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法

  生活中的佛法

  

  摘自《入佛之門》 洪啓嵩 著

  

  人人皆做現世的菩薩

  

  在思索整個生命的時候,因爲我們生而爲人的因緣,而從人類的角度來觀察這世界的發展。首先不妨從自己觀察起。

  

  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什麼是真正的平等呢?就好象我們晚上進到一個房間,裏面有很多盞燈,每個電燈泡都是平等的,但是當我們站在某個位置,就會先看到某個離自己最近的電燈泡,我們會覺得這個電燈泡最圓、最亮、最清楚。

  

  同樣的,我們面對千千萬萬個因緣,但是每個人都會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人、事、物來觸發;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緣起」。本來,我們的存在是有條件性的,但是我們會跟自己親近的生命體在一起,于是慢慢地發展出一種系鏈式的生活。而跟我們最親近、在一起的族群生命體就是人類。從過去有人類開始,到現在、未來,這是時間的軸,而我們生活的空間稱爲人間。

  

  在這人間裏,有人類也有其他的物類,而以人類爲中心。如此再擴展出去,一層一層運作,其間每個生命體都是平等的,每個人、每個生命體互爲主體,沒有優劣高下之分。

  

  在萬有的平等中,緣起的現象還是纖毫分明,一點也不混雜。在此,筆者提出「人間」與「法界」的觀念。人類追求幸福的生活,必定牽涉到我們本身主觀的人與我們生活的外在空間之關系。而今,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已産生了絕大的危機,這個危機看似屬于物質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外在物質的問題,都是由心的問題所引起的。

  

  從許多年前的「多氯聯苯事件」、「馊水油事件」,到現在的「黑心食品」、「黑心電器」,都是從心靈汙染到環境汙染的最明顯例子。就拿「黑心食品」爲例,這種東西,做的人自己都不敢吃,爲什麼做給別人吃?是不是人心變壞了?是人類的貪、瞋、癡;是人類的心靈出了問題,被外在生活所惑、所控製,把思想、心靈給汙染了,而做出生産「黑心食品」的決定。

  

  現在我們周遭的環境有很多的汙染問題,空氣、水資源,到處有汙染的現象,大部份是來自工廠大量排除的毒氣。工廠爲什麼不加以處理而任意排除毒氣?那是因爲廠方沒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成本計算,只是去盜取社會資源,之後,再把這種社會成本丟還給社會,最後,害他的後世子子孫孫受到痛苦。

  

  再看看整個世界的問題,我們仰望的天空,臭氧層已被穿透了,大地産生了溫室效應,地球上的氣溫、氣候都起了變化。或許有人會認爲自己年紀大了,臭氧層的問題跟我們無關,但是想想看,以後我們的子子孫孫可能都要戴著墨鏡、光著頭……。原本我們人類的壽命若有八十歲(甚至有人活到一百歲),屆時可能都要縮短了。此時,大家是否發現一個事實:我們的生活竟跟大自然環境,以及其他生命體有這麼大的關聯!但是,我們人類——以人爲中心的貪婪現象,卻對我們的這位母親——地球,造成最大的傷害!

  

  地球要形成這樣的生活空間,要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才累積而成,而我們人類卻在這兩百年之間,輕易地破壞它。試想,這就好象在兩百年之間,就把幾十億年累積的家産輕易地花光,多麼令人痛心疾首。我們是不是要重新思考——我、人和大自然界,人和人、人和宇宙的關系呢?

  

  現在,我們要把這些納入人類未來的生活美夢,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能把這個「地球太空船」——目前我們所知唯一能居住、生存的地方變得更美好!二十一世紀是個快速變化的世紀,有更大的機會向下沈淪,也有更大的機會向上升華。我們要使人類産生更強的世代,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和更強的心靈,來抗抵外界環境的快速變化,並用以回饋這個社會,我們更要有恻隱之心,用更大的智慧來抉擇,這樣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把悲憫心含納進未來的夢,這樣人才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如此,我們才不再只是地球上的一個消耗者,而是地球上的一個給予者!

  

  任何生活形式,一定要透過精神生活層次,如果只是很單純的、很粗糙的生存層次,或感官生活層次,這種人就不會去愛他們自己的生命,也不會去愛其他的生命。因此,必須把生活範疇提升到精神層次,而所謂的「精神生活」,必須透過衣、食、住、行、育、樂……等各種方式來表現,並非光靠想象來生活。所以,外在的生活與內在的心靈兩者是交織不可分的,互爲創造、互爲彌補。讓我們的精神來導引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重新創造精神!

  

  在生活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讓生活與心靈兩者交互影響,交互創造,來做爲一個生命更圓滿的導引,也希望透過這層更圓滿的導引,使人間的每一個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圓滿,使智慧與悲憫心得到圓滿。讓每一個人都像光明一樣互相照耀,互爲主體,互爲客體;就像《易經》所講的「群龍無首大吉」。每個人需要旁人幫助的時候,每個人都相互幫助,每個人都做個現世的菩薩!

