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息心要
洪启嵩
此段数息法是2006年10月洪启嵩老师于纽约大觉寺主持禅七时,因应学人于禅七使用数息法门提出的问题之答复,为禅修者切身实用的数息心要!
数息常见的问题
问:数息是观照或是内观的法门?
答:数息就是数息,数一呼一吸算一个数字,也可以只数出息,当出息的时候就数一,第二个出息的时候数二,如此渐次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
问:一个呼吸要多长?
答:不必控制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你可以数「一」,也可以数「一…」。只要看着呼吸,不要控制呼吸。
问:拉长一点,拉细一点不是比较好吗?
答:刻意拉长或拉细,就是控制呼吸。控制呼吸的结果,有些人会产生气闷、胸闷的现象,所以自然呼吸就好。当你自然呼吸时,心越细,自然呼吸也会越细。呼吸更细,当然数会更长。但是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控制的结果。
问:数息时,意念是不是放在数字上,来使意念专注?
答:没错,但是不要一面数息,一面观息,顺便再念个佛,…这样保证你心会很乱。重点是,一次只用一个方法。当你使用数息法时,心就有个东西靠着。数息是一个方法,像一根绳子,把你纷飞的妄念,先用数息这根绳子把它绑在一起,最后是要把这绳子连同整捆妄念丢掉的。用绳子去套时,要专心用一根绳子,好好绑好,不要右手拿绳子去套,左手也拿绳子去套,那样套得上吗?很难。就专心用一根绳子。
问:如果感到气闷时怎么办?
答:气闷应该是控制呼吸所致。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将身心放松,尽量不要控制呼吸。也就是一开始就不要控制呼吸,呼吸长就数长,短就数短,不要控制呼吸。
问:那先不要数,纯任自然是不是比较好?
答:如果不用方法,心思就会到处去玩。有时候你们会感觉到,不用方法好象比较好一点。就像一个久病在床的人,有一天想起来活动,于是他用拐杖支撑着站起来,但是他一站起来又摔倒了。但是你能说:那就不要用拐杖比较好吗?不是的,要多练习才能慢慢复健。所以,有些人说:「我不数息也坐得很好啊!」其实那是他的念头太粗,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
所以,开始坐禅时要用方法。当然方法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效果最好的是数息。如果一开始不用方法,不容易摄心。当然,如果有一天你们成佛时,就不必用方法了。因为佛陀是不必用方法的。
在数息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气闷时,可以先停止数息,自然呼吸,等气不闷了,再重新数。
这里要注意!大家要练习把呼吸当作生命中客观的事实,而不是我控制的事实,这样气闷的现象就会抒解。如果数息到心念很细时,到时呼吸自然会变细,不是经由控制而达到的。像我自己平常呼吸的长度,大约一分钟五次,如果是控制而形成的,那岂不气闷而死?但是我是身心专注自然呼吸入定所形成,而不是控制呼吸,就是长时任长,短时任短。
问:坐禅的境界到达什么阶段会没有呼吸呢?
答:那是四禅的境界,进入四禅的定境就没有呼吸了。但是进入四禅之前,不要强力控制呼吸,这是很危险的。
我在高二的时候,就有类似的经验,因为过度控制心跳,差点死去。当时神识都要飞出去了,因为极力忆念阿弥陀佛,神识才没脱出,又活了过来。
由于这次的经验,我在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不要控制呼吸。我们的心脏宛如一部机器,需要基本的力量运作,如果空气少过他的运作量,很可能就停摆了,那时就危险啦。
数息的七个境界
问:数呼吸数到什么时候就不用数了?
