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56

  ..續本文上一頁夠生出來,由這個門,就是十二處那個門。

  這個我們講過了:眼處對了色處,就生眼識,耳處對了聲處就生耳識,意處對了法處生意識。那麼,這個就是說,識從這個處裏邊生的,就是它生的門、門戶,從這裏出來的。

  最後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眼對色;“耳處、聲處”,根境相對,耳對聲;“鼻處、香處”,鼻對香;“舌處、味處”,舌對味;“身處、觸處”,身對觸;“意處、法處”,意對的是法。

  “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這個前面講過了,眼——淨色根,耳、鼻、舌、身都是淨色根。色處,有顯色、形色,等等;聲有執受大種,非執受大種,俱大種;香有四種,等香不等香;味有叁德六味這個味,甜、鹹、苦、辛、淡,等等。“如前已釋”,前面講過了,不要說了。

  觸處,有點兒困難,以前有人就是教不懂,這裏再補給你說一下。觸處:四大種——能造色,也在觸裏邊,及一分觸——所造觸,這兩種都是觸處。這是也講過的,再給你分析一下。能造、所造都是觸。

  意處就是識蘊,我們前面說的,什麼叫意?“意所攝故”,這個意處就是識蘊,識蘊就包在意處裏邊。

  法處,就是“受想行蘊,無表色等”,及“無爲法”,都屬于法處裏邊的。

  

  五蘊、十二處與八十七法之間之對應關系

  下邊“無爲法”我們慢慢說,先說十二處。十二處的五蘊,五蘊的色蘊,包十二處的哪些處?五蘊的受蘊,包十二處的哪些處?五蘊的想蘊,又包十二處的哪一個處?五蘊的行蘊,十二處裏邊哪個處?五蘊的識蘊,包含這個十二處的哪個處?然後反過來,十二處裏邊,這個眼處屬于五蘊裏邊哪個蘊?十二處的色處屬于五蘊裏哪個蘊?十二處的聲處、耳處、香處、鼻處……一直挨到意處、法處,屬于五蘊的哪個蘊?這個,你們回去討論的時候要把它弄下來。就是說:五蘊裏邊每一個蘊,十二處裏邊包哪個處;反過來,十二處每一個處屬于五蘊的哪個蘊。這個,一正一反地弄下來。

  還有一個:五蘊裏邊,百法也好,《五蘊論》裏邊沒有一百個,心不相對行少十個,無爲法裏邊也少叁個,那麼算算是十叁個少了之後,就八十七個了,不去管它。你把這個五蘊裏邊所有的法,把它理起來,八十幾個;然後色蘊包幾個,受蘊包幾個,行蘊包幾個,識蘊包幾個;十二處裏邊,色處包幾個,聲處包幾個,香處包幾個,把叁個東西的關系都列出來,畫表,然後明天要問。

  再說一遍:五蘊裏邊,包含哪個處,每一個蘊包哪個處;反過來,這個處屬于五蘊裏哪個蘊;然後五蘊的每一個蘊,這八十幾個法裏邊,又包哪幾法,色蘊包幾個法,受蘊包幾個法;再過來就是說十二處裏邊,色處包幾個法,香處包幾個法,意處包幾個法,法處包幾個法。要一個一個列下來。

  這個就是要練一練腦筋了,如果這個東西你經常地分析,你以後碰到事情不要費腦筋,馬上把它就弄得很清楚,下個決斷,這樣這樣子做。那個辯論就是這樣子,把腦筋磨細來,你說不磨細的話,你想入定,那是不可能的。 《大般若經》大概念過的人可能有,同樣的話一大圈,再過了——跳兩個字,又是一大圈。念到後來,想睡覺了,這差不多的話,都是一樣的。但是,你沒有這個訓練的話,你想入定,做不到的 。《般若經》是印度的佛說的話,他跟你開玩笑?一圈一圈一圈地說,就是叫你思想,把你磨細磨細,你這樣子才能夠進入微細的道理。如果沒有這些訓練,你微細道理擦過去了,擺在你面前都漏過去了,不能體會到那個道理。因爲這是進入定的一個訓練的階段。我們這個還粗,比《大般若經》還粗得多,那明天的要求就是這幾個東西,就是互相的關系,五蘊、十二處、跟七十五也好、百法也好、八十幾個法也好、八十四個法也好,它的關系,找出來,互相的關系找出來。明天我不是一個一個問,我就是抽到問的:五蘊裏邊,八十四法裏邊,是哪些法,色蘊包哪些法;或者是十二處裏邊,法處是包哪些法;十二處,法處又在五蘊裏,哪個蘊;五蘊的色蘊,在十二處裏邊,又是什麼東西。我中間挑到問的,不是挨到挨到問的。那就是說,你的腦筋要活一點,你的腦筋死板板的話,我問什麼東西你也不知道。今天講到這裏。

  

  第十二講

  

  問題解答

  今天我們先解釋一些問題,問答就不問了。有一組有幾問題。那麼我們現在兩個組比賽,他們提的,你們那一組看怎麼說。

  第一個題:五蘊裏邊,若勝若劣,講色蘊裏邊的若勝若劣是指哪一些色?這是樓下一組,樓上一組你們沒有這個問題,你們怎麼回答?“雲何謂蘊,蘊爲何義?”裏邊就是說,“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這個“勝劣”是指什麼?你們這一組怎麼說?

