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別爲性的,這個,就是在這裏是不講了,《俱舍》裏講。“說五無分別,由計度隨念”。這個五個識,說它沒有分別,並不是說它一點也不分別,它還是分別的。分別有叁種: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是最厲害的;隨念分別,根據以前的事情互相對比;自性分別,沒有的,它只是看到,這是一個青顔色,好了,其它不管。這只是一個顔色,青不青都不知道。因爲青顔色,還是比較而來。以前看到這個顔色叫青,那麼,這個顔色——看到這個,反應過來,這叫青,這是意識的作用,眼識只看到——一個顔色反映過來了,對了,這個是——顔色反映過來,兩個不一樣,這是知道的,其它的就沒有了。那麼這個是分別得很簡單,所以,不擺了這個有分別裏邊。說它沒有分別,因爲它計度分別、隨念分別沒有——最厲害的分別沒有,不是說什麼分別都沒有,自性分別是有,所以是叫它不在分別裏邊。好,這個是有分別、無分別。
執受非執受
幾執受?謂五內界,及四界少分,謂色香味觸。
幾非執受?謂余九,四少分。
“幾有執受”,這個好說,由識執它爲自己的——執受。有執受大聲,無執受大聲,這個前面都講過。
“謂五內界,及四界少分”,五個內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是有執受的,由識執它爲自己的,有感覺的,你打它一下,它痛的,你摸它一下,它感到舒服的。那麼,還有四界少分——色、香、味、觸。色、香、味、觸,浮塵根,不是淨色根,它就附在這個淨色根以外。我們的眼睛,這個葡萄一樣的眼睛,它有眼識,它有它的味道,它有它的氣味。我們說這個氣味好不好聞?你們去聞聞這個味道,這個血腥的味道,去聞一下,那就不好聞的。那個眼睛的味道,你去聞聞看,也是這個味道,血還沒有出來,包在裏頭,如果你把這個豬的眼睛——殺掉的那個豬的眼睛,去聞一聞,惡心的,聞到這個。那麼天人跑到我們人間來,鼻子要按住的,因爲臭得不得了,就像我們進了動物園一樣,臭烘烘的,都是臭味道。色、香、味、觸是浮塵根。爲什麼生沒有?生啥東西?聲不是任運起的。
那麼,“幾非執受”。反過來,哪些是執受,哪些非執受?除了這個五界及四界少分之外,余下的九個及四個少分,那麼十八減一減,這個無執受。
同分彼同分
幾同分?謂五內有色界,由與自識等境界故。
幾彼同分?謂即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
“幾同分”,“幾彼同分”,這個我們先講一下。“同分”,眼睛正在看東西,叫同分眼;眼睛不在看東西,眼根還是好好的,叫“彼同分”眼,沒有起作用的眼。同分就是起作用,跟識一起起作用的,叫同分。那麼,這裏已經說幾個是同分——“五內有色界”,眼耳鼻舌身,這五個界,“與彼自識等境界故”,它跟它的自識,眼根所對眼識,耳根對耳識,“等境界”,都在緣那個境,在起作用,叫同分。同分眼,正在看東西的叫同分眼,正在聽聲音的叫同分耳。
那麼,反過來,“幾彼同分”,不是同分。彼同分,就是沒有起作用的。耳朵在休息,沒有聽東西;眼睛閉在那裏,眼根好好的,閉那裏不看東西,眼識沒有生起來,沒有起作用,那麼就是“謂彼自識空時”,這個“自識空”——識沒有生起來,那麼它就沒有起作用。眼根,眼識沒有起作用,沒有生起來;耳根、耳識沒有生起來,這時候它不聽聲音,不看東西,叫彼同分眼,彼同分耳。再說爲什麼叫同分?“與自類等故”,它眼根跟那個同分眼還是一個,一樣的,同樣是個眼根,一模一樣,但是作用起不起,所以加個“彼”。同分還是同分,加個彼,就沒有起作用,同分還是同,樣子還是一樣的。
在這裏邊,就是說,把十八界的差別——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善不善、有所緣無所緣、有分別無分別、有執受無執受、有同分彼同分等等,把它總結、把它分別了一下。
這當然是很簡單,其實複雜的還多。這裏因爲初學,不能太複雜,到此已經可以,開智能的一些門路已經給你們了。這個就是開智能的鑰匙。你不要“煩死了,我不想看”,你不想看,你智能永遠不生。這個東西,你去看,自己想,智能就這麼開了。智能怎麼來的?求加持、開智能了去拜、點燈了啥東西,你沒有這個還不行的。
我記得溫州一個居士供了很多錢,他眼睛不好,叫大吉佛爺念經。大吉佛爺念來信說,“我給你念好,加持你,但是你得要忏悔。你不忏悔,單是叫我給你念經,單方面的也沒有用”,所以,那天有個打電話來,有一個出家人很著急,他們說年輕人,在山洞裏邊修,狂了,自己會做手印,腦筋不清楚了,叫我們想辦法。那麼,我們說想辦法可以,但是他自己要接受,他自己要念點咒,念點什麼,那麼這樣子,這個力量才到他身上,才去得了。如果他什麼都不管,他不要聽,不要弄,你叫他念咒——不念,那你再個念經給他,也沒有用。所以說,得要感應、加持,兩方面的。
