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鸟瞰

  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观音赞》

   佛学鸟瞰

   亲爱的朋友们:

   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国家或帝国。因此,中国便是中心的国家。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认定他们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尊称他们的皇帝为上天之子,是世间的最高权威,所以中国人认为住在中国以外地域上的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的统治者是隶属于中国的皇帝的。在那个时代里,如果有人敢说世间还有许多皇帝,有的甚至比天子更有权势,他的头很可能就要被砍掉了。

   一直到十八世纪初叶,西方文明到达中国之时,中国人才开始明白世间还有许多国家,还有许多有权势的统治者。中国人不再住在“象牙之塔”里;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和其他的国家分担了国际事务的责任。可是,有一点很重要而必须注意的,就是:虽然他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自己政府领袖的重要性,却并未因此而稍减。直到今天,他们自己的领袖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另外一件事:在几百年前,每一个人都还以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可是,今天的天文家说,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只是银河边缘上的一小撮天体而已。而银河里像太阳那样大的恒星已不止一万亿颗了。此外,银河又不过是宇宙间数百亿个星河中间的中等大小的一员而已。由此可见,太阳的数目是数不清的。因此,说世间只有一颗太阳,或说地球上的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都是不正确的。可是,对此一事实的认识,并减少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性。知识越进步,太阳——人类生命和能的来源——对我们的关系比起过去,也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最直接的影响。

   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是一神教。有的宗教甚至宣称只有他们的上帝是真神,其他宗教所崇奉的都是伪神。佛教不是如此。我先跟各位谈:佛教的历史背景。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马拉亚山之麓,今日称为尼泊尔的国度里,有一位名叫乔答摩悉达多的人间王子。在他三十岁的那年,他体会到人间的痛苦,离开了王宫,放弃了奢侈的生活,修习了六年各种的苦行,以寻求拯救人类脱离苦海的途径。最后,他运用了他自己的止观方法,得到了正觉。之后,大家都叫他做释迦牟尼佛。“佛”是一个得圆满正觉的人的尊称。所谓圆满正觉就是圆满的智慧和圆满的悲心。后来,他在印度本土许多地方旅行,教导门徒和群众,游化达四十五年之久,到八十高龄方才示寂。

   得到正觉后的佛陀,体悟到宇宙是无限的,其间有无数和地球一样的世界;有无数的神明,都和在他那时代受人崇拜的全能上帝一样。

   现在请注意一项事实:虽然佛陀发现宇宙间有着无数的上帝,他却从未贬抑他那时代人民所崇拜的上帝的重要性。他只是简简单单地说明宇宙的实情而已。这一实情并不影响某一位上帝对某一群崇拜他的人的重要性,只因那上帝对那群人具有最直接最密切的影响力之故。

   这跟中国人发现世间尚有许多统治者一样。但它并无损于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宇宙间尚有无数太阳的事实,也同样无损于此一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地球居民的光、热,从而至于生命的来源。

   这就是我想和诸位说明的第一点:实情是世间有着无数的上帝,但这实情并无损于此一教会所崇拜的上帝的重要性。事实上,真正懂得佛教徒,应当尊重人类所崇奉的一切神明。这一态度说明了历史上佛教徒与异教徒之间从未发生战争的原因。佛教是没有宗教的“领土主权”的,佛不是上帝。

   我想说明的第二点是:根据佛的教导,神比起人来,威势要大得多,可是他们不能免于烦恼而且也会生气。上帝的寿命可以很长。许多宗教以为上帝是永生的,就是这个缘故。但是根据佛说,古代印度人所崇拜的全能之神仍不能免于死亡和再生。因此,上帝并不能被称为佛;佛在得到正觉的时候,便已脱离生死轮回了。

   第三点,也是最令人振奋的一点,是:佛在开悟的时候,发现每一个人类都可以成为一个觉者(佛)。佛发现每一个人都具有他所具有的智慧,只是那智慧被无明所暗蔽,不易自行显现而已。

   我必须强调:我说每一个人类的意思,就是指在座各位中间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佛。这是佛教的一条基本教义。换一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有获得圆满智慧和圆满悲心的势能。

   在开始解释人怎样能成佛之前,我先要向各位说明佛教中的两项基本观念:轮回和业。这两个名词,源出古印度的梵文。轮回是宇宙现象的一面,而非人类肉眼所能察觉的。它是众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死中轮转的现象。佛教说:一个众生在此生中的生与死,只是那众生无数生死之链中的一个环节。众生的死绝非一切的终结。

