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
因死亡而有的苦(死苦)
因与所爱的人或所喜之物分离而有的苦(爱别离苦)
因与不喜的人或事相遭遇而有的苦(怨憎会苦)
因欲望不得满足而有的苦(求不得苦)
因个人的五蕴燃烧炽烈而有的苦,简言之,就是炽烈的嫉恨等情绪或行为所造成的苦(五阴炽盛苦)
人类文明的进步已将人类带进一个即少从事星际旅行的时代,而人间的基本八苦却迄今无法加以根除,或减轻,实在是一件憾事。你也许会同意我的话,在某种情形下,由于生活步调之加速,和物质诱惑的增添,痛苦甚且有所加深。这在后四种苦方面,更见显著。
体会和承认人间的痛苦,是佛教里一项重大的步骤。这在四圣谛中通常称为第一圣谛——苦谛。其馀的三圣谛是:
爱和取是人间痛苦的主因——集谛
苦可以止息——灭谛
灭苦的途径——道谛
我讲的已经太多,足够各位消化的了。而且时间也不容许我详细的阐释四圣谛。所以我只简单的解释一下第四圣谛——灭苦之道,因为关于成佛所应取的途径,我还有几点很重要的事要说。
灭苦之道共分八个部份,通常称为八正道。它们是做人的指南针,这八正道是:
正见
正思
正语
正行
正命
正力
正念
正定
此中的关键字是“正”。我今将“正”作一定义如下,以便明了如何将八正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正”者,(一)不伤害他人,并尽可能帮助他人;(二)深明因果业律并常自省惕;(三)深知此身犹如舟航,须赖以渡登苦海彼岸,获致解脱,故应善加珍摄。
如人能遵守上面所开的指南针生活,他的爱欲与执取不舍之心便会减弱,痛苦也会随之消损。
请注意佛陀是很注重社团生活的;他对弟子们自律的要求很高。他组织了僧伽——一群有组织、遵循八正道为生的出家众。这僧伽就是为群众作楷模的,使大家知道怎样去控制苦的成因,从而减轻以至消除它。任何一种活动或生活方式,即令是借宗教——或佛教——之名,如对社会有妨碍或为他人造成纷扰,都不得认之为真正的佛教,因为这种的活动是违反佛陀的教示的。
你如研究佛教,就会知道佛常依二谛说法,而以听众的程度为转移,第一是真谛,第二是俗谛。
在座各位中间是否有得了证悟,或能听懂佛依真谛所说的法?我不知道。我倒没有。我没有实际开悟的经验。
我来给各位讲个故事:
有一天,青蛙妈妈从岸上回到水里,开始为那些从未出过水面的小蝌蚪们讲岸上如何如何风和日丽,舒适欢畅。小蝌蚪们听不懂,请她解释。蛙妈妈用尽方法描述她的经验,统归无用。直到有一天小蝌蚪们长了腿子,自己跳出水面到陆地上去了,他们这才发现:“哦,原来妈妈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今天所告诉各位的些许关于真谛的微言,只能当是一只小蝌蚪在转述蛙妈妈所讲的岸上风光给另一小蝌蚪听而已。
获得正觉之后,佛体悟到一切现象和意念都是虚妄无常的,是由于人类对宇宙的不完全与不正确的认识而起的。佛体悟到“舜若多”。
舜若多是获得圆满智慧的先决条件。但是什么是舜若多呢?
舜若多是个梵字,译成中文便是“空”。但我必须强调舜若多不是“一无所有”,也不是顽空。舜若多是觉者用以形容宇宙实相的一个名词。我试从两方面以讨论这题目:
第一,我要先问:在我面前的空间里有没有东西?在几百年前,大家大概都会回答说:“没有,它是空的。”今天,你们大家也许仍会认为它是一片虚空,但也许有些人会说它中间有空气或尘埃。有些学过化学的人也许会进一步说它含有氧气、氮气,也可能有些细菌。物理学家也会说它所含的远不止这些,它里面还有宇宙线、无线电波和许多其他只有科学家才知道的东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空间其实不空,我们得到不正确的结论,以空间为空,只因充斥其中的种种物体、活动不为我们的耳目所察知而已。
第二,我要再问:我的肉体如何?你说它空不空?十有八九你会说:“不,这肉体是坚实的。”这答案正确吗?
