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數息心要▪P2

  ..續本文上一頁像那位老太太一樣,想到:「張叁欠我叁鬥米」,沒了。你想到:「打完禅七去看達文西密碼」,沒了。妄念就變成單獨冒泡。這代表什麼?那妄念之間的間隙出現了,爲什麼?因爲你心的主體變強了。

  

  數息的第五個階段:心、數字、呼吸叁者清楚分明

  第五個階段是你從一數到十,很清楚明白,沒有妄念。那這時候入定了沒有?也可以算是入定,但是這種不是深定。從一到十很清楚,這時候你想一想:能數的、所數的,還有個媒介,一個數目字的形成需要這叁個。這是叁個心在一起,才會形成這個數目字,而且這個數目字,有時數得很清楚,有時你感覺到呼吸很清楚,有時是感覺我在數的那種感覺很清楚。但是這個從一到十數得很清楚,但還是有叁心的。

  

  數息的第六個階段:定心

  這時候你會發覺到,慢慢的越修到最後越數不下去了。爲什麼?因爲心很定,比這叁個心定,最後叁心合成一心。這時候你要開始轉入隨息,或有時候就入定了。如果入定就會定在那邊。如果入定下去,沒有開悟怎麼辦?這就叫「冷水泡石頭,萬年不開悟」,所以接著要講第七個階段—無心的境界,也就是開悟的境界,這必須將第六個境界打破。

  

  數息的第七個階段:無心

  所以,最後要將定心的境界打破,就像打破玻璃一樣,打破定心,才能超越,達到開悟的境界。

  

  以上是數息的六個階段,這是用數息觀來看。這些階段是讓大家了解的,但這些階段也是虛妄的。

  智者大師的六妙門

  數息觀發展出完整的教法,數息觀在印度佛教形成,中國的智者大師更把他發揮到最極致。智者大師將數息觀彙整成六妙門的觀法,有十種六妙門。但是現在我們只講「次第相生六妙門」。

  六妙門是六種妙門,六個門,這六個門我們叫六妙門,六妙門有十種,現在是第二種次第相生六妙門,當然每一個門都可以攝一切禅法,但是次第相生是由淺至深,將數息觀分成:數息、隨息、止、觀、還、淨等六個次第。這是一套完整的修數息的法門,即「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數息」是數呼吸,「隨息」是觀呼吸,「止」是止定,「觀」是以止定的心來生起觀照力,這時候的止觀只破外,不破內是不行的。這時就要還觀自心,也就是「還」的境界。還觀自心到最後是「淨」,淨就是開悟。

  六個修法的每一個,都具有兩個階段,一是「修」,一是「證」,也就是修學和任運。每一個階段都可能直接開悟,或進入另一個次第。

  先說「修」和「證」兩個階段。打個比方大家就容易了解。平常大家開車啓動時會開幾檔?一檔。遇到紅燈時就叁檔變空檔,所以平常是換換停停的。那上高速公路時要用幾檔?四檔。在高速公路是不必換檔的。所以第一種情況好象是「修」的階段,上了高速公路之後,一路順暢,則是「證」的階段,也就是任運的階段。

  用現代語言來形容,大家容易聽懂。所以,在修息的階段,首先要「以心攝數」,以心來攝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從一數到十,從一數到十…,讓你的心完全了解呼吸,從一數到十,跟呼吸相應,完全清楚,所以「以心攝數」是用心做主體來控製,他有種種狀況,因此必須開、停,開、停的,作調整。

  在這個階段,有時候會坐得很好,有時坐得差一點,不太穩定。但是最後你以心攝數,就像用一根繩子把「妄念」綁起來,妄念全部綁起來,到最後是什麼?忽然之間感覺數不下去了。

  我曾經有一種經驗跟大家分享:在打坐數息的時候,數一、二、叁,忽然數不下去了,叁…,就是叁,這時候勉強把他改成四,四……,很辛苦,要改變數字很辛苦,感覺到你的心不願意去數,這是心比數息還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數叁要數四時,就像人睡得正熟,勉強被叫起來。好不容易換數四,要很勉強才能數五…,如人睡中被叫起來,這個時候怎麼辦?這時要「棄修而行任運」,就是任運而數,現在不去用心攝數了,而是任運而數。

  這時候任運而數,不去算呼吸,而是隨息。隨息是什麼?這時數字相對于你的心念而言,是變粗了,所以現在「棄數修隨」,隨著呼吸,知息長短、知息出入、知息冷暖。所以呼吸一進去就知道,心息相依,心到何處,息就到何處,息到何處,心就到何處。習武的人,坐禅到這種階段,練內功、練武術就是第一流的了。但是我們學禅觀是要求開悟,不是以練內功、練武術爲主。

  心到那裏息就到那裏,息到那裏心就到那裏,如果你心到手指頭,息就到手指頭。但是大家不要玩這個遊戲,這是爲了讓大家知道而玩的一個遊戲而已。這時候你完全棄這個數,到達任運的階段,這個隨也不要隨息了,因爲這時候你數息已經完全任運。

  再講一次,你數息到以心攝息,到最後心息合在一起,任運而數。任運而數到最後,要數下一個數字時,你就會感覺好象睡覺被人叫起來一樣,所以這個階段到最後,接著要「棄數修隨」,也就是進入「隨息」的階段。

  「隨」也有「修學」與「任運」的階段,也就是「修隨」與「證隨」的階段。

  六妙門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修」、「證」兩個階段。所以隨息也一樣,棄數修隨,心息相依,你的心就跟著呼吸走,氣到那裏,心就到那裏,出進,出進,出進,到時候任運而隨,不必用功,不必以心來攝這個隨,是任運而隨,結果到最後也會碰到這種狀況,你的心比這個隨息還細。這時候修隨感覺很擾亂就要修「止」。