   佛教又说众生受生,可有五种形态,谓之五趣。这五趣是天(上帝属之)、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人死后一定要到某一趣受生。他或她可以再生为人,也可以再生为天、畜生、饿鬼、或地狱。因此,人确实有到天上再生为神明的机会。地狱众生也可以再生为畜生、人等等,而天众也会死亡而再生为人、地狱众生……之类。这种生存的变化延续无尽,须到生死之链断了。才告终结。而这生死之链须到某一众生觉得这生死的观念全无意义的时候才会断绝。根据佛教,这情形须到此众生得到正觉的时候才会发生。那时,生死的观念已不再适用。这种无生无死的体认,就叫做涅槃。到达涅槃境界的人,已将轮回之链迸断,不再在五趣之中受生。可是,这并不意味断灭。不但释迦牟尼佛到达了涅槃,他的许多弟子也都证得涅槃。

   下一个问题是谁或是什么造成生死轮回?谁或是什么决定一个人的来生应升天堂或下地狱,或生世间为人?谁,或是什么决定世间的人,虽然同为人类,却在形容、性格、财富、寿数、健康、命运方面,有着这么大的差别?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生下来时的环境,对他或她一生命运的影响。他生在那一种族、那一国家、他的肤色如何、父母如何,这些因素关系莫大。究竟是谁决定这些选择?如果说某人前生曾发生过某些事情,因而有这样的结果,比起说这些纯粹是偶然的或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是否更合理些呢?如果婴孩没有过去生,那么上帝凭什么判定它应当受奖惩,而使他或她出生在判若霄壤的环境中呢?根据佛教,这不是意外,也不是上帝的旨意。决定个人命运的是个人自己的行为。佛教主张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过去的行为——包括一切过去生中一切的行为——对于个人现在和未来的生命,有直接的影响。我必须指出,我所说的过去行为,也包括了现在的行为,因为现在只是一个不能停留的瞬间。我们刚说完“这是现在”,它已成为过去。

   “个人的行为决定个人的命运”这一定律,就叫做业。在“蓝顿字典”,中,业的定义是:“行为之能在今生或来生中为个带来不可避免的或善或恶的结果者”。我要引申其义说:“业是一个众生或一群众生的一项行为或一组行为之能产生效果者。这些效果或善、或恶、或为中性,即决定该一众生或该群众生的未来。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这些善、恶业所产生的善、恶果纯粹是受自然法则所统制的自然现象,能自动的作出绝对公正的裁判,不是由像上帝的权威所作的判决。此外,此处所谓的善或恶,不是以人为的法律来定其界说,除非这些法律所遵循乃是自然的法则。举个例说,在民主政治创始之初,妇女没有投票权。在当时,甘心接受这种地位的妇女被认为是“好”妇人,而和这情势抗衡的妇女,则被认为是“坏”份子。可见,这种的判别是不正当的。自然法则是,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因此,能给予妇女以和男性一样平等的投票权的制度,才是真正公平的制度。所以,反对不平等投票制度的人,才是真的好人。

   这业的定律,或称因果律的力量是无远弗届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佛教说,除了已成正觉的人外,没有不受它的统制的。但在成正觉时,这因果律即失去其作用,就像生死轮回于成正觉时停止流转一样。

   明白了生死轮回和业之后,也许你会乐意听到佛教中的一句话:“得人身是成佛最好的机缘。”我要是说:“做地狱众生、做饿鬼、做畜生,要想修行成佛,其机会比做人要少。”想来要容易懂些。但是,天众的地位,应该比人类为高,为什么也不易成佛呢?答案是:天上的生活太富了,欲乐之事太多了,天众只忙于享乐,那里还顾到修行。只有做人因为有脑力接受教诲,惺奔涫导袒澹殖怨嗤罚腔迹勒褡魅パ扒罄肟嗟耐揪任匾氖牵谢崽欧鸱ǎ杂心芰馔炎约憾煞稹

  br>   因此,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便是,佛教并不鼓励人生天,却鼓励人学习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榜样,努力修行,以冀即生成佛。

   你现在的生活也许很舒适。在这美国生活的人,大多数都过着很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你不可忘了,有许多的痛苦是人类所无法避免的。而且,世间上还有许多许多人所过的日子,并不比许多宗教所形容的地狱里的生活好多少。

   我前面曾说过,痛苦能使人类振作,去寻求解脱。现在且来看看一个人所经历的有那几种痛苦。

   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教我们世间有八种根本的痛苦。当时的印度,物质生活的舒适比今天差得很远,人类的痛苦也自然更为明显。然而,很奇怪的,人间的八种根本的痛苦,经过这么悠久的岁月,却似乎极少变动。这八苦是:

   因诞生而有的苦(生苦)

   因年老而有的苦(老苦)

   因生病而有的苦(病…

《佛学鸟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实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