  (學僧答:從趣這個方面來講,趣是指五趣,天趣,它的色比欲界的要殊勝,地獄的色比欲界、比人的色要更低劣。)

  對,是這樣子的。色界天超過欲界天,欲界天超過人,人又超過畜生,畜生又超過餓鬼、地獄,這個是勝劣,就是這個。

  第二個:八識攝藏我慢相故,是否包含其它相?包含我慢相,攝藏我慢,包不包其它的?這是第八識,第八識裏邊,它就是,《廣五蘊論》的十四頁的反面,後邊,最後第叁行,“又能攝藏我慢相故”,這是說第八識。那麼,還藏什麼,有沒有?你們樓上一組怎麼說?第八識藏的很多,一切法種子什麼都藏在裏頭,當然還有其它的。

  第叁:識蘊中“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怎樣理解?這個色蘊裏邊“前後一類相續轉故”,是第七、第八識,那麼怎麼理解?你們這一組怎麼說?(學僧答:前後一類,因爲第七識,它就當然抓住第八識作爲所緣,然後對于我癡、我慢、我愛、我見相應行,一直就是擔任這個事,前後都是這樣,不管別的,這是前後一類。)

  念下去。(學僧答:前面第八識就是專門采集這件事的,采集諸行種子,別的事它也…)

  第八識它是緣什麼?緣根身器界,它以這個爲境。“又複緣身爲境界故”,這裏說了個“身”,其它的,《百法明門論》就說了,又緣外境。那麼,它就是執了那個境界——外境,又緣那個東西,這是一類相續,不動的,不變化的。不變化的,感覺不到,一變化,我們說一個東西不動的,你就不容易把它覺察出來,如果它在動,一看就看到。所以說,“前後一類”,就是很微細,不容易覺察,不容易覺到。

  還有一個問題:最勝意爲何稱最勝?是七識還是八識?這個我想你們肯定答得出來,“最勝意”,第十四頁的後頁倒數第二行,“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你再回答。(學僧答:最勝意就是第七識。)

  第七識。最勝意——我們說采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別叫識。最能夠思量的,一天到晚考慮這個問題的,就是第七識。它考慮什麼?把第八識的見分,以爲是“我”,一天到晚是考慮:這是“我”,這是“我”;我、我、我、我,我見、我愛,我慢、我癡。跟這些相應,這是第七識。

  最後,第五個:爲何不立意根?意根的問題。意根有,那你們看,你們這一組意根怎麼說?眼根、耳根、舌根、鼻根、身根、意根。這個意根,今天就要講了,大家等一下解決也可以,講的時候解決。那麼,你們那一組啥東西?宗宙,題在哪裏去了?他上哪兒去啦?(學僧答:他剛剛下去了。)剛下去了,他還有題的,不曉得什麼題,那就不管他了。(學僧:有一個,他說眼處就是眼根是不是就是眼處?)眼根就是眼處,這個沒啥說的,他不是這個題,這個很簡單的。

  以非叁見作爲最上等,屬何類攝?我們說,見取是把薩迦耶見、邊見、邪見,執爲最上、最勝、最清淨、能解脫,這個叫見取。那麼,現在我們問的這個問題就是:不是這叁個見,就是除開薩迦耶見、邊見、邪見,那些其它的見,執爲最上、最清淨、能解脫,那麼,這樣子的執著,是屬于哪一類攝?是不是屬于見取攝?就是這個問題,屬不屬見取?那問題,書上是沒有,我講過的,你們還是再去考慮一下,把你們的筆記拿出來看一看,我們講的時候有講過來的,或者,如果沒有記下來,把磁帶去聽一道,裏邊肯定會有那個答案。

  今天我們要接下去。識蘊講過了,蘊也講過了,處講了一半,那麼,還是從處這裏開始。

  

  複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言觸處者,謂四大種及前所說所觸一分。言意處者,即是識蘊。言法處者,謂受、想、行蘊,無表色等,及與無爲。

  “複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五根五境,這個很好說。“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這個“眼等五處”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前面講過了。色聲香味處也講過了:色,有顯色、形色;聲,有執受大種爲因、非執受大種爲因,等等;香,有好香、惡香、既不好又不惡的香;味,有甜、鹹、酸、淡、甘、辛等等。“如前已釋”,講過了,不說了。觸處也講過,但是因爲觸處比較困難一些,又說一下。“謂四大種”——地水火風,這是觸處。能觸是什麼?身根,身識。那麼所觸,就是十一個。地水火風,還有所造的,就是輕重、澀滑、冷饑渴,再加地水火風,十一個觸,觸處。

  那麼,意處就來了,意處就是意根,意處是識蘊,就是識蘊。我們在十二處,對這個五蘊來說,意處就是屬于識蘊的。那麼法處呢?因爲它前面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都講過了,那麼,還有意處跟法處。意處就是識蘊,很簡單,我們講的識蘊裏邊都是意處,因爲十二處裏邊講心法的只有這一個——意處,所有的心法都在意處裏包。法處,就是意的對象,那麼,這裏就多了:受想行蘊——受蘊、想蘊、行蘊,這些都是法處,都是意所緣…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