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解脫自在的法門-放下▪P2

  ..續本文上一頁下是指包括所有的一切外緣都要放下,但是我們單是對吃(舌根、塵、識)就很難放下了!這是怎麼說呢?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當我們赴宴時,嘴正在吃,筷子就急著去挾第二樣好吃的菜,眼睛同時也像雷達一樣,滿桌子到處掃瞄,看看有沒有第叁樣更好吃的?爲了吃,就貪成這樣,「吃一挾二看叁」,不但心透過舌頭走出去,成爲吃的奴隸,眼睛也跟著走出去了。這時,食物變成了主人,你也成了食物的奴隸。

  這麼看來,談放下,不但舌根要放下,連對美味(塵)的貪著,對味覺的分別(識)也都要放下。吃,只是單純地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地覺知吃的動作;在吃的時候,也要保持心的警覺,不貪求味覺的感官享受,不去分別食物好不好吃,挾到什麼就吃什麼,能做到這樣,才能談放下。

  身(根、塵、識)的放下

  以前如來禅蓬的禅修比現在嚴格多了,凡是來參加的,每天依叁餐行禅,得走叁段步道。步道共有一千八百叁十六階,一趟來回是叁千六百七十二階,一天叁趟,共一萬一千零一十六階。有一次禅修,連續幾天走下來,有位女老師在心得報告時,說:「行禅走得我怕死了!我活了四十多歲,所走的路還沒這兩天走的多!」這位老師行禅走步道,走得腳又酸又痛,而害怕行禅,這是因爲她的心成了身體感受的奴隸,沒有學到行禅的訣竅,像這樣,如何修行?如何放下?

  又曾有位師大畢業的師姊來參加禅修,結束時,偷偷地向同參道友說:「累死了!下次,打死我,再也不來參加了!」同期的師兄回答說:「你這麼說,你一定還會再來!」果然叁個禮拜過後,她又來參加禅修,而且還帶了六個朋友來。禅修結束後,我問她:「前一次你說很累,再也不敢來了,怎麼又來呢?」她說:「上次回去,腳又酸又痛,尤其是上樓梯時更痛。我家住四樓,每天上下樓要爬好幾趟,愈爬腳愈痛,愈痛愈想就愈不甘心;心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沒用,所以決心再來試一試。」

  爲了腳酸腳痛,而做了一個月酸痛的奴隸,她覺得不行,所以決心回來克服酸痛,要成爲自己的主人。

  去年八月,天氣很熱,每天氣溫都在攝氏叁十六度以上,禅堂更熱,很多人捱不住熱,不敢來修行。這樣,心就走出去,成了熱的奴隸,熱做了主人。一個人,受不了自己身體酸麻、冷熱的變化,隨時失去自己的心,去做外物、感覺的奴隸,又如何放下呢?身體的酸麻、冷熱都放不下,何況心呢?眼耳鼻舌身(根、塵、識)都放不下,何況意呢?

  意(根、塵、識)的放下

  「放下」,不只是放下身心以外有形的事物,就連內心的罣礙也要放下。

  「放下」要放到什麼程度呢?要放下到好象死人一樣。

  當你進入禅堂打七,接受禅修的方法,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或意念、思想,內心的起心動念通通要放下。要如同死人一樣:打他,他不回手;踢他,他不還腳;對他吐口水,他也不會生氣;躺在棺材裏的死人,載他走顛簸的路,他也不會抱怨。

  在禅堂,如能做到像死人一樣——叫你東,你就東;叫你西,你就西;都不會用腦筋去聯想、去揣測,去比較師父的教導,只是單純依照師父教導,全然接受地一直做下去,那就是真正的放下。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修行人和死人是不一樣的,死人是完全進入無意識狀態,修行人則是有意識的。修行人的放下,是要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做到像死人一樣完全無意識、全無拒絕、全然接受一切的放下。這種在有意識狀態下的、全然接受的放下,才有用。要不然,白癡、植物人等,也是全然接受、全無拒絕,你打他、罵他,他也只是傻笑,但是這樣稱不上是放下,當然就更談不上修行了。

