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鳥瞰

  佛學鳥瞰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音贊》

   佛學鳥瞰

   親愛的朋友們:

   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亞洲的一個國家。你們中間有多少人知道這China的漢字是那兩個?是中國。從字面上來講,“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國”就是國家或帝國。因此,中國便是中心的國家。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認定他們的國家是世界的中心;他們尊稱他們的皇帝爲上天之子,是世間的最高權威,所以中國人認爲住在中國以外地域上的民族是劣等民族,他們的統治者是隸屬于中國的皇帝的。在那個時代裏,如果有人敢說世間還有許多皇帝,有的甚至比天子更有權勢,他的頭很可能就要被砍掉了。

   一直到十八世紀初葉,西方文明到達中國之時,中國人才開始明白世間還有許多國家,還有許多有權勢的統治者。中國人不再住在“象牙之塔”裏;他們的視野拓展了;他們和其他的國家分擔了國際事務的責任。可是,有一點很重要而必須注意的,就是:雖然他們有了這樣一種認識,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自己政府領袖的重要性,卻並未因此而稍減。直到今天,他們自己的領袖仍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另外一件事:在幾百年前,每一個人都還以爲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可是,今天的天文家說,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包括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只是銀河邊緣上的一小撮天體而已。而銀河裏像太陽那樣大的恒星已不止一萬億顆了。此外,銀河又不過是宇宙間數百億個星河中間的中等大小的一員而已。由此可見,太陽的數目是數不清的。因此,說世間只有一顆太陽,或說地球上的太陽就是宇宙的中心,都是不正確的。可是,對此一事實的認識,並減少太陽對我們的重要性。知識越進步,太陽——人類生命和能的來源——對我們的關系比起過去,也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重要。它對我們的生活,有最直接的影響。

   大多數偉大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內,都是一神教。有的宗教甚至宣稱只有他們的上帝是真神,其他宗教所崇奉的都是僞神。佛教不是如此。我先跟各位談:佛教的曆史背景。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馬拉亞山之麓,今日稱爲尼泊爾的國度裏,有一位名叫喬答摩悉達多的人間王子。在他叁十歲的那年,他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離開了王宮,放棄了奢侈的生活,修習了六年各種的苦行,以尋求拯救人類脫離苦海的途徑。最後,他運用了他自己的止觀方法,得到了正覺。之後,大家都叫他做釋迦牟尼佛。“佛”是一個得圓滿正覺的人的尊稱。所謂圓滿正覺就是圓滿的智慧和圓滿的悲心。後來,他在印度本土許多地方旅行,教導門徒和群衆,遊化達四十五年之久,到八十高齡方才示寂。

   得到正覺後的佛陀,體悟到宇宙是無限的,其間有無數和地球一樣的世界;有無數的神明,都和在他那時代受人崇拜的全能上帝一樣。

   現在請注意一項事實:雖然佛陀發現宇宙間有著無數的上帝,他卻從未貶抑他那時代人民所崇拜的上帝的重要性。他只是簡簡單單地說明宇宙的實情而已。這一實情並不影響某一位上帝對某一群崇拜他的人的重要性,只因那上帝對那群人具有最直接最密切的影響力之故。

   這跟中國人發現世間尚有許多統治者一樣。但它並無損于中國政府對中國人民的重要性。宇宙間尚有無數太陽的事實,也同樣無損于此一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是地球居民的光、熱,從而至于生命的來源。

   這就是我想和諸位說明的第一點:實情是世間有著無數的上帝,但這實情並無損于此一教會所崇拜的上帝的重要性。事實上,真正懂得佛教徒,應當尊重人類所崇奉的一切神明。這一態度說明了曆史上佛教徒與異教徒之間從未發生戰爭的原因。佛教是沒有宗教的“領土主權”的,佛不是上帝。

   我想說明的第二點是:根據佛的教導,神比起人來,威勢要大得多,可是他們不能免于煩惱而且也會生氣。上帝的壽命可以很長。許多宗教以爲上帝是永生的,就是這個緣故。但是根據佛說,古代印度人所崇拜的全能之神仍不能免于死亡和再生。因此,上帝並不能被稱爲佛;佛在得到正覺的時候,便已脫離生死輪回了。

   第叁點,也是最令人振奮的一點,是:佛在開悟的時候,發現每一個人類都可以成爲一個覺者(佛)。佛發現每一個人都具有他所具有的智慧,只是那智慧被無明所暗蔽,不易自行顯現而已。

   我必須強調:我說每一個人類的意思,就是指在座各位中間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成佛。這是佛教的一條基本教義。換一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獲得圓滿智慧和圓滿悲心的勢能。

   在開始解釋人怎樣能成佛之前,我先要向各位說明佛教中的兩項基本觀念:輪回和業。這兩個名詞,源出古印度的梵文。輪回是宇宙現象的一面,而非人類肉眼所能察覺的。它是衆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死中輪轉的現象。佛教說:一個衆生在此生中的生與死,只是那衆生無數生死之鏈中的一個環節。衆生的死絕非一切的終結。

