種,有罪自己不肯如實發露,去忏悔,那就是癡。爲了名利,他自己蓋自己過失,是貪;有過失不知道,自己不如法地發露,這個是癡的一分。它都是障礙正教授,人家師友的、尊長的教誨,他就聽不進去了。

  那麼這裏邊我們要分別一下:這裏是覆藏自己過惡、過失;那麼我們前面是覆藏,覆藏的“覆”,也是藏,隱藏自己的過失。這個裏邊,這兩個心所,有什麼不同,大家思考一下看。把兩個字對照一下看,都是差不多的。我們看一看這個“覆”,它也是爲了這個:“雲何覆?謂能于過失,隱藏爲性。謂藏隱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穩住”。它的差別在哪裏?好了,我不說,還是你們回去複習討論去。

  它固然有相同之處,還有不同之處,要把不同之處指出來。相同之處,大家是看得很清楚,它哪裏一些地方不同?所以,要立兩個心所。否則相同的,一個就夠了,不要立兩個心所了。回去自己去把這兩個仔細看一看,仔細看一看就看出來了。如果看不出來——《百法明門論》,可以散下來了,《百法》只差一篇,早就可以散了。我們快講完了,再不散的話,這本書沒有用了。

  憍心所

  雲何爲憍?謂于自盛事,染著倨傲心恃爲性。

  (9A)自己有什麼好的事情,或者自己家裏很富有,或者自己是學問很好,或者自己氣力很大,或者自己……我們有一個人,自己聲音很大,他也是憍傲,他念起經來,一下子把人家都蓋掉了,還很高興。這個也是自己有一些特出的,就高傲。那麼有的人,生長在高貴的家裏,或者書香門第,或者是海外,有什麼貴族的家裏邊,或者自己是學問特別好,或者地位很高,種種。在《阿含經》裏邊有叁十六種東西可以自己以爲了不得、自傲,這是憍。那麼倨傲、染著,染著自己的好的地方、超勝的地方,那麼就是憍慢了。看廣的:

  

  【廣】 雲何憍?謂于盛事,染著倨傲,能盡爲性。盛事者,謂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謂于染愛,悅豫矜恃,是貪之分。能盡者,謂此能盡諸善根故。

  “雲何憍?謂于盛事”,這個盛事,在《五蘊論》裏邊又給你加一個——“自盛事”,人家的盛事你憍不起來,可能還要妒忌,自己的盛事,自己有什麼特出的地方呢,就染著、耽著在他的這個好的地方,就自我陶醉了,自以爲了不得了。我有一次舉那個齊相鄒忌:他自己以爲長得好,自以爲了不得。人家也說他好看,他自以爲勝過一切了。結果,城北徐公比他還要好。他開始不服,一看,自己親自一看,確實比自己好,他就信服了。那麼就是說不顧一切,只看到、傲醉在自己的一些長處,那麼這個就是憍。

  它什麼業用呢?“能盡爲性”,什麼叫盛事?“謂有漏盛事”,這個有漏法,無漏的是好的,但也不要起憍傲。那麼有漏的事情,就是家庭的富有,出身貴族,或者是他的色的好,或者身體長得高大,長得是端正,等等,人聰明之類的。這種事情,就是自己擡高自己了。“染著倨傲”,這個就是說“于染”著“愛悅豫矜持”,對自己的這個盛的事情,就是特色的事情,非常染著、非常愛護,自己愛悅,“豫矜”,就是憍傲了,自己以爲矜持,以此爲超過一切了,超過人家,這是貪的一分,就是貪著自己那個特出的地方。

  那麼能盡是什麼呢?“能盡者,謂此能盡諸善根故”,這個很危險了,你憍的話,要把善根都會得喪失掉。你自以爲——我們說夜郎自大,我們以前清朝的時候,末年的時候,也是自以爲天國,好象自己是很大的一個帝國,那麼看不起海外的那些人,結果,人家八國聯軍打進來了,槍炮,我們滿清的,都是拿的長矛、刀、槍的東西,這些東西,你跟他們槍炮來頂呢,當然只有是打敗了。結果大敗塗地,賠了很多錢,好象賠了四萬萬兩銀子。因爲我們中國有四萬萬人口,每個人口一兩銀子,就賠那麼多。其它還有割地、作租界等等,吃了很大的虧。善根,把自己的東西喪失了,很多善的東西。那麼再下去的話,再不醒悟的話,要亡國了,一切善根都要完掉了,所以這個傲、憍傲呢,是一個危險的事情。

  那麼其它的一個,(今天你們搞了那個東西,我就寫一點,本來搞得辛辛苦苦的,不用它不大好。本來幾句話,我就說一下就可以了。那麼利用一下,就寫一下。差是差不多了,我們就比較一下,弄好,不要洗掉。這個其它的書上的憍,我們是把他抄下來,給大家參考,這是一個資料。還是黑的好,黑的好。)我念一徧,大家看不清楚的22。“憍,于自盛事”,一樣的,于自己的特出的地方、好的地方,“深生染著”,不但是染著,而是深深地染著。憍,“醉傲爲性”,等于喝酒喝醉一樣,自己是自以爲好象是不得了。“能障不憍”,它的業用呢,障礙不憍,不憍是好的,把這個不憍就障住了。“染依爲業”,一切染汙法從此會生出來。這個是對比,我們寫這個目的也是這兩個對比一下。

