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鳥瞰▪P2

  ..續本文上一頁苦)

   因死亡而有的苦(死苦)

   因與所愛的人或所喜之物分離而有的苦(愛別離苦)

   因與不喜的人或事相遭遇而有的苦(怨憎會苦)

   因欲望不得滿足而有的苦(求不得苦)

   因個人的五蘊燃燒熾烈而有的苦,簡言之,就是熾烈的嫉恨等情緒或行爲所造成的苦(五陰熾盛苦)

   人類文明的進步已將人類帶進一個即少從事星際旅行的時代,而人間的基本八苦卻迄今無法加以根除,或減輕,實在是一件憾事。你也許會同意我的話,在某種情形下,由于生活步調之加速,和物質誘惑的增添,痛苦甚且有所加深。這在後四種苦方面,更見顯著。

   體會和承認人間的痛苦,是佛教裏一項重大的步驟。這在四聖谛中通常稱爲第一聖谛——苦谛。其馀的叁聖谛是:

   愛和取是人間痛苦的主因——集谛

   苦可以止息——滅谛

   滅苦的途徑——道谛

   我講的已經太多,足夠各位消化的了。而且時間也不容許我詳細的闡釋四聖谛。所以我只簡單的解釋一下第四聖谛——滅苦之道,因爲關于成佛所應取的途徑,我還有幾點很重要的事要說。

   滅苦之道共分八個部份,通常稱爲八正道。它們是做人的指南針,這八正道是:

   正見

   正思 

   正語

   正行

   正命

   正力

   正念

   正定

   此中的關鍵字是“正”。我今將“正”作一定義如下,以便明了如何將八正道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正”者,(一)不傷害他人,並盡可能幫助他人;(二)深明因果業律並常自省惕;(叁)深知此身猶如舟航,須賴以渡登苦海彼岸,獲致解脫,故應善加珍攝。

   如人能遵守上面所開的指南針生活,他的愛欲與執取不舍之心便會減弱,痛苦也會隨之消損。

   請注意佛陀是很注重社團生活的;他對弟子們自律的要求很高。他組織了僧伽——一群有組織、遵循八正道爲生的出家衆。這僧伽就是爲群衆作楷模的,使大家知道怎樣去控製苦的成因,從而減輕以至消除它。任何一種活動或生活方式,即令是借宗教——或佛教——之名,如對社會有妨礙或爲他人造成紛擾,都不得認之爲真正的佛教,因爲這種的活動是違反佛陀的教示的。

   你如研究佛教,就會知道佛常依二谛說法,而以聽衆的程度爲轉移,第一是真谛,第二是俗谛。

   在座各位中間是否有得了證悟,或能聽懂佛依真谛所說的法?我不知道。我倒沒有。我沒有實際開悟的經驗。

   我來給各位講個故事:

   有一天,青蛙媽媽從岸上回到水裏,開始爲那些從未出過水面的小蝌蚪們講岸上如何如何風和日麗,舒適歡暢。小蝌蚪們聽不懂,請她解釋。蛙媽媽用盡方法描述她的經驗,統歸無用。直到有一天小蝌蚪們長了腿子,自己跳出水面到陸地上去了,他們這才發現:“哦,原來媽媽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今天所告訴各位的些許關于真谛的微言,只能當是一只小蝌蚪在轉述蛙媽媽所講的岸上風光給另一小蝌蚪聽而已。

   獲得正覺之後,佛體悟到一切現象和意念都是虛妄無常的,是由于人類對宇宙的不完全與不正確的認識而起的。佛體悟到“舜若多”。

   舜若多是獲得圓滿智慧的先決條件。但是什麼是舜若多呢?

   舜若多是個梵字,譯成中文便是“空”。但我必須強調舜若多不是“一無所有”,也不是頑空。舜若多是覺者用以形容宇宙實相的一個名詞。我試從兩方面以討論這題目:

   第一,我要先問:在我面前的空間裏有沒有東西?在幾百年前,大家大概都會回答說:“沒有,它是空的。”今天,你們大家也許仍會認爲它是一片虛空,但也許有些人會說它中間有空氣或塵埃。有些學過化學的人也許會進一步說它含有氧氣、氮氣,也可能有些細菌。物理學家也會說它所含的遠不止這些,它裏面還有宇宙線、無線電波和許多其他只有科學家才知道的東西。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空間其實不空,我們得到不正確的結論,以空間爲空,只因充斥其中的種種物體、活動不爲我們的耳目所察知而已。

   第二,我要再問:我的肉體如何?你說它空不空?十有八九你會說:“不,這肉體是堅實的。”這答案正確嗎?

