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P6

  ..续本文上一页在我们心中清楚的把握住和本性契合的目标后,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上的每一个行为和思想,便都能给我们充分机会去和本性相应,乃至和本性契合的实证。在世俗的境界中,本性被认为是没有相对性,没有差别相,没有自我观念。甚之,更简略的说,是没有任何执着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举凡那些没有相对性、差别相、和自我观念——也就是没有执着行为和思想,都是和本性相应的。反过来,凡是具有相对性、差别相、自我观念,以及种种执着的行为和思想,是与本性不相应的。

   现在我将为各位提供一些有关如何才能和本性相应的例子。在我个人的修持中,这些例子曾有很大的益处。但由于每个人的“业”有所不同,也许你们会发现其他的方法更为有效。

   1、每天对广阔无际的虚空作十五分钟的凝思:

   在晴天,你可以对着一望无际的天空凝视。集中精神看得越远越好。如果有一只鸟、一架飞机、一堆云、或任何物体进入你的视线时,不要理它,不要跟着它走,让它使你分心。如果你的眼睛疲倦了,就闭起来,但你的心仍然安谧地不动摇地,继续向着一望无际的天空凝视。这个修习的要点,可以从下面张澄基教授摘译密勒日巴(Mi-larepa)歌集中的一段诗句看出:

   “像天空一样,既无边际,也无中心,

   凝思,这无际的空间,无尽的广阔!”

   这是密勒日巴教女弟子(Sahle-Aiu)的口诀,正是强调没有相对性,没有差别相,没有自我的绝对境界。

   2、每天对“能”作十五分钟的观想:

   首先观想你整个躯体的皮肤,因为皮肤是物质,所以是“能”的一种形态。再观想自己的肉,肉也是物质,所以也是能的一种形态。至于骨骼、肺、心、胃也都是物质,都是能的形态。这样,从外面的皮肤渐渐想到里面,再从里面想到外面,无一不是物质,无一不是“能”的形态。

   在你修习这方法的初期,你可以重复几遍这样的观想,渐渐的你会得到一个结论,即是你身中的任何部份,以及整个躯体,都只是“能”,别无他物。

   然后,再观想:凡你坐着的东西,也是物质,因此也是“能”。四周的空气也是“能”,空气的热也是“能”,光是“能”,人畜是“能”,房屋、村庄、城市、大地、月亮、太阳,以及在无边空间中,你所能想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能”。于是,一切都成为没有相对性、没有差别的特征。

   当你的心念恍惚不定,不能继续扩张,把外界物质看成是“能”,那么就退一步再回复到原来心念,观想清楚的那一点上。

   由于“能”是本性的一个好比喻,这种修习是非常有效的。既简单又和本性相应。

   我想各位都知道如何打坐,所以我不在这介绍了。我那本小册子,《佛教给我们的启示》,里面对打坐会有简短而完整的描写,也许各位可以用作参考。

   3、实践布施波罗密多。

   布施就是帮助别人或利益别人。在二十五年前,我初来美国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人一般说来都是非常热心慷慨,乐于帮助别人。但是坦白地说,我的这种好印象几年来却逐渐在淡退。我真希望这个趋势可以扭转。这得全靠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忘记:社会的环境是我们共同业力的果。 

   依据佛法,布施有三种:

   (1)财施:是布施给别人他所需要的物质资财,包括食物、衣服、住处、车辆、金钱,和其他各种物资。

   (2)法施:是布施给别人正知正见。佛法中所谓的“法”也即是佛陀的教理。依据佛法所说,法是帮助别人脱离痛苦的最重要的知识。推而广之,举凡传授别人知识技能,使他成为社会中的生产份子,也属于此类。

   (3)无畏施:帮助别人免于各种危险,或减轻他们的恐惧。譬如贡献力量维护一个地方的安全,使居民可以无所忧虑,便属于这种布施。又如从遇难的船中,或从地震、飓风、海啸、以及其它灾难中把人救出来,这些都是无畏施。再如一位良好的医生或护士使在极度恐惧中的病人得到安慰,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无畏施。

   上面所述的还只是布施,而不是布施波罗密多或最完美最纯洁的布施。各位也许记得,上次谈到“业”时,我曾说过一个做善事而带着自私的动机,其功德是有限的;如果做善事而不存在任何特殊目的,则其功德无限大。现在让我和各位谈谈布施波罗密多,也即是最完美的纯洁的布施,那就是佛陀所说的六种波罗密多之一的布施。

   布施波罗密多,是指一处没有相对性、没有差别相、也没有自我观念的布施。换句说,这种布施既没有谁是受施者的观念,也没有布施了什么东西的观念,也没有谁是布施者的观念。所以,凡是有条件,或另有目的的给与,虽然也是一种布施,但却不是最完美最纯洁的布施,不是布施波罗密多。因此,凡是:

   施而求报的布施,不是布施波罗密多。

   要看对象而施与,譬如献给教堂,而不捐给学校的布施,不是布施波罗密多。

   有私心的布施,也不是最完美最纯洁的布施。

   而:

   最完美最纯洁的布施,是需要一个绝对平等、没有相对性与差别相,和没有自我观念的真心。唯有这样的布施,才能与本性相应。

   对于那些还不能达到和本性相应的人,当他们在重病、危险、绝望、临终的时候,如果虔诚地向衷心信赖的超世尊者祷告,像各种不同宗教里的神明:圣母玛利亚,耶稣基督等;在佛教里,像家喻户晓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都会有显著的成效。特别是那些在平时有上述信仰的人们,这样的祈祷、念佛,可以很快地使他们的神志专一,这不散乱而宁静的意志,便能与乐之泉源的本性相应。

   最后,非常谢谢各位在这四次会中,如此热心的来聆听。也许各位都注意到了这几次演讲中的主题是针对着本性。现在,我引证维摩诘经第九品“不二法门”品(德曼博士英文译本)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当时,有三十一位菩萨,都各自陈述了对“不二法门”的看法,现在我选录了三则: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入无际相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在本段又记载:

   “如是诸菩萨各自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各位亲爱的朋友!为什么我却用了那么多的语言文字呢?

   (按:在这时,沈博士突然提高了他的声音:)

   现在,请各位回答我的问题,快!快!

   (按:听众默然)

   善哉!善哉!我们有这许多维摩诘在这里!

   (按:听众大笑)

   现在,各位都已体验到了吧!就在你们突然大笑的一刹那,你们是和本性相应了。我想现在你们都愿意回家去,参一参你们和本性相应的法门吧!

   好了,谢谢各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学鸟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