  

  「止」是什麼?就是心定下來,不再跟著呼吸走。「止」也有「修」和「證」兩個階段,你要把心定在那邊,到最後變成自然的定在那邊。但是自然的定在那邊,只有定沒有慧,也是沒辦法開悟的,所以這時候要用定力來産生觀照的力量,也就是進入「觀」的階段。

  首先用觀照的力量,觀察微細的呼吸出入。在這個階段,還有呼吸出入。你觀察一切的心境、外境,但是你的心是由內往外看的,不管是觀照呼吸或妄念,都是看外境,也就是由內往外看,所以你會發覺呼吸的出入是無常,入無積聚,出無方所。同樣的,中間出入無常,所以這時你會看到這個,因爲你的心很定了。所以「七依處」或在「未到地定」的時候,你的心很定,啊!忽然心慧開發,這時候你看一切都是無常,看一切都是無常觀。

  但是在這個階段,要注意一種現象:當你的觀慧生起的時候好厲害,什麼事情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跟別人講話辯才無礙,好象拿著一把金剛寶劍,這把寶劍可以破壞一切,但卻沒辦法破壞金剛王寶劍,無法破除自己的無明。

  所以很多人辯才無礙,好象空得很厲害,但是那空是破別人的。這樣就沒辦法開悟,所以接著要「還」──還觀自心,用這個觀力來回觀自心。

  這用心觀照外面,現在觀照力量回來自觀。就像觀話頭一樣,看自己的心,心根本是無常、無我、是空的,什麼叫「心」?根本無心可得。

  到達這種境界的人,有一種現象—「一語雙破」。「一語雙破」就是破別人、破自己。所以,講話如果光破別人而沒破自己的話,那是有問題的。

  

  我教大家這些方法,現在又說這些話都是廢話,你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老師講半天講廢話給我聽作什麼?」對啊!因爲我講這些話的作用,是要大家放下執著,如果老是想著這些話,那不就完了嗎?因此,這些話是要你們放下執著,而不是要你們記得我的話。所以「還」,還觀自心,破掉自心,就進入開悟的境界。

  你問我什麼時候可以不必數息?我會建議你們,從一數到十數得很清楚而數不下去時再說。數不下去有幾種狀況,一種是煩得數不下去了,那要繼續練習。

  真的入定,心是很清楚的。坐禅時有兩種狀況要調整:一是「過明」,一是「過暗」。定力有一點太過,稱爲「過明」。「過暗」是心思暗鈍不明,這兩種的定是不好的定。

  好的定是清楚得很清楚,明白得很明白,放松得很放松,快樂得恨快樂,這才是正確的禅定。如果禅定裏面沒涵蓋能夠讓你身心愉悅、輕松,又清楚明白,那麼這樣的境界本身,這種定也只是輕昏的一種境界。

  大家不要以爲一柱香可以坐很久就代表定力很好。有些人很厲害,可以坐很久,但是坐很久都是近于昏沈的狀況。所以定要有用,沒有用的定力,坐再久都是石頭。有用是什麼?能有智慧才是有用。能夠帶來是心裏輕安,讓你心裏明白、清楚,這才是有用的境界。所以,你們問我:什麼時候可以不必數息?這是給大家的幾個建議。

  

  問:一開始可不可以就用隨息?

  答:當然可以。你也可以用止、用觀,這每一個都可以攝心,也可以攝其他法門。

  但是因爲現在我教你們的是數息,這個方法用熟了,就先用這個方法。我自己本身是靠數息得力的。

  我第一次打禅,是用數息法直接趣入而得力的。數息可以直接開悟,數息可以直接解脫成阿羅漢,不一定要參話頭或其他的方法。但是以後大家也可以透過六妙門這六個階段來修學。當然,如果要修菩薩行,可以專修一法,但要廣學多聞。

  第二,你們在進入數息的第四個階段或第五個階段,修到妄念很少很少的時候,這時候身心會産生甯靜的作用,這時候會産生欲界定,會産生「有法持身」的現象,但是你們目前可能還不是很純熟,所以力量沒辦法上來,偶而一次,已經很好了。其實,禅定的路徑是越來越熟。

  

  以上,基本的方法和體系都講了,接著再講兩種坐禅的現象:「善根發相」與「惡根發相」。

  「根」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你的潛意識,也就是埋藏在你潛意識中的東西,現在透過禅定,潛意識的東西會發出來,好的稱爲「善根發相」,不好的稱爲「惡根發相」。

  這跟你現在的好壞無關,而是你透過禅定,可能引發善也可能引發惡。這兩者其實是很中性的,它是從潛意識裏面出來的,只是一般人碰到善的境界容易執著,碰到惡的境界會生起瞋心或恐懼心。

  

  「善根發相」又有所謂的「外善根發相」與「內善根發相」。「外善根發相」是由于宿世善根,常行布施、孝順父母、供養叁寶等所發起的善相。像有人在坐禅時,忽然發現種種衣服、飲食、珍寶…等,這是由于過去、今生布施之因所發起的善相。「內善根發相」則是指修習諸禅法門所開發證得的善根諸相。像數息、隨息、不淨觀等各有不同的善根發相。有些人碰到善的境界,不是執著,而是嚇壞了,以前又沒有這種經驗。所以,即使是善根發相,如果你執著這種現象,反而會讓障礙你禅定的進展。

  

  其實,無論是「善根發相」或「惡根發相」,這些境界的現起,都表示你修行的過程有進展,定力開發,如果執著了,就不好了。所以要像《金剛經》所說的:「見一切諸相非相」,這是所有禅觀裏面最好的一個指導。

  

  

《數息心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脈呼吸的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