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諸佛的母親▪P3

  ..續本文上一頁

  般若的執著:

  以上就是般若道的修行過程,我們在此過程中勤求般若。但是一旦悟得般若、開始看到月亮時,又産生了一個問題─「般若是不是執取的對象?」

  

  小孩子有乳臭味,開悟的人常有一種「開悟的臭味」,不太好聞。初步得到開悟的人心非常利;講話利、修行利、看人利、思惟利,別人的起心動念一眼看穿,而且講話一針見血,會讓人受不了;初步開悟的人心太利、光芒萬丈、天馬行空,然而這樣是不夠的,要慢慢地和光同塵、細下來,很多細密的境界才會出來。因此不能粘著于般若、不能有「般若的執著」,要從真妄對立「真的立場」拔開,跳出般若、真妄融合、進入方便道,此即「方便出般若」。

  

  從我們立場看初地菩薩具有「初地的智慧」,但是從二地菩薩立場看初地菩薩有「初地菩薩的執著」。從佛的立場來看,十地菩薩就是因爲還有「十地菩薩的執著」所以叫做十地菩薩,可不是具有「十地菩薩的智慧」哦,因爲我們「本具佛智」!十地菩薩爲什麼沒有佛智?就是因爲他還有「十地菩薩的執著」嘛!所以如果從佛的立場看,「十地菩薩的智慧」純屬鬼話,因爲他還有「般若的執著」;不過這種執著屬于「悟境的執著」與凡夫「世間的執著」不同,所以稱爲「般若執」。「方便力」破「般若執」,破得般若執著一分,方便力就增長一分。

  「般若道」好比從金砂提煉黃金,「方便道」好比用黃金製造金器拿來用;雖然金器都可以用,但別人會質疑成色多少,是95還是99,因此「方便道」就是用「方便力」把黃金不斷純化。

  

  出到菩提:

  就是把真正的菩提心和智慧拿去用,也就是《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是正在實踐運用「深般若波羅密多(已經圓滿的般若波羅密多),方便力是把它調練得純之又純,這就是「出到菩提」。所以出到菩提是「圓滿智慧的妙用」,是十地菩薩(甚至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所要成就的,前面明心菩提則可能是初地到七地。

  

  究竟菩提:

  運用般若智慧、而沒般若智慧的執著;用方便力來調練般若智慧,到最後這般若智慧純之又純、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而且法界曠空一味、自他等同圓滿,「正覺世間、衆生世間、器世間」都同成佛陀,般若與方便一門,這叫做究竟菩提,也就是無上菩提。

  

  悲智雙運‧悲智圓融‧成證無上菩提

  以上是般若的次第,純粹是智慧的過程,但是要圓滿這過程必須悲力相續,沒有慈悲心是作不了這事情的。如果沒有慈悲心,看到一切是空,就自動入涅槃;如果沒有慈悲心,就無法了解一切如幻、皆空,而同時關懷世間,這就叫「悲智雙運」。但是我們也要了解,悲智雙運成證無上菩提的過程,永遠是一時偏于智慧,調整一下,又偏于慈悲;再經調整,下一時又偏回智慧……,就這樣始終在「過于悲或過于智」的狀況中進步。平均而言,有些人偏向智慧(如文殊菩薩)、有些人偏向慈悲(如觀音菩薩)、有些人偏向實踐(如普賢菩薩);然而文殊菩薩爲「寓悲于智」,觀音菩薩爲「寓智于悲」。文殊菩薩是「叁世佛母妙吉祥」,要教化叁世諸佛的人,如果沒有悲心怎麼可能去教化叁世諸佛?因此能成爲叁世佛母的人一定慈悲。由上觀之,文殊菩薩的悲願是廣大的。我們看文殊菩薩十大願的第一大願-「文殊菩薩用天眼觀察十方世界,這些世界中的諸佛從初發心到成佛,如果有那一個不是文殊菩薩勸發教化而成佛者,誓不成正覺」,由此看來,文殊菩薩也是地藏一族,他的利劍充滿了溫柔、他的眼睛既銳利又慈悲。另外我們再看,《般若心經》是觀音菩薩所講,因此「智悲的圓融性」就在此。

  

  無論我們是從願力而行、走地藏菩薩的路線;或從悲心而行、走觀音菩薩的路線;或從智慧而行、走文殊菩薩的路線;或從實踐力而行、走普賢菩薩的路線,到最後每一個人都一樣走向「悲智圓滿的佛」,也就是要圓滿無上菩提;這「無上般若」、就是「大般若」。

  

  請大家了解:「越深刻的般若越充滿了慈悲,否則就承擔不了」。因爲般若跟慈悲就像大車的兩輪,過份偏于一側就無法前行,除非變成獨輪車或腳踏車(即獨覺或聲聞)。所以菩薩智慧到一個程度、悲心會到一定程度,尤其越深刻的智慧,悲心要越廣大,否則承擔不了,兩者必須同時增長。如果智慧太高、悲心不具,悲心會幹掉、智慧獨大,會造成入涅槃,就是「菩薩沈空之難」。反之,如果悲心很大卻完全沒智慧,到最後,很慈悲、悲魔作祟,所做的事情往往越幫越忙;慈悲幫助衆生當然很好,但是沒有智慧就無以解脫衆生。所以上述這兩種情形都不對,一定要悲智雙運。所以我稱「如幻叁昧」爲「大悲如幻叁昧」,因爲「如幻」一定有「大悲」,否則「如幻」一定「入空」。般若的次第一定是「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越大」;悲是「心地」,如果悲心不夠大,如何讓我們「心地廣大猶如虛空」?