  禅修,是要透過動靜一如的參禅打坐或修止觀的法門,幫助我們放下,不只眼、耳、鼻、舌、身(根、塵、識)的放下,還包括意,尤其是意的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

  我們往往爲了面子而放不下,爲了社會地位而放不下。其實,外在有形的東西,如財産、房屋、車子、眷屬、學問、名譽、社會地位,都是假有的,不要把它當真,要全然放下。因此,修行者要修放下,除了將有形的外緣放下之外,內心所設想的白日夢也要放下。不然,就無法使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只有「萬緣放下,一念不興」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之後,心才能進入空無、甯靜、美妙、喜悅,這時才能真正脫離六道輪回,了生脫死,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

  無分別是真放下

  要放下,首先必須敞開心胸,全然接受動靜一如的參禅打坐修行法門。如果無法敞開心胸,全然接受,就無法真正放下。要放下就要修無對立、無分別的心,這要如何修呢?就是修「叁法印」中的「諸法無我」。「諸法無我」相對的就是「諸法有我」—有一個自我。修行要拋掉自我,才能進入無我,進入無分別、無對立的心。

  放下之後,才能進入較深的禅定,定力愈深,愈能開悟,悟境愈大,愈能打開開闊的智慧,才能將本來就具足的般若智慧顯現出來。透過禅的修持,用參禅打坐的法門,經曆自己的實踐力行,才能明心見性,這才是參禅打坐的真正目的。而想修行到這種地步,就要先從「放下」修起。

  總之,要「放下」就要先舍自我,不然自我愈強,就愈不容易放下。愈無執著者,自我就會漸漸減少,當自我減少了,才是真正的放下。

  有一次,我搭計程車,司機對我說:「你們佛教最沒意思,沒有是非、善惡觀念,說什麼“不思善、不思惡”。那麼,當我殺人的時候,不思惡;搶錢時,不思惡;強奸女人時,不思惡;是不是就沒事,不犯法了呢?」聽了司機朋友這番話,使我深深覺得,現在的修行者,看經典時,往往像這位司機一樣斷章取義,不能貫穿經義的前因後果,才造成謬解。

  當年,五祖弘忍渡六祖過河,五祖的徒衆要追殺惠能,搶他衣缽。有一位將軍出家的惠明法師,也和徒衆一起追到大庾嶺。這時,六祖已經走不動了,于是將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隱身在草莽中打坐。惠明法師伸出手要拿石頭上的衣缽,突然自心起了一陣寒意,手一直顫抖,無法將衣缽拿起來,最後只好把手縮回來。一般人讀到這裏,以爲衣缽很重,拿不起來,甚至認爲六祖有神通,將衣缽變重了。事實上,這情況就如同小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很漂亮,就拿在手上邊看邊玩,心中一時興起占爲己有的貪念,正想順手牽羊時,恰好主人來了,小孩只好稱贊手中的玩具漂亮一番,再把玩具放回去。

  惠明法師拿不動衣缽,手抖縮回來的心情,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是自己心虛,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惠明法師也是感受到六祖已進入甯靜的「定境」,感受到六祖甯靜的「定」穿透、震撼自己的心;接著才辯說自己是爲法而來,非爲衣缽而來。六祖惠能就答說:「汝既爲法而來,可不摒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過了很久,惠能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正當那個時候),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並非指真正善惡的問題,而是指善惡的對立問題,甚至連《六祖壇經》咐囑品中叁十六對對立的問題都包含在內。其中天、地;明、暗;有、無;動、靜;大、小;正、邪;虛、實;生、滅等,都是對立的,分別的問題;善、惡,只是用來明示叁十六對中的對立問題。修行者要修行到真正無分別心、無對立心,才是真放下。

  惠明法師當時聞言,應該就有大徹大悟之機,但是他只有大悟而已。因此他又繼續問六祖:「還有更好的法嗎?有更秘密的法嗎?」六祖說:「若有秘密的法,一旦說出來,就無秘密了。秘密的法就在你的心中。」惠明法師這時才得到大徹悟。以他的根機,在這以前就該大徹悟而未大徹悟,就是因爲他貪求更好、更秘密的法啊!

