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造、所造分兩種。那麼什麼叫能造四大種?再追下去。
丙一 四大種
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什麼叫“四大種”?地、水、火、風。再追什麼叫“地界”?所以我問題也是這樣問的,它這個書上就是這麼來的,地、水、火、風告訴你了。那麼什麼叫地界?
雲何地界?謂堅強性。雲何水界?謂流濕性。雲何火界?謂溫燥性。雲何風界?謂輕等動性。
這是把能造的四大講完了。我們看廣的:
【廣】 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複雲何?謂地堅性,水濕性,火暖性,風輕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一樣的。“此複雲何?”什麼叫“地”界?“堅性”,堅硬性,一樣的。“水”是“濕性”,它是流濕性,一樣的。“火”是溫燥性,“暖性”,也是一樣的。“風”是“輕等動性”,它是“輕性”,“輕”是包含了總的,“等動性”,就是除了輕以外,還有其它的能之類的,它並不是輕重的東西,但是它也是運動的。那麼,就是說把四大種講了。
但是這裏《五蘊論》裏邊,“界”沒有交待,這裏有個“界”。“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什麼叫界?能持自性。地大來說,它的自性,就是堅硬性,所以叫地界。這個地界,它這個東西,就是能保持它的堅硬,可以相似相續的。
我們說不是不變,前後相似,而且能夠等流相續下去。今天的河跟昨天的河相似相續,東西不是一個,但是看的樣子差不多,這是“相似”。“相續”,昨天的河,今天還是有這麼河,繼續下去,沒有斷掉,沒有說水枯掉了、河沒有了——沒有。這個相似相續,就是雖然有變化,表面上還看不出來。今天,我們的桌子是這麼樣子的,昨天也差不多。你說一模一樣吧,它畢竟老化一點了,在它的分子裏邊,不斷地運動,跟以前的排列,完全不是一模一樣的。但是,我們粗地看起來,相似相續,沒有斷掉,看看跟昨天差不多,相似相續。
那麼,就是能夠持它的自性,相似相續地等流下去,這個叫“界”。還有,除了自性之外,所造色。它所造的色,也能夠把它持了,跟前後相似相續地等流下去。這個就是界的意思。
那麼,什麼叫“地、水、風、火”呢?我們講過了:地是堅硬性,水流濕性,火溫暖的性,風就是輕動性。我記得,有人就提那個問題:人的身上,這個四大怎麼配合?我們這裏要知道,這個硬、濕、暖,都是我們身體碰到的境界,不是眼睛看得到的。這個我上次講過一個公案:一碗湯,很燙的湯,鹽巴擺了很多,看起來煙也沒有,好象是並不燙,但是吃下去,把肚子也燙壞了,那就是說眼睛看是不准的,要手去碰的,你手或者舌頭去嘗一嘗,那就燙得你夠嗆。“堅、濕、暖、動”都是身的境界,不是看,眼睛看得出來的,這是能造的四大。
那麼所造的,就是說,一切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所造的。一個人身上的看到堅硬的骨頭、牙齒等等,這是地大的顯示。你說裏邊火大有沒有?有,它有溫度。水大有沒有?它既然成了一個硬的東西,沒有成粉碎的話,那就是有水大,把它聚起來的,水的功能——能聚。那麼運動,當然有,你這個骨頭裏邊,分子在動,骨頭本身也能動,你拿東西、走路,都是在運動。那麼,人身上骨頭,是四大的地大特別顯示,其它叁個大不是沒有,就是隱下去了。那麼血液、痰、涕、唾、那些腸裏的液體,是水大爲主,其它的風大、火大、地大,不是沒有,隱在裏邊。那麼,當然我們的溫度、體溫,就是火大,當然體溫又離不開地水風了,離開地水風,那個溫度在哪裏呢?那麼,風大就是呼吸,裏邊的血液的運動,等等,都是風大,這是人的四大的配合。
五因釋造——依《雜集論》
那麼,這裏産生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造”?“能造色”、“所造色”,“造”的意思是什麼?那麼,這裏我們是根據《俱舍》2,“造者,因義”。“造”就是因,能造的,依它爲因,這個就是造的意思。就是依四大爲因,産生的果就是所造色。造的意思就是因。這個因有幾個?五個因:“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能造色給所造色做因的意思,有五層。下邊我們根據《雜集論》3,把五個因的解說,再講一下。
這個能造、所造的關系,一個是“生因”。生因就是“起因”,它所以生起來就是靠四大種,沒有四大種,它就生不起來的。“謂離大種,色不起故”,那就是所造色,如果離開四大種,它就生不起來的,它的生因就是四大種。