你一定看见过X光片,如果我让X光照射在我身上,你在照片上看到的是什么?你不再看到我的肉体,你看到的是一副人类的骨骼,和一只大猿猴的骨骼没有多少不同。再如将的肉体放在一具大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怎样?那肉体的形态也将消失,所看到的将只是一串复杂的分子的链锁。如果我们将它再放大到可以看见原子的地步,我们所能看到的,除了广大的空隙之外,只有极少的东西。在理论上讲,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便成为“能”,而“能”是无形的,不可见的,空的。
多么有趣啊!你说空间是空,它却充满事物。你说我身是实,它却偏是空的。
还有一个更容易懂的例子,我们人类说空气是空的,我们可以自由活动于其间,但是水对我们来说,即不是空的了。然而,以鱼来看,便全然不同了。鱼将认为水是空的,因为它可以在其中游行自若,而空气则不空。事实上,鱼会觉得空气像岩石一样坚实,它在空气中连一寸也动弹不得。
我可以再举许多例子,结论都一样:我们的耳、目、以及其他感官都不能使我们见到宇宙的全貌;因为这些资料不全,所以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有错误。所不幸的是,我们自离娘胎以来,所有的一切智识和活动,都是以这些感官所给予我们不完全和欠正确的资料为依据的。
在科学方面,电磁谱很明白的昭示我们,我们人眼所能察觉到的只是它中间极小的一片段——光波。我们肉眼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看不见显微镜底下的东西。
不完美的不仅只是我们的眼睛。海豚能听到频率高达每秒十五万周波的声音。狗能听到频率在每秒十五至五万周波间的声音。而人类却只能听到频率在每秒二十至两万周波间的声音。
更碍事的是,我们那死顽固的脑筋,就是不肯承认我们感官的错误。这是因为感官经常不变地向脑筋灌输不详不实的资料的原故。因此,虽然各位现在对我所讲的一切都能明白,但一转眼间便会忘却,或完全摒除不纳,因为你的耳目所渲染的景色与此完全不同,而你的脑筋习惯性地以这景色为真实。
因此,有一点极为重要,必须指出,就是:单单了解其理是不足以克服我们习惯性的以偏为全,以非为是的世界观的。所需要的是实际的觉悟。有了觉悟,你便能直接,清晰而且经常的察见宇宙的空性;察知一切现象与意念都如梦境,和晴空中来去无踪影的白云一般。到那时节,不论发生什么现象,你不会受它们的影响了,它们的本性是空寂的;它们的虚妄不实而无常的。这才是大智慧。
怎样才能开悟呢?佛自叙他的经验,说他是由修“正止”和“正观”得悟的。各位也许还记得我几分钟前所说的蛙妈妈和小蝌蚪的故事。我就像那蝌蚪,没法向各位解释开悟的经验。关于这一点,我只好到此打住,接下去要和各位谈成佛须知中的下一点:圆成大悲。
说到大悲,我要先向各位介绍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名词: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的意思就是开悟或正觉,萨埵就是有情众生。所以菩提萨埵就是一个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或能使得他人天悟的有情众生。因此菩萨就是在成佛的途径中前进,而以协助其他众生开悟为誓愿的众生。
有一点要注意的:菩萨可以是比丘、比丘尼,也可以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事实上,佛教史上的大多数菩萨都是在家人。所以如此者是因为要修菩萨行,菩萨必须与社会上的群众保持密切的接触联系。
菩萨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悲心。观自在菩萨——中国称观音,日本称Kannon——就是大悲心的象徵。这一位菩萨是弘誓是要拯救一切众生脱离一切怖畏。有两句有名的诗句就是称颂观世音菩萨的: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请注意在这两句诗里:
(一)没有地理上的限制。
(二)没有数目上的限制——不论祈求有多少处,无处不应。
(三)没有祈求性质上的限制。
(四)没有求者是谁的限制。
(五)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无分日夜,有求必应。
(六)没有任何酬劳的指望。
这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大悲。
说到这里,各位也许会想这和基督所教导的“博爱”颇相类似,的确不错,因为根据佛教的说法,耶稣基督实是一位伟大的菩萨。有许多次,基督教他的门徒完完全全地舍己为人。他自己甚至舍了自己的生命。
很明显的,布施是可以代表悲心的。在佛教里,这叫做檀那,也是一梵字。檀那有三种:
(一)物的檀那——将物资金钱布施与需要的人。
(二)智识的檀那——以智识灌输与别人,使他们起正见,脱离无知的痛苦。
(三)无畏的檀那——帮助别人解除恐惧与怖畏。
对于已证悟了的人,檀那是从大悲心中流出的自发行动。它是完全无条件,无分别和无限制的。对于我们凡夫,檀那是修悲成佛途径中最重要的一项课题。
多谢各位。
《佛学鸟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