   你一定看見過X光片,如果我讓X光照射在我身上,你在照片上看到的是什麼?你不再看到我的肉體,你看到的是一副人類的骨骼,和一只大猿猴的骨骼沒有多少不同。再如將的肉體放在一具大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怎樣?那肉體的形態也將消失,所看到的將只是一串複雜的分子的鏈鎖。如果我們將它再放大到可以看見原子的地步,我們所能看到的,除了廣大的空隙之外,只有極少的東西。在理論上講,一切物質分析到最後便成爲“能”,而“能”是無形的,不可見的,空的。

   多麼有趣啊!你說空間是空,它卻充滿事物。你說我身是實,它卻偏是空的。

   還有一個更容易懂的例子,我們人類說空氣是空的,我們可以自由活動于其間,但是水對我們來說,即不是空的了。然而,以魚來看,便全然不同了。魚將認爲水是空的,因爲它可以在其中遊行自若,而空氣則不空。事實上,魚會覺得空氣像岩石一樣堅實,它在空氣中連一寸也動彈不得。

   我可以再舉許多例子,結論都一樣:我們的耳、目、以及其他感官都不能使我們見到宇宙的全貌;因爲這些資料不全,所以得到的結果,就可能有錯誤。所不幸的是,我們自離娘胎以來,所有的一切智識和活動,都是以這些感官所給予我們不完全和欠正確的資料爲依據的。

   在科學方面,電磁譜很明白的昭示我們,我們人眼所能察覺到的只是它中間極小的一片段——光波。我們肉眼看不見遠處的東西,也看不見顯微鏡底下的東西。

   不完美的不僅只是我們的眼睛。海豚能聽到頻率高達每秒十五萬周波的聲音。狗能聽到頻率在每秒十五至五萬周波間的聲音。而人類卻只能聽到頻率在每秒二十至兩萬周波間的聲音。

   更礙事的是,我們那死頑固的腦筋,就是不肯承認我們感官的錯誤。這是因爲感官經常不變地向腦筋灌輸不詳不實的資料的原故。因此,雖然各位現在對我所講的一切都能明白,但一轉眼間便會忘卻,或完全摒除不納,因爲你的耳目所渲染的景色與此完全不同,而你的腦筋習慣性地以這景色爲真實。

   因此,有一點極爲重要,必須指出,就是:單單了解其理是不足以克服我們習慣性的以偏爲全,以非爲是的世界觀的。所需要的是實際的覺悟。有了覺悟,你便能直接,清晰而且經常的察見宇宙的空性;察知一切現象與意念都如夢境,和晴空中來去無蹤影的白雲一般。到那時節,不論發生什麼現象,你不會受它們的影響了,它們的本性是空寂的;它們的虛妄不實而無常的。這才是大智慧。

   怎樣才能開悟呢?佛自敘他的經驗,說他是由修“正止”和“正觀”得悟的。各位也許還記得我幾分鍾前所說的蛙媽媽和小蝌蚪的故事。我就像那蝌蚪,沒法向各位解釋開悟的經驗。關于這一點,我只好到此打住,接下去要和各位談成佛須知中的下一點:圓成大悲。

   說到大悲,我要先向各位介紹佛教中的一個重要名詞: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的意思就是開悟或正覺,薩埵就是有情衆生。所以菩提薩埵就是一個覺悟了的有情衆生,或能使得他人天悟的有情衆生。因此菩薩就是在成佛的途徑中前進,而以協助其他衆生開悟爲誓願的衆生。

   有一點要注意的:菩薩可以是比丘、比丘尼,也可以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事實上,佛教史上的大多數菩薩都是在家人。所以如此者是因爲要修菩薩行,菩薩必須與社會上的群衆保持密切的接觸聯系。

   菩薩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是悲心。觀自在菩薩——中國稱觀音,日本稱Kannon——就是大悲心的象徵。這一位菩薩是弘誓是要拯救一切衆生脫離一切怖畏。有兩句有名的詩句就是稱頌觀世音菩薩的: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請注意在這兩句詩裏:

   (一)沒有地理上的限製。

   (二)沒有數目上的限製——不論祈求有多少處,無處不應。

   (叁)沒有祈求性質上的限製。

   (四)沒有求者是誰的限製。

   (五)沒有時間上的限製——無分日夜,有求必應。

   (六)沒有任何酬勞的指望。

   這就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大悲。

   說到這裏,各位也許會想這和基督所教導的“博愛”頗相類似,的確不錯,因爲根據佛教的說法,耶稣基督實是一位偉大的菩薩。有許多次,基督教他的門徒完完全全地舍己爲人。他自己甚至舍了自己的生命。

   很明顯的,布施是可以代表悲心的。在佛教裏,這叫做檀那,也是一梵字。檀那有叁種:

   (一)物的檀那——將物資金錢布施與需要的人。

   (二)智識的檀那——以智識灌輸與別人,使他們起正見,脫離無知的痛苦。

   (叁)無畏的檀那——幫助別人解除恐懼與怖畏。

   對于已證悟了的人,檀那是從大悲心中流出的自發行動。它是完全無條件,無分別和無限製的。對于我們凡夫,檀那是修悲成佛途徑中最重要的一項課題。

   多謝各位。

  

  

《佛學鳥瞰》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實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