  在《廣五蘊論》,它是“能盡爲性”,這是“染依爲性”。這是兩個,是一個正面,一個反面。就是說生了憍之後,一切染汙法都從它生起來。那麼染汙法生起來了之後,一切善法、善根也就會消盡。染的多了,善的就少了,最後“能盡”,能夠盡滅善根了。所以這個憍,看著是好象沒有什麼危害性,但是這個作用還是很不好,要盡善根的。

  那麼下邊《俱舍論》23裏邊,憍跟前面的慢,兩個比較一下。我們“慢”以前學過,大家總還記得。慢有七慢——七個慢。那麼慢也是心舉、憍傲、擡高自己,在我們的一般的這個世間上說話,憍跟慢,憍慢是連起來的,這個人憍慢得很,又憍又慢,那麼到底憍與慢差別在哪裏?這個是法相裏邊是嚴格界線。同樣是心舉,看不起人家,但是這個産生的心理狀態是不同的,這個《俱舍》就很清楚地把他表現出來。“憍由染自法”,“憍”,是自己有什麼好的地方呢染著,好象吃醉一樣,自我陶醉。“慢對他心舉”;“慢”,是跟他比較而來的。我和他一比——他不行,我行,這個就是前面的慢、過慢、慢過慢。即使人家好的,你還會認爲你比他好。人家很多地方好處,你就一點比他好一點,你就說我比他好。或者人家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好處,有一點差一點,你就指著他這一點,你說他不如我。這個就是比較出來的,從人家、自己對比産生的這個高傲呢,屬于慢。不由比較的,自己有一點什麼長處,就執著這個長處,染著,認爲自己了不得,這個心是憍。這兩個心所都不好,但是産生的方式不一樣。憍,染自法,自己有什麼好的特色,就染著、耽著。慢,是對他比較而來的,對他,決定有所比較的。這兩個不同點要記住。這是貪之分,他貪著自己的長處,這是屬于, 貪。 染愛、悅豫,高興了,染了,染了這個,耽了上邊,愛悅;悅豫是高興;矜持,自己擡高自己。這個是貪的一分,屬于貪心心所的。那麼它的壞的作用呢,能生起一切染汙法,能斷盡善根,所以也不是好事。最後一個,是小煩惱法:

  害心所

  雲何爲害?謂于諸有情損惱爲性。

  對有情,各式各樣的有情,損害他、惱亂他,這就是它的特性。

  

  【廣】 雲何害?謂于衆生損惱爲性,是瞋之分。損惱者,謂加鞭杖等,即此所依爲業。

  “雲何害”,廣的,“謂于衆生,損惱爲性”,這一樣的,衆生是諸有情,是一個。那麼能夠損惱他的,它屬于哪個煩惱的?瞋的一分,屬于瞋煩惱。瞋煩惱裏邊有一個部分,能夠損惱人家的,就另外安個名字叫害。那麼爲什麼一個害呢?也就是因爲我們在無瞋裏邊有一個不害。瞋爲什麼跟害,兩個都是瞋,爲什麼分兩個呢?一個是慈,一個是悲,所以要分兩個。那麼這個煩惱心所,對善心所的無瞋,跟不害的對立面,要立兩個:一個是瞋,一個是害。

  “損惱者,謂加鞭杖等,即此所依爲業”,什麼叫損惱?他要迫害他,心裏要損害他,就拿起鞭子、杖,要使他惱害了,去惱害人家。那麼所依的業,就是拿鞭杖。那麼這個害呢,我們說不害的對立面,不害是悲,無瞋是慈,那麼悲的反面,就是惱害他——悲是拔苦,你就是給他苦。那麼無瞋呢,是與樂。那麼這個瞋心所,就是很厲害了,不但不與樂,還要甚至于殺害。

  那麼小煩惱地法,一共那麼多,講完了。總的來說,就是哪些呢?忿,恨,覆,嫉,惱,害,恨,谄,诳,憍,這些。下邊是在《俱舍》裏叫大不善地法,一切的不善心,都由這兩個來的。有慚愧心,壞事不會做,好事會做。無慚無愧的人,一切壞事都會做,好事也就不做了。所以這兩個心,是一切不善的心裏都有它。一切不善,也是從此開始的。(“悭”,我們再補一下。)

  悭心所

  雲何爲悭?謂施相違,心悋爲性。

  “雲何爲悭”,這是《五蘊論 》。“雲何爲悭?謂施相違”,悭就是小氣,對布施,兩個是針鋒相對的。“心悋爲性”,悋就是悋啬,舍不得。

  

  【廣】 雲何悭…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