  

  如何度化家人

  對佛法産生信仰,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抉擇,也是安心的保障;從信佛而學佛,更是生命中最有智慧的抉擇。

  所有的宇宙萬相,都是由緣起條件構築而成;「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在人世間我們有家庭的因緣彙集,使我們享受家庭生活的溫暖、福報。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從家庭生活當中感受到了障礙。人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願力,來使家庭中的缺陷逐漸消除,光明幸福漸次增長。

  

  從個人的學佛,逐漸地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向佛,將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組合成學佛的小團體,使自己的家成爲佛化家庭,是一個很自然的曆程;像《維摩诘經》中的維摩诘居士,他就建立了完整的佛化家庭,可以說是我們的典範。他不只使家庭和樂,自己常爲大衆說法,連他的子女都能說法無礙,他的兒子善思童子被保姆抱著的時候,還能與佛陀及佛陀的諸大弟子問答佛法的妙義。

  

  我們在度化家人爲佛法同修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宜用漸進、和緩的方式,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對佛法産生喜悅,千萬不要用強製的方法,爲佛法製造一個惡緣;導引家人學佛的一切樞紐,就在我們自己身上。佛法是殊勝圓滿的,當我們學佛之後,如果整個人變得比以前更優秀,在心境方面常保喜樂,對父母更孝順、對妻子更溫柔、對子女更慈愛、對兄弟姊妹更友愛、親友更和樂,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受到你的感染,而想探索你到底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如果再加上事業成功,智慧明晰,具有更廣大的慈悲心,自然而然的會創造更多的佛子。

  

  當我們將家人導引成佛教徒之後,可以逐漸地將家中的每一份子組成學佛的小團體。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如果家庭幸福美滿,將會幫助我們的一生,使我們更充滿了修行成就的希望。全家人有了共同的生活、信仰與修行的話題,自然能使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事業、學業以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以佛法來思惟運作,使我們的生活符合了八正道──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惟、正確的語言、正確的行爲、正確的生命職業、正確的精進、正確的憶念、正確的禅定。那麼佛化家庭自然就形成了。

  

  佛化家庭是可以再發展的,我們可以基于佛法的正信,來處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逐漸地學大乘菩薩的偉大悲心,從而修學菩薩的大願、大行。這時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再納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一切的菩薩行。

  

  此時,我們也可以選擇自己家庭中的本尊典範,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或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慈彌勒菩薩、大力大勢至菩薩等諸佛菩薩中的一尊或數尊,做爲自己家庭的學習典範,那將會使修行的道路更加光明。

  

  從佛化家庭,我們逐漸的升華,最後將成爲像維摩诘菩薩一般的「菩薩世家」。家中的每一個成員,生生世世,都互爲眷屬,相互導引,成就了不壞的金剛法緣,共同步向成佛的生涯。「菩薩世家」是佛化家庭所期望發展的目標,依著菩薩的大願,結合菩薩行人,將是推動人間淨土的最佳組合。

  

  佛法對婚姻的觀點

  佛法對婚姻的觀點如何呢?佛法是從因緣中來觀察的。

  

  現今社會中,一夫一妻是一種很正常的婚姻方式,若從曆史觀點來看,可以發現亘古以來,婚姻的型態一直在轉變,在母系社會時期,可能是一妻多夫,而在近二、叁百年前,卻是盛行一夫多妻。

  

  在人類學會了互相尊重以後,形成了現在的一夫一妻製。由此可見,婚姻製度的演變,常隨著時空因緣而有變化。這讓我們想到佛經所說的:「有緣則合,無緣則離。」夫妻關系的産生,是一種因緣的組合,而且是所有因緣當中最深、最久的一種組合。

  

  一般人對這一點有所了知之後,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感覺,一種是:婚姻是那麼的脆弱,因爲對未來不敢保證,因此對婚姻充滿了恐懼,另一種感覺則截然不同:因爲婚姻是無常的,我們不敢說未來一定能怎麼樣,所以更要隨時努力,保有現有的一切。這種感覺,不論對婚姻生活的保持或修行,都會有很大的助力。在一個婚姻關系産生之時,我們必須把握每一個當下,努力維系彼此的關系,這樣我們的未來,就可以在一連串的無常,一連串不斷的創造,和一連串不斷地向上而增長,如此,修行和婚姻便可以真正結合在一起。

  

  同樣一種現象,透過不同的人來看它,可以像前面所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或者說透過不同的導演,它可以産生不同的戲碼。

  

  有人說:「不要問宇宙是什麼,而問:我們要什麼樣的宇宙。」或許我們可以把它改成:「不要問婚姻是什麼,而問:我們要什麼樣的婚姻。」

  

  在佛經中,我們可以發…

《生活中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