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放下

  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放下 

  慧门禅师

  放下,不只是要放下身心以外的有形事物,就连内心的罣碍也要放下。

  要放下到什么程度呢?和死人一样。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修行人和死人不一样,死人是完全进入无意识状态,修行人则是有意识的。修行人的放下,是要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到像死人一样完全无意识、全无拒绝、全然接受一切的放下。

  要放下,就要先舍自我,不然,自我愈强,就愈不容易放下;无执著者,自我自会渐渐减少,自我减少,才是真正的放下。

  佛陀为了示现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舍弃了王位、权势、财富、王妃等一切世俗名利,出家修行。佛陀虽然精进研修当时印度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身体力行苦修了六年,却都没有办法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也没得到解决生老病死诸苦的方法,觉得非常绝望、沮丧。于是,放弃苦行,走出森林,来到菩提树下,停止一切思维、一切脑筋的活动,只是静静地坐着。因为这样,佛陀的身心才全然放下、放松,达到无我的状态,而渐渐进入宁静空无。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佛陀仍然继续坐着。到了第四十九天,天将亮时,抬头看到天空最后一颗星星自天际消逝,他豁然开朗地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才觉悟到修行不但要万缘放下,连修行的方法也要放下。所以,佛陀能成佛成道,就是因为万缘放下,甚至连修行的方法也放下,才能够大开悟,成为大智慧的觉者。

  放不下就担起来

  佛陀教导弟子就是教「放下」。

  「放下」,听起来简单,想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很困难。那么,佛陀是如何教弟子放下的呢?

  有一次,弟子拿一朵花走到佛陀面前进献。

  佛陀说:「放下花。」

  弟子放下花。

  佛陀说:「放下手。」

  弟子放下手。

  佛陀又说:「将你的身心也放下。」

  弟子听了觉得很疑惑,心想:「身心如何放下呢?」

  阿难于是代替这位弟子请问佛陀:「身心要如何放下呢?」

  佛陀说:「放不下,就担起来。」

  弟子就领悟了。

  放不下是因为担得不够,担得太轻。如果你担得不够,不愿意放下,只有继续担,担到担不动的时候,自然就会放下。譬如,今天让你担一百斤,你能做得到,要是让你担二百斤、三百斤,恐怕走不了几步,你就担不动,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人活在世间,到底在担些什么?世俗人要担的有眷属、父母、夫妻、子女等。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好,求工作、房子、车子、然后再求社会地位、名誉、财势。每个人自出世就一直在捡、在求。愈捡愈多、愈求愈多,包袱愈来愈重,烦恼跟着也愈来愈多,不知如何是好。

  如来禅蓬刚成立时,一位国中的注册组长来参加禅修,在禅修期间考上国中主任,去接受储备训练。训练结束前一个星期,因为部分理念与研习中心不同,内心渐感有压力。于是,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来禅蓬,有意不想继续参加主任储训,认为当主任会束縳她的修行。她刚来的时候,我和她小参,看出她是放不下想当主任,为了一口气,又不愿屈就研习中心的要求,所以借口生病而请假,想逃避心中的压力。开始小参时,我先附和她的观点,认同她的看法;等到结训前两天,研习中心打电话来,要她回去考试,起先她仍是拒绝,不愿意回去。到了最后一天的紧要关头,我转变话锋,用话点她,要她回去考试,不要为难研习中心。最后,她改变心意,回去参加考试,顺利取得结业证书,现在已经在国中当教务主任。

  之后不久,某次禅修,她又来参加。当我讲到「放不下就直下承担」时,以她的故事当例子,她才了悟地说:「当初师父要我回去参加考试,以便拿到结业证书,好当主任。我还以为师父势利眼,还看重世俗。我好不容易经过内心的挣扎,决定不参加考试,不拿结业证书,为的就是要放下。放下世俗,好专心修行,可是师父不但不让我放下,反而叫我继续在世俗法中追逐,当时心中觉得很纳闷,可是一时也不好言说。现在听了师父的开示,才明白原来师父的意思是『该承担的时候还是要承担』。原来师父早就穿透到我内心潜意识的放不下,所以教我放不下时赶快担起来;然后在日常的实修中验证佛法,在工作中自自然然地将佛法及禅修的益处阐扬出来,度更多人前来修持善法,现在我终于明白“放不下,就直下承担”的禅意了。」

  所以,放不下时怎么办?就承担起来。承担以后,你才能真正地放下。倘若你尚未承担,即无重担,既无重担,何来放下呢?佛陀当时教育弟子如何放下,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眼(根、尘、识)的放下

  佛陀教弟子放下,还有很多方法。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代替佛陀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布法;临别时,弟子请教佛陀:「我出外传播佛法时,信徒中有许多女众,眼见了,怕起心动念,犯戒律,要如何是好呢?」佛陀说:「不要看就好!」真的那么简单吗?这不要看,不单是肉眼不要看,还包括心眼不要看。弟子又问:「不要看就好,很难!若碰到女众跌入水中,必须要救,又该怎么办?」佛陀说:「不要摸就好!」佛陀所谓的「不要摸」,并不是不要用手去触摸,而是不要用心去摸。凡夫往往是:手虽然没去摸,却已经用眼睛去摸,心还透过眼睛走出去摸。于是心透过眼睛变成外物的奴隶,外物变成主人,自己迷失了本心仍不自觉。

