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数息心要▪P2

  ..续本文上一页像那位老太太一样,想到:「张三欠我三斗米」,没了。你想到:「打完禅七去看达文西密码」,没了。妄念就变成单独冒泡。这代表什么?那妄念之间的间隙出现了,为什么?因为你心的主体变强了。

  

  数息的第五个阶段:心、数字、呼吸三者清楚分明

  第五个阶段是你从一数到十,很清楚明白,没有妄念。那这时候入定了没有?也可以算是入定,但是这种不是深定。从一到十很清楚,这时候你想一想:能数的、所数的,还有个媒介,一个数目字的形成需要这三个。这是三个心在一起,才会形成这个数目字,而且这个数目字,有时数得很清楚,有时你感觉到呼吸很清楚,有时是感觉我在数的那种感觉很清楚。但是这个从一到十数得很清楚,但还是有三心的。

  

  数息的第六个阶段:定心

  这时候你会发觉到,慢慢的越修到最后越数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心很定,比这三个心定,最后三心合成一心。这时候你要开始转入随息,或有时候就入定了。如果入定就会定在那边。如果入定下去,没有开悟怎么办?这就叫「冷水泡石头,万年不开悟」,所以接着要讲第七个阶段—无心的境界,也就是开悟的境界,这必须将第六个境界打破。

  

  数息的第七个阶段:无心

  所以,最后要将定心的境界打破,就像打破玻璃一样,打破定心,才能超越,达到开悟的境界。

  

  以上是数息的六个阶段,这是用数息观来看。这些阶段是让大家了解的,但这些阶段也是虚妄的。

  智者大师的六妙门

  数息观发展出完整的教法,数息观在印度佛教形成,中国的智者大师更把他发挥到最极致。智者大师将数息观汇整成六妙门的观法,有十种六妙门。但是现在我们只讲「次第相生六妙门」。

  六妙门是六种妙门,六个门,这六个门我们叫六妙门,六妙门有十种,现在是第二种次第相生六妙门,当然每一个门都可以摄一切禅法,但是次第相生是由浅至深,将数息观分成:数息、随息、止、观、还、净等六个次第。这是一套完整的修数息的法门,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数息」是数呼吸,「随息」是观呼吸,「止」是止定,「观」是以止定的心来生起观照力,这时候的止观只破外,不破内是不行的。这时就要还观自心,也就是「还」的境界。还观自心到最后是「净」,净就是开悟。

  六个修法的每一个,都具有两个阶段,一是「修」,一是「证」,也就是修学和任运。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直接开悟,或进入另一个次第。

  先说「修」和「证」两个阶段。打个比方大家就容易了解。平常大家开车启动时会开几档?一档。遇到红灯时就三档变空档,所以平常是换换停停的。那上高速公路时要用几档?四档。在高速公路是不必换档的。所以第一种情况好象是「修」的阶段,上了高速公路之后,一路顺畅,则是「证」的阶段,也就是任运的阶段。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大家容易听懂。所以,在修息的阶段,首先要「以心摄数」,以心来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十…,让你的心完全了解呼吸,从一数到十,跟呼吸相应,完全清楚,所以「以心摄数」是用心做主体来控制,他有种种状况,因此必须开、停,开、停的,作调整。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会坐得很好,有时坐得差一点,不太稳定。但是最后你以心摄数,就像用一根绳子把「妄念」绑起来,妄念全部绑起来,到最后是什么?忽然之间感觉数不下去了。

  我曾经有一种经验跟大家分享:在打坐数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忽然数不下去了,三…,就是三,这时候勉强把他改成四,四……,很辛苦,要改变数字很辛苦,感觉到你的心不愿意去数,这是心比数息还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数三要数四时,就像人睡得正熟,勉强被叫起来。好不容易换数四,要很勉强才能数五…,如人睡中被叫起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时要「弃修而行任运」,就是任运而数,现在不去用心摄数了,而是任运而数。

  这时候任运而数,不去算呼吸,而是随息。随息是什么?这时数字相对于你的心念而言,是变粗了,所以现在「弃数修随」,随着呼吸,知息长短、知息出入、知息冷暖。所以呼吸一进去就知道,心息相依,心到何处,息就到何处,息到何处,心就到何处。习武的人,坐禅到这种阶段,练内功、练武术就是第一流的了。但是我们学禅观是要求开悟,不是以练内功、练武术为主。

  心到那里息就到那里,息到那里心就到那里,如果你心到手指头,息就到手指头。但是大家不要玩这个游戏,这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而玩的一个游戏而已。这时候你完全弃这个数,到达任运的阶段,这个随也不要随息了,因为这时候你数息已经完全任运。

  再讲一次,你数息到以心摄息,到最后心息合在一起,任运而数。任运而数到最后,要数下一个数字时,你就会感觉好象睡觉被人叫起来一样,所以这个阶段到最后,接着要「弃数修随」,也就是进入「随息」的阶段。

  「随」也有「修学」与「任运」的阶段,也就是「修随」与「证随」的阶段。

  六妙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修」、「证」两个阶段。所以随息也一样,弃数修随,心息相依,你的心就跟着呼吸走,气到那里,心就到那里,出进,出进,出进,到时候任运而随,不必用功,不必以心来摄这个随,是任运而随,结果到最后也会碰到这种状况,你的心比这个随息还细。这时候修随感觉很扰乱就要修「止」。

