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执着:
以上就是般若道的修行过程,我们在此过程中勤求般若。但是一旦悟得般若、开始看到月亮时,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般若是不是执取的对象?」
小孩子有乳臭味,开悟的人常有一种「开悟的臭味」,不太好闻。初步得到开悟的人心非常利;讲话利、修行利、看人利、思惟利,别人的起心动念一眼看穿,而且讲话一针见血,会让人受不了;初步开悟的人心太利、光芒万丈、天马行空,然而这样是不够的,要慢慢地和光同尘、细下来,很多细密的境界才会出来。因此不能粘着于般若、不能有「般若的执着」,要从真妄对立「真的立场」拔开,跳出般若、真妄融合、进入方便道,此即「方便出般若」。
从我们立场看初地菩萨具有「初地的智慧」,但是从二地菩萨立场看初地菩萨有「初地菩萨的执着」。从佛的立场来看,十地菩萨就是因为还有「十地菩萨的执着」所以叫做十地菩萨,可不是具有「十地菩萨的智慧」哦,因为我们「本具佛智」!十地菩萨为什么没有佛智?就是因为他还有「十地菩萨的执着」嘛!所以如果从佛的立场看,「十地菩萨的智慧」纯属鬼话,因为他还有「般若的执着」;不过这种执着属于「悟境的执着」与凡夫「世间的执着」不同,所以称为「般若执」。「方便力」破「般若执」,破得般若执着一分,方便力就增长一分。
「般若道」好比从金砂提炼黄金,「方便道」好比用黄金制造金器拿来用;虽然金器都可以用,但别人会质疑成色多少,是95还是99,因此「方便道」就是用「方便力」把黄金不断纯化。
出到菩提:
就是把真正的菩提心和智慧拿去用,也就是《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行」是正在实践运用「深般若波罗密多(已经圆满的般若波罗密多),方便力是把它调练得纯之又纯,这就是「出到菩提」。所以出到菩提是「圆满智慧的妙用」,是十地菩萨(甚至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所要成就的,前面明心菩提则可能是初地到七地。
究竟菩提:
运用般若智慧、而没般若智慧的执着;用方便力来调练般若智慧,到最后这般若智慧纯之又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而且法界旷空一味、自他等同圆满,「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都同成佛陀,般若与方便一门,这叫做究竟菩提,也就是无上菩提。
悲智双运‧悲智圆融‧成证无上菩提
以上是般若的次第,纯粹是智慧的过程,但是要圆满这过程必须悲力相续,没有慈悲心是作不了这事情的。如果没有慈悲心,看到一切是空,就自动入涅槃;如果没有慈悲心,就无法了解一切如幻、皆空,而同时关怀世间,这就叫「悲智双运」。但是我们也要了解,悲智双运成证无上菩提的过程,永远是一时偏于智慧,调整一下,又偏于慈悲;再经调整,下一时又偏回智慧……,就这样始终在「过于悲或过于智」的状况中进步。平均而言,有些人偏向智慧(如文殊菩萨)、有些人偏向慈悲(如观音菩萨)、有些人偏向实践(如普贤菩萨);然而文殊菩萨为「寓悲于智」,观音菩萨为「寓智于悲」。文殊菩萨是「三世佛母妙吉祥」,要教化三世诸佛的人,如果没有悲心怎么可能去教化三世诸佛?因此能成为三世佛母的人一定慈悲。由上观之,文殊菩萨的悲愿是广大的。我们看文殊菩萨十大愿的第一大愿-「文殊菩萨用天眼观察十方世界,这些世界中的诸佛从初发心到成佛,如果有那一个不是文殊菩萨劝发教化而成佛者,誓不成正觉」,由此看来,文殊菩萨也是地藏一族,他的利剑充满了温柔、他的眼睛既锐利又慈悲。另外我们再看,《般若心经》是观音菩萨所讲,因此「智悲的圆融性」就在此。
无论我们是从愿力而行、走地藏菩萨的路线;或从悲心而行、走观音菩萨的路线;或从智慧而行、走文殊菩萨的路线;或从实践力而行、走普贤菩萨的路线,到最后每一个人都一样走向「悲智圆满的佛」,也就是要圆满无上菩提;这「无上般若」、就是「大般若」。
请大家了解:「越深刻的般若越充满了慈悲,否则就承担不了」。因为般若跟慈悲就像大车的两轮,过份偏于一侧就无法前行,除非变成独轮车或脚踏车(即独觉或声闻)。所以菩萨智慧到一个程度、悲心会到一定程度,尤其越深刻的智慧,悲心要越广大,否则承担不了,两者必须同时增长。如果智慧太高、悲心不具,悲心会干掉、智慧独大,会造成入涅槃,就是「菩萨沉空之难」。反之,如果悲心很大却完全没智慧,到最后,很慈悲、悲魔作祟,所做的事情往往越帮越忙;慈悲帮助众生当然很好,但是没有智慧就无以解脱众生。所以上述这两种情形都不对,一定要悲智双运。所以我称「如幻三昧」为「大悲如幻三昧」,因为「如幻」一定有「大悲」,否则「如幻」一定「入空」。般若的次第一定是「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越大」;悲是「心地」,如果悲心不够大,如何让我们「心地广大犹如虚空」?