第二是“依因”,“即是轉因, 謂舍大種, 諸所造色, 無有功能, 據別處故”,起因生因是它的體,從四大種來的。“依因”,它的作用,它的作用也是靠四大種來的。離開大種之後,所造色的功能就沒有了。因爲什麼?“據別處故”,你沒有靠著大種,靠到其它地方去了,那四大種所造的功能就顯不出來了。所以說四大種的“轉因”,就是說,離開了四大種之外,所造色的那些功能,就沒有辦法表現出來了。你都離開四大種了,你的功能哪裏表現呢?表現不出來了。
“立因”,“謂隨轉因,由大變異,能依造色,隨變異故”,就是跟了它轉,大種變了,所造色也變了。假使一個木頭,把它一燒,大種變掉了,它的水分跑掉了,那麼成了一個枯的炭棒棒,它的這個木頭也就變掉了。所以說大種一變,這個所造色也變了,所以叫“能依造色”。“能造”,四大種;“所造”,就是我們看到的東西。
“能依”、“所依”,這個又來了。“能依”就是附帶的;“所依”,四大種。造色是“能依”。所以“能依”、“所依”,不要看能就是主要的,要看哪個東西。“依”,本身來看,“能依”的就是附帶的,小孩子依父母,“能依”是小孩子,父母是“所依”的。所造色依四大種:所依的四大種,主要的;能依的造色,是次要的。所以,不能看能所來分,要看能、所下邊什麼字。這個是依,當然是能依次,所依是主。能依的造色,跟了所依的四大種變化的,四大種一變化,造色也變化。第叁個是“立因”。
第四個是“持因”,“即是住因,謂由大種,諸所造色,相似相續生,持令不絕故”,因爲靠四大種把它支在那裏,這個所造的色,可以今天、明天看上去差不多,而且不會斷掉,這樣子連續地維持下去。如果四大種錯掉了,這個造色當然不存在了。所以說這個所造色,假使這個桌子,昨天如此,今天也如此,明天也差不多,這就是四大種把它支在那裏的。如果沒有四大種給它支持的話,它就不能成立了。它今天有,明天就沒有了,四大種跑掉了,它也不見了。
最後是“養因”,“即是長因”。四大種大了之後,所造色也能夠增長。我們說小孩子,養下來一點點大,他吃了飯之後,四大種的東西增加了,那麼他的身體也就慢慢地大起來了,人也就高起來了。瘦的人,可以把他養得胖起來;小的,可以長大起來。這都是四大種能夠給所造色起作用,這是養因。
所以說四大種對所造色的作用,能造所造的“造”,包含五個功能:一個是生,一個是依,一個是立,一個是持,一個是養。這五層作用,要記住的。凡是講到四大種能造色,它對所造色就有這個五個作用,它們的關系就這麼五個。
“能造色”是講完了,下邊“所造色”:
丙二 四大種所造色
雲何四大種所造諸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無表色等。
這裏說了那麼多。我們說能造色是地、水、火、風,所造色是什麼?就給你總地分類:五個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個境,“色”、“聲”、“香”、“味”、“觸”——這是“一分”。爲什麼“一分”?很明顯的,“觸”包含著地、水、火、風,既然地、水、火、風是能造,我們說的是所造,要把能造的地、水、火、風除開;除開了,還余下的那一部分,就是“所造色”。所以“觸一分”,只能是算一分。再加“無表色等”,有那麼多。
丁一 五根
什麼叫根?這個在《五蘊論》裏就沒有了,《廣論》就補充一下4。就是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根”什麼意思?“根”,我們說有幾個意思:“最勝自在義”是一個,“主義”是一個,“增上義”又是一個,這是《五蘊論》說的根有叁個意思。我們這裏根據《俱舍》的5,把它稍微打開來講一下。
“根是何義”?《俱舍》裏邊又分了幾個:“最勝、自在、光顯,是故名根”,在《俱舍》裏邊,就分這叁個:最勝、自在、光顯。這個跟這裏差不多,但是也有詳略的關系。我們先把《俱舍》講了,《俱舍》沒有的,我們再補充一下。其實《俱舍》沒有的,它還是《俱舍》裏邊,還是有,它不過不放在根裏邊,另外講了。那我們等一下看下去就知道,先把《俱舍》的“根”說一下:
“最勝”義、“自在”義、“光顯”義,這個叁個義叫“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這個“增上”的意思,包含前面的“最勝”、“自在”、“光顯”,那就是總的加起來,就是“增上”。“增上”的意思,並不離開前面的,前面叁個合起來,就叫“增上”。殊勝的作用,叫“增上”。
那麼什麼叫“最勝”?這個五個根的體是殊勝的,叫“最勝”,“最勝”是體的。那麼這五個根的作用殊勝叫“自在”,它可以看,可以聽,有自在權,這個作用來說叫“自在”。它的體跟用都勝,叫“光顯”。 所以說在《俱舍》裏邊,“根”的這個含義:“最勝”是指體;“自在”是指它的用;“光顯”,就是體用兩個合起來,那就是前面兩個合起來就叫“光顯”,意思就是“最勝、自在”。“最勝、自在”兩個都殊勝,就是“光顯”。
由有“最勝、自在、光顯”,這叁個意思合攏來,就叫“增上”。“增上”,就是有這個殊勝的作用,能夠産生這個殊勝的作用,叫“增上”。在《俱…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