  

  「止」是什么?就是心定下来,不再跟着呼吸走。「止」也有「修」和「证」两个阶段,你要把心定在那边,到最后变成自然的定在那边。但是自然的定在那边,只有定没有慧,也是没办法开悟的,所以这时候要用定力来产生观照的力量,也就是进入「观」的阶段。

  首先用观照的力量,观察微细的呼吸出入。在这个阶段,还有呼吸出入。你观察一切的心境、外境,但是你的心是由内往外看的,不管是观照呼吸或妄念,都是看外境,也就是由内往外看,所以你会发觉呼吸的出入是无常,入无积聚,出无方所。同样的,中间出入无常,所以这时你会看到这个,因为你的心很定了。所以「七依处」或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你的心很定,啊!忽然心慧开发,这时候你看一切都是无常,看一切都是无常观。

  但是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一种现象:当你的观慧生起的时候好厉害,什么事情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跟别人讲话辩才无碍,好象拿着一把金刚宝剑,这把宝剑可以破坏一切,但却没办法破坏金刚王宝剑,无法破除自己的无明。

  所以很多人辩才无碍,好象空得很厉害,但是那空是破别人的。这样就没办法开悟,所以接着要「还」──还观自心,用这个观力来回观自心。

  这用心观照外面,现在观照力量回来自观。就像观话头一样,看自己的心,心根本是无常、无我、是空的,什么叫「心」?根本无心可得。

  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有一种现象—「一语双破」。「一语双破」就是破别人、破自己。所以,讲话如果光破别人而没破自己的话,那是有问题的。

  

  我教大家这些方法,现在又说这些话都是废话,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老师讲半天讲废话给我听作什么?」对啊!因为我讲这些话的作用,是要大家放下执着,如果老是想着这些话,那不就完了吗?因此,这些话是要你们放下执着,而不是要你们记得我的话。所以「还」,还观自心,破掉自心,就进入开悟的境界。

  你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数息?我会建议你们,从一数到十数得很清楚而数不下去时再说。数不下去有几种状况,一种是烦得数不下去了,那要继续练习。

  真的入定,心是很清楚的。坐禅时有两种状况要调整:一是「过明」,一是「过暗」。定力有一点太过,称为「过明」。「过暗」是心思暗钝不明,这两种的定是不好的定。

  好的定是清楚得很清楚,明白得很明白,放松得很放松,快乐得恨快乐,这才是正确的禅定。如果禅定里面没涵盖能够让你身心愉悦、轻松,又清楚明白,那么这样的境界本身,这种定也只是轻昏的一种境界。

  大家不要以为一柱香可以坐很久就代表定力很好。有些人很厉害,可以坐很久,但是坐很久都是近于昏沉的状况。所以定要有用,没有用的定力,坐再久都是石头。有用是什么?能有智慧才是有用。能够带来是心里轻安,让你心里明白、清楚,这才是有用的境界。所以,你们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必数息?这是给大家的几个建议。

  

  问:一开始可不可以就用随息?

  答:当然可以。你也可以用止、用观,这每一个都可以摄心,也可以摄其他法门。

  但是因为现在我教你们的是数息,这个方法用熟了,就先用这个方法。我自己本身是靠数息得力的。

  我第一次打禅,是用数息法直接趣入而得力的。数息可以直接开悟,数息可以直接解脱成阿罗汉,不一定要参话头或其他的方法。但是以后大家也可以透过六妙门这六个阶段来修学。当然,如果要修菩萨行,可以专修一法,但要广学多闻。

  第二,你们在进入数息的第四个阶段或第五个阶段,修到妄念很少很少的时候,这时候身心会产生宁静的作用,这时候会产生欲界定,会产生「有法持身」的现象,但是你们目前可能还不是很纯熟,所以力量没办法上来,偶而一次,已经很好了。其实,禅定的路径是越来越熟。

  

  以上,基本的方法和体系都讲了,接着再讲两种坐禅的现象:「善根发相」与「恶根发相」。

  「根」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你的潜意识,也就是埋藏在你潜意识中的东西,现在透过禅定,潜意识的东西会发出来,好的称为「善根发相」,不好的称为「恶根发相」。

  这跟你现在的好坏无关,而是你透过禅定,可能引发善也可能引发恶。这两者其实是很中性的,它是从潜意识里面出来的,只是一般人碰到善的境界容易执着,碰到恶的境界会生起瞋心或恐惧心。

  

  「善根发相」又有所谓的「外善根发相」与「内善根发相」。「外善根发相」是由于宿世善根,常行布施、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等所发起的善相。像有人在坐禅时,忽然发现种种衣服、饮食、珍宝…等,这是由于过去、今生布施之因所发起的善相。「内善根发相」则是指修习诸禅法门所开发证得的善根诸相。像数息、随息、不净观等各有不同的善根发相。有些人碰到善的境界,不是执着,而是吓坏了,以前又没有这种经验。所以,即使是善根发相,如果你执着这种现象,反而会让障碍你禅定的进展。

  

  其实,无论是「善根发相」或「恶根发相」,这些境界的现起,都表示你修行的过程有进展,定力开发,如果执着了,就不好了。所以要像《金刚经》所说的:「见一切诸相非相」,这是所有禅观里面最好的一个指导。

  

  

《数息心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中脉呼吸的修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