  再举个例子:有些少年走在路上,见到美女,眼睛才看到,心就被拉出去了,变成美女的奴隶。少年沿路走、沿路看,撞到电线杆还向电线杆赔礼,你说这少年是不是迷失了本心?是不是不能当自己的主人?是不是当了美女的奴隶?所以,一句「不要摸」不是那么简单的。

  弟子又问佛陀:「当必须要用眼看,也要用手触摸才能救她时,又该怎么办呢?」佛陀说:「保持觉知,保持警觉。」佛陀的意思是指每一剎那,都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觉知自己在做什么?虽然在看、在救,只要保持觉知,就不会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不会有欲望,就不会犯戒。一个人要从「不要看就好」,修行进步到「不要摸就好」,再修行进步到没有起心动念,分分秒秒保持觉知,保持警觉,真正放下外缘,放下内心的罣碍,放下内心纠缠不清的牵绊,这样才是真正的放下。

  有一个关于放下的故事:有两位和尚,一老一少,有一天同时外出化缘,那时已经是傍晚。要涉溪回常住时,发现溪畔有位姑娘正在哭泣,老和尚看也不看,问也不问,自己径自涉溪而去。少年和尚慈悲地询问姑娘哭泣的原因,原来姑娘怕溪水湍急,不敢过溪。少年和尚眼见天色将晚,于是一言不发将姑娘背过溪,然后放下。这时,老和尚仍然一个人兀自在前面,头也不回地向前走,直到临寺门口时,老和尚突然对少年和尚说:「你知不知道背女众是犯戒,你今天竟然这么做!我要禀告师父。」少年和尚回答:「我背的女众早在溪边就放下了,反倒是你怎么一直背到寺门口呢?」

  由这个故事可知道,要放下一切,并非放下有形的事物,而是要放下内心的罣碍,放下内心纠缠不清的云翳。故事中,老和尚修行到「不要看,不要摸」,却尚未修行到分分秒秒保持觉知,保持警觉。少年和尚的修行就不同了,他已修行到对任何事,二六时中都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分分秒秒保持心的警觉和清净。

  耳(根、尘、识)的放下

  有一次,禅蓬举办禅修,带学员去步道行禅,偶而在石阶打坐。正巧有一群登山团体来登山,团员一个个从我们身旁走过。有的学员自心清净,仍是一念不兴地坐着,有的就受到干扰,攀外缘去了。

  其中有一位中医师,打坐的功夫很不错。他后来在心得报告中提出,不喜欢去步道打坐,因为干扰太多,心不易安宁,会随着每一位登山者的脚步声,或轻或重地起伏不定,还会随着脚步声猜测「这是男众的脚步声」、「这是女众的脚步声」、「这是胖子的脚步声」、「这是瘦子的脚步声」⋯而坐得不安稳。这就是他的心已经走出去,成为脚步声的奴隶,脚步声已成为他的主人,这样的修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如果要测试自己的打坐功力,不妨到车站、菜市场、百货公司,找个最嘈杂、最容易受干扰的地方,坐着或站着,调调自己的心,你的定力有多少,很快就会见真章了。

  鼻(根、尘、识)的放下

  另一次,行禅时,我们又在步道打坐,遇到另一群登山的人。

  禅修结束,心得报告时,有一位六十岁,已经打坐了十几年,自认定力不错,在教育界服务的长者,起来报告说:「这次在石阶上打坐,眼睛虽然闭着,但鼻子却闻着一个个过往的登山客。凭着他们身上的气味,分辨这是男子,这是女人。有女众走过;又凭着她们身上的香味,分辨这是什么牌子的香水,真是忙得不得了。」

  各位!这位长者打坐也有一段时日了,为什么换了一个环境打坐,一碰到外缘,心就不由自主地透过鼻子跑出去呢?就是因为他没有放下鼻根、香尘、鼻识,没有活在当下,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心。他的心从鼻子跑出去,变成香味的奴隶,鼻子为了闻香味,就让自己身心放不下,遑论其他。

  这里有一个有关鼻(根、尘、识)修行的公案:

  从前有位很有修行的比丘,整天在荷花池边打坐。有一天,荷花开得很香很美,一阵风吹来,暗香袭人,他不禁闻起荷花香,正闻得很欢喜,陶醉在花香里,忽然听到荷花池的池神说:「你怎么可以偷我的东西?」比丘说:「我那有偷你的东西?」池神说:「你偷了我的荷花香味。」比丘说:「昨天有人来摘你的荷花,你都不说他们偷;我只不过是闻一下荷花的香味,你就说我偷!你是什么意思?」池神说:「你是一位修行的比丘,你用鼻子闻香味,即是偷。你的心透过鼻子来偷花香,你的心已走出去成为荷花香味的奴隶。」你看,修行的比丘为了香味,也会放不下,可见放下是多么不容易呀!

  舌(根、尘、识)的放下

  你真正放下多少了呢?

  放…

《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放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