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我們心中清楚的把握住和本性契合的目標後,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上的每一個行爲和思想,便都能給我們充分機會去和本性相應,乃至和本性契合的實證。在世俗的境界中,本性被認爲是沒有相對性,沒有差別相,沒有自我觀念。甚之,更簡略的說,是沒有任何執著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舉凡那些沒有相對性、差別相、和自我觀念——也就是沒有執著行爲和思想,都是和本性相應的。反過來,凡是具有相對性、差別相、自我觀念,以及種種執著的行爲和思想,是與本性不相應的。
現在我將爲各位提供一些有關如何才能和本性相應的例子。在我個人的修持中,這些例子曾有很大的益處。但由于每個人的“業”有所不同,也許你們會發現其他的方法更爲有效。
1、每天對廣闊無際的虛空作十五分鍾的凝思:
在晴天,你可以對著一望無際的天空凝視。集中精神看得越遠越好。如果有一只鳥、一架飛機、一堆雲、或任何物體進入你的視線時,不要理它,不要跟著它走,讓它使你分心。如果你的眼睛疲倦了,就閉起來,但你的心仍然安谧地不動搖地,繼續向著一望無際的天空凝視。這個修習的要點,可以從下面張澄基教授摘譯密勒日巴(Mi-larepa)歌集中的一段詩句看出:
“像天空一樣,既無邊際,也無中心,
凝思,這無際的空間,無盡的廣闊!”
這是密勒日巴教女弟子(Sahle-Aiu)的口訣,正是強調沒有相對性,沒有差別相,沒有自我的絕對境界。
2、每天對“能”作十五分鍾的觀想:
首先觀想你整個軀體的皮膚,因爲皮膚是物質,所以是“能”的一種形態。再觀想自己的肉,肉也是物質,所以也是能的一種形態。至于骨骼、肺、心、胃也都是物質,都是能的形態。這樣,從外面的皮膚漸漸想到裏面,再從裏面想到外面,無一不是物質,無一不是“能”的形態。
在你修習這方法的初期,你可以重複幾遍這樣的觀想,漸漸的你會得到一個結論,即是你身中的任何部份,以及整個軀體,都只是“能”,別無他物。
然後,再觀想:凡你坐著的東西,也是物質,因此也是“能”。四周的空氣也是“能”,空氣的熱也是“能”,光是“能”,人畜是“能”,房屋、村莊、城市、大地、月亮、太陽,以及在無邊空間中,你所能想得到的任何東西都是“能”。于是,一切都成爲沒有相對性、沒有差別的特征。
當你的心念恍惚不定,不能繼續擴張,把外界物質看成是“能”,那麼就退一步再回複到原來心念,觀想清楚的那一點上。
由于“能”是本性的一個好比喻,這種修習是非常有效的。既簡單又和本性相應。
我想各位都知道如何打坐,所以我不在這介紹了。我那本小冊子,《佛教給我們的啓示》,裏面對打坐會有簡短而完整的描寫,也許各位可以用作參考。
3、實踐布施波羅密多。
布施就是幫助別人或利益別人。在二十五年前,我初來美國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國人一般說來都是非常熱心慷慨,樂于幫助別人。但是坦白地說,我的這種好印象幾年來卻逐漸在淡退。我真希望這個趨勢可以扭轉。這得全靠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忘記:社會的環境是我們共同業力的果。
依據佛法,布施有叁種:
(1)財施:是布施給別人他所需要的物質資財,包括食物、衣服、住處、車輛、金錢,和其他各種物資。
(2)法施:是布施給別人正知正見。佛法中所謂的“法”也即是佛陀的教理。依據佛法所說,法是幫助別人脫離痛苦的最重要的知識。推而廣之,舉凡傳授別人知識技能,使他成爲社會中的生産份子,也屬于此類。
(3)無畏施:幫助別人免于各種危險,或減輕他們的恐懼。譬如貢獻力量維護一個地方的安全,使居民可以無所憂慮,便屬于這種布施。又如從遇難的船中,或從地震、飓風、海嘯、以及其它災難中把人救出來,這些都是無畏施。再如一位良好的醫生或護士使在極度恐懼中的病人得到安慰,也是一種極有價值的無畏施。
上面所述的還只是布施,而不是布施波羅密多或最完美最純潔的布施。各位也許記得,上次談到“業”時,我曾說過一個做善事而帶著自私的動機,其功德是有限的;如果做善事而不存在任何特殊目的,則其功德無限大。現在讓我和各位談談布施波羅密多,也即是最完美的純潔的布施,那就是佛陀所說的六種波羅密多之一的布施。
布施波羅密多,是指一處沒有相對性、沒有差別相、也沒有自我觀念的布施。換句說,這種布施既沒有誰是受施者的觀念,也沒有布施了什麼東西的觀念,也沒有誰是布施者的觀念。所以,凡是有條件,或另有目的的給與,雖然也是一種布施,但卻不是最完美最純潔的布施,不是布施波羅密多。因此,凡是:
施而求報的布施,不是布施波羅密多。
要看對象而施與,譬如獻給教堂,而不捐給學校的布施,不是布施波羅密多。
有私心的布施,也不是最完美最純潔的布施。
而:
最完美最純潔的布施,是需要一個絕對平等、沒有相對性與差別相,和沒有自我觀念的真心。唯有這樣的布施,才能與本性相應。
對于那些還不能達到和本性相應的人,當他們在重病、危險、絕望、臨終的時候,如果虔誠地向衷心信賴的超世尊者禱告,像各種不同宗教裏的神明:聖母瑪利亞,耶稣基督等;在佛教裏,像家喻戶曉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都會有顯著的成效。特別是那些在平時有上述信仰的人們,這樣的祈禱、念佛,可以很快地使他們的神志專一,這不散亂而甯靜的意志,便能與樂之泉源的本性相應。
最後,非常謝謝各位在這四次會中,如此熱心的來聆聽。也許各位都注意到了這幾次演講中的主題是針對著本性。現在,我引證維摩诘經第九品“不二法門”品(德曼博士英文譯本)中的一段話作爲結尾: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當時,有叁十一位菩薩,都各自陳述了對“不二法門”的看法,現在我選錄了叁則: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入無際相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在本段又記載:
“如是諸菩薩各自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各位親愛的朋友!爲什麼我卻用了那麼多的語言文字呢?
(按:在這時,沈博士突然提高了他的聲音:)
現在,請各位回答我的問題,快!快!
(按:聽衆默然)
善哉!善哉!我們有這許多維摩诘在這裏!
(按:聽衆大笑)
現在,各位都已體驗到了吧!就在你們突然大笑的一刹那,你們是和本性相應了。我想現在你們都願意回家去,參一參你們和本性相應的法門吧!
好了,謝謝各位!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