  

  般若「對一切萬事萬物完全沒有執著」,心是無住、對萬事完全無執,這是其一;雖不執著,但對一切永遠的關懷,這是其二。我們的心完全無住,以「無爲心」、「無所得心」而行一切善法,這就是《金剛經》的「無相布施」。「無相」是智慧、「布施」是慈悲,「悲智雙運」就是無相布施。

  我們這樣觀察一切,就能對每件事、每個法、每一位菩薩的發心都清楚體會、並且受用。

  

  4.無間道斷/金剛叁昧‧金剛智

  

   佛 無上菩提

  (成佛)金剛智→∣←金剛叁昧(金剛喻定,入最後心菩薩)

      果    究竟菩提

   因     出到菩提

         明心菩提

         伏心菩提

      發心菩提(心=如來藏=佛性)

  

  果      因

  

  般若次第最後是成佛,如果把成佛當成上山下山的過程,我們用上圖說明。

  佛、大覺,他成證無上菩提;「如來」是其行動力;他具有的性能是「叁身」;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說法,譬如真如、實相、實際……等等。

  

  佛是什麼?佛具有什麼勢能?──佛一定具有「如來」的行動力,佛的十號就是形容他所具有的十種功德,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不共法,就是佛所具有的「勢能」。

  

  我們從因位的發心菩提開始,「心」就是「佛性、如來藏」,發心之後要伏心,依次到達明心(就是真正的開悟)、出到、究竟。這個過程有種種不同法門以適合不同因緣的衆生,有些人從念佛、有些人從坐禅,有些人依止法華、有些人依止楞嚴、有些人依止華嚴、圓覺,有些人依密、依禅,各種不同的緣起,但總約而言,到底「法門爲要」?還是「心爲要」?答案當然是「心爲要」!所以傳承固然光榮,但心的傳承更光榮。

  

  常聽到有人說「我的傳承是○○」,言下之意是在炫耀「我很行、我的老師很行」,因爲他們都沒有提到「我的心很行」(真正「心很行」的人當然也不會這樣講)。更奇怪的是,有人常誇耀「我的師父是○○」。然而「他的師父是○○」幹他什麼事?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呢!試想我們那一個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徒弟?我的心傳承釋迦牟尼佛的佛心、就是我本具的佛性!我發心要度一切衆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發心,這樣的傳承與發心夠大了吧!所以講「法門」不如講「心門」,因爲佛陀是要開心門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法門是要幫助我們的心門,試想:「佛性在法門之中、還是在心性之中?如來在心性之中、還是在法門之中?」

  

  答案當然是在心性之中!法門只是輔助,真正重要的是心門!很多人法門跑得很快──每天參加法會,灌的頂也是最高級的,修得也很好,但就是「人」沒修;法門都好、上師都很厲害,每個「人」都成就了,但就是「心」沒有成就─那可也是枉然的!

  

  六祖講得很清楚:

  自性衆生無邊誓願度,

  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

  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

  那裏有什麼外在的煩惱?將衆生與我們切開,我們能成佛嗎?他們的煩惱就是我們的煩惱、自性煩惱嘛!「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不是很清楚嗎?永遠是自家的事情啊!可不要「全世界都有事、就是自家子沒事;可是到頭來自己事情一堆」。可不要「法門很好,法門成就,但是『人』沒成就」。譬如念佛人念到最後,「佛成就了,念的人卻沒成就」。念佛是要心念佛、心悟佛;心開、接引佛,所謂的「開示悟入」要怎麼開?開我們的心來接引佛、佛要入我們的心,把我們的心打開讓佛進來、悟入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開示悟入」于佛與佛同體無二。如果我們不把心打開,如何能接引佛?

  

  發心之後,修行法門以伏心,用法門降伏那些雜染,讓我們的心「安住于心」,法門本身其實沒什麼好學的。念佛目的是要成佛,如果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他自己、念「阿彌陀佛」、念到自己變成阿彌陀佛,這樣豈不是很奇怪?其實阿彌陀佛念佛是念「實相佛、性自空」,我們念佛是依這個緣起(法門)、讓我們的心入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就是無所執著,我們一心念佛,無論持名、觀想乃至一切法,都可以入阿彌陀佛,所以「心」最重要!

  

  明心菩提悟入「佛就是自性」,然後就用這自性佛(譬如阿彌陀佛在我心中)開始來實踐。明心者,就是開悟「阿彌陀佛就是自心、就是自性」,當然也可以說「自心、自性就是大日如來」,或說「我的心是空、實相……」,這些說法都一樣、都是「法身入于心」,這才是明心菩提!

  

  然後用「這個」不斷去運作、去磨利、不斷把雜質去掉,慢慢到究竟成佛。這其中有很多法門,譬如海印…

《智慧──諸佛的母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參禅心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