般若「对一切万事万物完全没有执着」,心是无住、对万事完全无执,这是其一;虽不执着,但对一切永远的关怀,这是其二。我们的心完全无住,以「无为心」、「无所得心」而行一切善法,这就是《金刚经》的「无相布施」。「无相」是智慧、「布施」是慈悲,「悲智双运」就是无相布施。
我们这样观察一切,就能对每件事、每个法、每一位菩萨的发心都清楚体会、并且受用。
4.无间道断/金刚三昧‧金刚智
佛 无上菩提
(成佛)金刚智→∣←金刚三昧(金刚喻定,入最后心菩萨)
果 究竟菩提
因 出到菩提
明心菩提
伏心菩提
发心菩提(心=如来藏=佛性)
果 因
般若次第最后是成佛,如果把成佛当成上山下山的过程,我们用上图说明。
佛、大觉,他成证无上菩提;「如来」是其行动力;他具有的性能是「三身」;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譬如真如、实相、实际……等等。
佛是什么?佛具有什么势能?──佛一定具有「如来」的行动力,佛的十号就是形容他所具有的十种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不共法,就是佛所具有的「势能」。
我们从因位的发心菩提开始,「心」就是「佛性、如来藏」,发心之后要伏心,依次到达明心(就是真正的开悟)、出到、究竟。这个过程有种种不同法门以适合不同因缘的众生,有些人从念佛、有些人从坐禅,有些人依止法华、有些人依止楞严、有些人依止华严、圆觉,有些人依密、依禅,各种不同的缘起,但总约而言,到底「法门为要」?还是「心为要」?答案当然是「心为要」!所以传承固然光荣,但心的传承更光荣。
常听到有人说「我的传承是○○」,言下之意是在炫耀「我很行、我的老师很行」,因为他们都没有提到「我的心很行」(真正「心很行」的人当然也不会这样讲)。更奇怪的是,有人常夸耀「我的师父是○○」。然而「他的师父是○○」干他什么事?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呢!试想我们那一个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弟?我的心传承释迦牟尼佛的佛心、就是我本具的佛性!我发心要度一切众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发心,这样的传承与发心够大了吧!所以讲「法门」不如讲「心门」,因为佛陀是要开心门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法门是要帮助我们的心门,试想:「佛性在法门之中、还是在心性之中?如来在心性之中、还是在法门之中?」
答案当然是在心性之中!法门只是辅助,真正重要的是心门!很多人法门跑得很快──每天参加法会,灌的顶也是最高级的,修得也很好,但就是「人」没修;法门都好、上师都很厉害,每个「人」都成就了,但就是「心」没有成就─那可也是枉然的!
六祖讲得很清楚: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
那里有什么外在的烦恼?将众生与我们切开,我们能成佛吗?他们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烦恼、自性烦恼嘛!「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是很清楚吗?永远是自家的事情啊!可不要「全世界都有事、就是自家子没事;可是到头来自己事情一堆」。可不要「法门很好,法门成就,但是『人』没成就」。譬如念佛人念到最后,「佛成就了,念的人却没成就」。念佛是要心念佛、心悟佛;心开、接引佛,所谓的「开示悟入」要怎么开?开我们的心来接引佛、佛要入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打开让佛进来、悟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开示悟入」于佛与佛同体无二。如果我们不把心打开,如何能接引佛?
发心之后,修行法门以伏心,用法门降伏那些杂染,让我们的心「安住于心」,法门本身其实没什么好学的。念佛目的是要成佛,如果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他自己、念「阿弥陀佛」、念到自己变成阿弥陀佛,这样岂不是很奇怪?其实阿弥陀佛念佛是念「实相佛、性自空」,我们念佛是依这个缘起(法门)、让我们的心入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就是无所执着,我们一心念佛,无论持名、观想乃至一切法,都可以入阿弥陀佛,所以「心」最重要!
明心菩提悟入「佛就是自性」,然后就用这自性佛(譬如阿弥陀佛在我心中)开始来实践。明心者,就是开悟「阿弥陀佛就是自心、就是自性」,当然也可以说「自心、自性就是大日如来」,或说「我的心是空、实相……」,这些说法都一样、都是「法身入于心」,这才是明心菩提!
然后用「这个」不断去运作、去磨利、不断把杂质去掉,慢慢到究竟成佛。这其中有很多法门,譬如海印…
《智慧──诸佛的母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