答:我来跟大家讲一下数息的境界。
数息有其阶段性。中国坐禅传统上很多是用数息,现在很多南传的法门则是强调「观呼吸」。「观呼吸」是什么?是把数息当作身念处的禅观。其实,南、北传的禅观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
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所显现的是单独一个、一个的方法,可以单独修练,而每一个方法也都可以相互摄受。现在有些人以为,南传的禅观方法很特别,但是如果是对南传、北传、密教等禅法都很清楚的人,就知道这个方法是很常见的禅观法门。
但是对其他法门体系不了解的人,常以为自己所学的法门是最特别的,只有自家有,别人都没有,这是对佛教禅观法门缺乏整体了解所致。
南传佛教的禅观法门,就是用身念处的方法,把呼吸放在里面,也是一种身念处观法的辅助。南传常用的「观呼吸」法门,其实就是阿含的「随息」,也就是「观呼吸」,随息就是观呼吸,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所以,现在很多的禅观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但是鲜少人了解。例如有人说:内观禅法在印度失传,后来再传回印度。是的,这个法门在印度是失传了,但是在中国并没失传。也有人说,这是从来没出现过的方法,或失传久远的方法,其实不然。不但佛教经论中常见这个方法,我几年前也教授内观禅法,并著述成《内观禅法》一书。
首先和大家讲数息的七个阶段。
首先讲「数息」,也就是数呼吸。数呼吸有三个主体,一是能数的主体,二是呼吸,三是用来数息的数字。这个叫做「三轮」。在这三轮中,数字是介面,把三者联结在一起。所以佛教认为这也是三轮,三者合在一起运作。
数息、数呼吸有很多数法,有单纯数出息或入息的方法,也有很复杂的数法,譬如有一种胜进算数,十个呼吸算一个数字,到最后一百个呼吸算一个数字,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一般人很难使用。
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很多复杂的数息法,但是一般我不建议大家用那么复杂的数法。因为基本上数一到十就够了,证得禅观用这种数法就够了,不需要练到那么复杂。像密教有些修法,是数自己一天有多少呼吸。一般人能记得吗?因此,用数一到十的方法就够了。
数息,「息」和「心」有着密切的关联。很多人开始数的时候,数不到十就忘了数,有的人则是数超过了,有数到二十、三十的。数息时,从一数到十,不管少于十就忘了,或数多于十,只要一发现,就从头开始数。为什么要用「一呼一吸」算一个呼吸呢?为什么不「一呼」算一个数字,「一吸」算一个数字呢?古德说,这样数会有「息梗在喉」的现象,也就是说,气会堵在喉咙而患病,所以不采用这样的数法。数的时候,「一呼一吸」数入息,或是「一吸一呼」数出息都可以,看大家的需要。
数息的第一个阶段:妄念纷飞
数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混乱的阶段,数目、你的念头、妄念的力量都一样强,力量均等,所以心念时忘时续,数息也是时忘时续。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就会想:「老师,你不教我数息还好,我一数息之后,才发觉妄念特别多,不数息时妄念还不会这么多,用数息会扰乱我的心念。」其实,讲这种话并不公平,因为你本来就是妄念很多,只是你没办法觉察,而数息则让你发觉到自己的妄念很多,并不是数息造成你的妄念多。
就像你家门口有一条臭水沟,你每天进进出出,习惯了也就不觉得它臭。有一天,你的朋友来你家,被臭水沟熏得倒退三尺,直呼:「怎么那么臭!」这时你才察觉这水沟真的很臭。结果你却怪人家让你发觉到你家前面有一条臭水沟,这不是很莫名其妙吗?
数息的第二个阶段:正念与妄念均等
数息的第二个阶段,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慢慢的从一到十,可以数清楚了。这时代表你摄心的主体力量增长了,正念的力量跟妄念不一样了,现在这条心念的主力比较增强了,但是随着这心念主力比较增强的时候,从一到十不断的数,这在心里面有一条主力,慢慢成形了。这条主力,宛如一条绳子,你现在把心念所显现的力量,用这条绳子来绑其他的东西(绑其他的妄念)。
数息的第三个阶段:数息不断
好!心的正念慢慢成形了,你会发觉到妄念依旧纷飞,同时发觉到:起先妄念也不大清楚,很多、很乱,渐渐地这妄念也慢慢成形了,你一面从一数到十,结果你会发觉到自己,一面数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导演。
一开始数息的时候,念头是乱七八糟的,现在慢慢怎么样呢?正念和妄念都成形了。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婆跟禅师学禅坐,三个月之后,她跟师父说:「师父啊!你教我的方法太好了,为什么呢?我一坐,几个月前,张三欠我三斗米的事都记起来了!」
大家注意一下念头的发展,老太太打坐想到:「张三欠我三斗米」,这个心念起来,接着作什么?又一个念头:「我明天去跟他要。」她一面数息,妄念还是很清楚!接着又想:「明天去跟他要,他若不还怎么办?就骂他,反正就是要到为止。」然后又想:「他如果再赖怎么办?」于是开始想象各种对策,一面在数息,一面妄念成形。
大家来这里打禅,有的人可能很想去看正在上演的「达文西密码」,坐的时候想:「我要看电影,但是现在在打禅,不行,打完禅七之后再去看。」「跟谁去看好呢?啊!老王有车,找他去好了。」于是接续着想下去,连车子都准备好了,这就是一面数息,一面兼任妄念的导演。
数息的第四个阶段:数息成片
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你的妄念主轴清楚了,但是许多旁边的纷纷瀑流,线索这样一线、一线地连在一起。从一到十,十分清楚,你们看过鱼缸,鱼缸里面要放氧气,当氧气放得很快时,气泡就会连在一起,看起来像条状一样。我告诉大家,事实上,没有念头是连在一起的,是我们把他连在一起,所以看起来是连在一起而已,但是现在大家心念的状况是这样,是串连且会当导演。
这时该怎么办呢?当你把这气泡放小一点,气泡和气泡之间就会分开一点,也就是说,妄念虽然会生起,但是不会串连了。第三个和第三个阶段都是这样。到了第四个阶段,妄念变成个自独立,就不会续想了。就…
《数息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