  由此例可知,計程車司機所說的善惡,指的是世俗法中對立的善惡,並不是佛法。佛法是無對立、無分別的,善惡也是如此,所以讀經,不能斷章取義。

  五祖將衣缽傳予六祖的過程中,六祖了悟了放下;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也了悟到放下是連修行的法也要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

  如來禅蓬有一只狗,名叫「放下」,命名的原因是:1994年七月,禅蓬舉辦一期禅四,八期禅七,共六十天的禅修活動。當第一期禅七時,我們行禅到外雙溪的聖人瀑布;回程時,有一只癞皮狗跟著大衆回到禅蓬。這只狗全身長滿了膿瘡,全身毛掉光光了,露出沁著血水的皮膚,又髒又臭,惡心極了。大家見到它,都退避叁舍,不但不給它東西吃,連門也不讓它進,可是卻也趕它不走。每次行禅,它都跟著,甚至在隊伍的前面領路。回程,如有人走得比較慢,它就在隊伍的後面等待照顧落單的人,一直到大家都安全回到禅蓬爲止。

  走在路上,要過馬路時,爲了保護行者的安全,它會守在路口,對著飛馳而過的車子猛吠。如果汽車駕駛或機車騎士因而減速,它就搖搖尾巴,靜靜地站在路旁,默默看著行禅的隊伍通過。如果汽車駕駛或機車騎士不減速,或是面露不悅神色,它就對著汽車狂吠不止;有時還會用自己的身體擋在車前,一副爲了保護行者,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架勢。我看了很感動,不忍心再趕它走,就把它送到動物醫院住院醫治,前後醫了四十五天,痊愈後才把它接回來安住。此後,行禅時它一定在隊伍的最前面領衆帶路;看到「飛車」仍猛吠不已,俨然「大護法」的樣子。

  有人認爲它自不量力,難道不怕被車輾死?但在我看來,它並非自不量力,而是它心中這麼想:「若能以我的性命來照顧修行者,保護修行者,讓修行者能安心修行,我就心滿意足了!」它連性命都能放下,豈不是全然的放下嗎

  

  平時行禅時,一旦「放下」在前頭吠叫,就有學員擔心「放下」的安全而大叫「“放下”過來!“放下”過來!」,我就問他們:「是你放不下,還是“放下”放不下?你有沒有好好照顧好你的腳步?照顧好你的心?你爲何分心叫別人放下,自己卻放不下呢?」如來禅蓬的「放下」,都懂得放下生命,保護行者的性命,而我們修行的人呢?

  每個人都會覺得別人的執著很好笑,當人家有事來請教時,你都會頭頭是道地勸對方放下,還心想「這事又沒什麼了不起,怎麼連這一點也放不下?」但是,當這件事與你自身息息相關,或有利害沖突時,相信即使是芝麻小事,你也會放不下。

  現在有一個方法可以讓大家學習放下。看那個人的苦惱最多,最放不下,就派你去傾聽他的苦惱,這樣你就會發覺他的放不下,和你的放不下,其實是一樣的。當你去勸他時,你會勸得口沬橫飛,在你一遍又一遍勸別人放下的當下,你也可以反觀自照,用勸別人放下的話,來勸自己放下。所以法師放下的機會比別人多,而且快,因爲法師可以運用勸人放下的機會,將對方當成一面鏡子,把自己心中放不下的妖魔鬼怪,統統照出來,那麼幹擾自己放不下的妖魔,自然就被鏡子照出來,就可依法修行,就可真正的放下了。各位要修行,要參禅打坐,接受禅法,就是要放下、放下、萬緣放下;放下、放下、放下⋯⋯。

  

  

《一個解脫自在的法門-放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