   佛教又說衆生受生,可有五種形態,謂之五趣。這五趣是天(上帝屬之)、人、畜生、餓鬼、和地獄。人死後一定要到某一趣受生。他或她可以再生爲人,也可以再生爲天、畜生、餓鬼、或地獄。因此,人確實有到天上再生爲神明的機會。地獄衆生也可以再生爲畜生、人等等,而天衆也會死亡而再生爲人、地獄衆生……之類。這種生存的變化延續無盡,須到生死之鏈斷了。才告終結。而這生死之鏈須到某一衆生覺得這生死的觀念全無意義的時候才會斷絕。根據佛教,這情形須到此衆生得到正覺的時候才會發生。那時,生死的觀念已不再適用。這種無生無死的體認,就叫做涅槃。到達涅槃境界的人,已將輪回之鏈迸斷,不再在五趣之中受生。可是,這並不意味斷滅。不但釋迦牟尼佛到達了涅槃,他的許多弟子也都證得涅槃。

   下一個問題是誰或是什麼造成生死輪回?誰或是什麼決定一個人的來生應升天堂或下地獄,或生世間爲人?誰,或是什麼決定世間的人,雖然同爲人類,卻在形容、性格、財富、壽數、健康、命運方面,有著這麼大的差別?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生下來時的環境,對他或她一生命運的影響。他生在那一種族、那一國家、他的膚色如何、父母如何,這些因素關系莫大。究竟是誰決定這些選擇?如果說某人前生曾發生過某些事情,因而有這樣的結果,比起說這些純粹是偶然的或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是否更合理些呢?如果嬰孩沒有過去生,那麼上帝憑什麼判定它應當受獎懲,而使他或她出生在判若霄壤的環境中呢?根據佛教,這不是意外,也不是上帝的旨意。決定個人命運的是個人自己的行爲。佛教主張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命。過去的行爲——包括一切過去生中一切的行爲——對于個人現在和未來的生命,有直接的影響。我必須指出,我所說的過去行爲,也包括了現在的行爲,因爲現在只是一個不能停留的瞬間。我們剛說完“這是現在”,它已成爲過去。

   “個人的行爲決定個人的命運”這一定律,就叫做業。在“藍頓字典”,中,業的定義是:“行爲之能在今生或來生中爲個帶來不可避免的或善或惡的結果者”。我要引申其義說:“業是一個衆生或一群衆生的一項行爲或一組行爲之能産生效果者。這些效果或善、或惡、或爲中性,即決定該一衆生或該群衆生的未來。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這些善、惡業所産生的善、惡果純粹是受自然法則所統製的自然現象,能自動的作出絕對公正的裁判,不是由像上帝的權威所作的判決。此外,此處所謂的善或惡,不是以人爲的法律來定其界說,除非這些法律所遵循乃是自然的法則。舉個例說,在民主政治創始之初,婦女沒有投票權。在當時,甘心接受這種地位的婦女被認爲是“好”婦人,而和這情勢抗衡的婦女,則被認爲是“壞”份子。可見,這種的判別是不正當的。自然法則是,一切人類都是平等的,因此,能給予婦女以和男性一樣平等的投票權的製度,才是真正公平的製度。所以,反對不平等投票製度的人,才是真的好人。

   這業的定律,或稱因果律的力量是無遠弗屆的。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佛教說,除了已成正覺的人外,沒有不受它的統製的。但在成正覺時,這因果律即失去其作用,就像生死輪回于成正覺時停止流轉一樣。

   明白了生死輪回和業之後,也許你會樂意聽到佛教中的一句話:“得人身是成佛最好的機緣。”我要是說:“做地獄衆生、做餓鬼、做畜生,要想修行成佛,其機會比做人要少。”想來要容易懂些。但是,天衆的地位,應該比人類爲高,爲什麼也不易成佛呢?答案是:天上的生活太富了,欲樂之事太多了,天衆只忙于享樂,那裏還顧到修行。只有做人因爲有腦力接受教誨,惺奔涫導袒澹殖怨嗤罰腔迹勒褡魅パ扒罄肟嗟耐揪任匾氖牽謝崽歐鸱ǎ雜心芰馔炎約憾煞稹

  br>   因此,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便是,佛教並不鼓勵人生天,卻鼓勵人學習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榜樣,努力修行,以冀即生成佛。

   你現在的生活也許很舒適。在這美國生活的人,大多數都過著很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你不可忘了,有許多的痛苦是人類所無法避免的。而且,世間上還有許多許多人所過的日子,並不比許多宗教所形容的地獄裏的生活好多少。

   我前面曾說過,痛苦能使人類振作,去尋求解脫。現在且來看看一個人所經曆的有那幾種痛苦。

   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教我們世間有八種根本的痛苦。當時的印度,物質生活的舒適比今天差得很遠,人類的痛苦也自然更爲明顯。然而,很奇怪的,人間的八種根本的痛苦,經過這麼悠久的歲月,卻似乎極少變動。這八苦是:

   因誕生而有的苦(生苦)

   因年老而有的苦(老苦)

   因生病而有的苦(病…

《佛學鳥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實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