如果說單方面也可以的,那麼,一個佛成功了,一切衆生都解脫了,地獄就空了,人也空了,一個佛的力量無邊無際,他一念好了,整個法界的衆生全部超度了、成佛了,不是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空的妄想。離開自己努力,要想得到一個成果,是不可能的。那麼有的人不想努力:“這個就煩死了,我情願不要做,我回去了”,那麼你永遠回去好了。回到哪裏?最容易的是畜生道,因爲你愚癡,愚癡感畜生道,如果還有些其它的業障的話,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做個人,要點智能,沒有智能,做不到人。所以說,我們說在《菩提道次第》,人身難得。得到人生的人,都是見過叁寶,結過緣,供養過,受過五戒,甚至于發了願,要求下世的增上生的,這樣的人,才能做到人身。你想想看,能得人身的人有多少?過去要見過叁寶、要種善根、興大供養、受五戒、還要發願——不是現世的福報,要求來生的增上生、暇滿人生,這樣的人才生到人間。好容易生到人間,不要,好了,你不要就糟糕了,那以後得人身還成問題。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再叁強調,學佛的人一定要有智能。沒有智能,你再好的環境,對你沒有用,就是說你生佛的旁邊,你不接受的話,還是毫無用處。那麼,這個事情,話是盡這麼說,聽得進、聽不進,自己善根了,如果你執見太頑固了,佛也沒辦法。《法華經》,五千比丘退席,佛有啥辦法?提婆達多,佛的堂弟,下阿鼻地獄,佛有什麼辦法?這自己造的業,自己受。人家只是給你個增上緣,叫你不要那麼做,叫你這麼做。聽話的,那就好了,不聽的話——還不是偷懶的,反而增加一個什麼?不服從依止的罪,不聽佛的話的罪,還加一個,除了造惡之外,還加一個不聽話的罪。所以說,沒有智能的話,實在是——至少只好可憐了。我們再想想看,最沒有智能的是畜生,你要跟它接近了,要劃等號了,劃得來不?所以,這個事情要靠自己,人家也沒有辦法,再勸也沒有用的。好,今天講到這裏。
附、思考題
(1)何謂五蘊?五蘊是誰說者?
(2)色蘊有幾?
(3)何謂能造色?所造色?何者是能造色?所造色?
(4)雲何四大?詳釋之。
(5)試述真四大與假四大之不同點。
(6)試述五根、根是何義?
(7)雲何色、聲、香、味?
(8)雲何觸一分?爲何要說一分?
(9)雲何無表色等?等此什麼?
(10)諸色依可見等可分幾類?各舉例說明。
(11)雲何受蘊?受以何爲性、以何爲業?
(12)雲何想蘊?想以何爲性?以何爲業?
(13)雲何行蘊?行是何義?行蘊內有幾法?
(14)雲何心法?
(15)何謂徧行?哪幾法是徧行?
(16)何謂別境?哪幾法是別境?
(17)詳釋五徧行?
(18)詳釋五別境?
(19)善心所有幾?是哪幾個?
(20)試釋自相、共相。
(21)何謂心一境性?是否心不動才叫心一境性?
(22)何謂簡擇諸法?
(23)何謂信?
(24)試述慚與愧之同異。
(25)何謂叁善根?一一詳釋之。
(26)何謂精進?有幾種精進?
(27)釋精進一詞涵義,並引申發揮之。
(28)何謂輕安?並解釋“粗重輕安、調暢、堪能、轉依”等名相?
(29)何謂不放逸?
(30)比較精進與不放逸之同異。
(31)何謂舍?解釋“煩惱、五取蘊、有、有具、取”等。
(32)何謂不害?解釋“苦、苦具”。
(33)比較無瞋與不害之同異,並說明爲何無瞋外另立不害?
(34)何謂貪?
(35)何謂瞋?
(36)何謂慢?慢有幾種?一一詳釋之。
(37)何謂無明?此有幾種?
(38)何謂見?有幾種?
(39)何謂薩迦耶見?
(40)何謂邊執見?何謂“斷、常”?
(41)何謂邪見?略有幾種?
(42)何謂見取?
(43)于非叁見,執爲最上等屬何類攝?
(44)何謂戒禁取?釋戒、禁二詞涵義。
(45)何謂疑?有何危害性?
(46)十根本煩惱中,何者俱生、何者分別起?
(47)試釋忿恨及其差別相。
(48)試釋覆、谄及其差別相。
(49)何謂嫉?
(50)何謂悭?
(51)何謂诳?
(52)何謂憍?與慢之同異相如何?
(53)何謂害?
(54)何謂無慚無愧?比較其同異。
(55)何謂惛沈?
(56)何謂掉舉?
(57)何謂不信?
(58)何謂懈怠?
(59)何謂放逸?
(60)何謂失念?
(61)何謂散亂?比較其與掉舉之同異。
(62)何謂不正知?其體是何?
(63)何謂惡作?惡作有幾?善惡如何分配?
(64)何謂睡眠?釋“不自在轉,昧略爲性”。
(65)何謂尋伺?此二差別雲何?雲何“以安住不安住身…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