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佛陀提供弟子們很多有關婚姻方面的解釋和幫助,但是在佛教界,尤其是現在中國的佛教界,幾乎每個人都避談這個問題,當然有談「佛化家庭」的書和文章,但能掌握佛法核心精神,並契合現代人需要的,這方面的文獻卻很少。筆者找了很久,只找到一篇能作爲參考──《如何保持婚後之愛》,陳健民老居士著。這樣對婚姻避而不談,是會讓人對佛法感到恐懼的,因爲這樣一來,佛法好象變成不是一般人所能親近的了。這也不是佛陀的態度。
佛陀的態度是很開明的。在原始佛教裏,出家或在家,是一種生活型式的抉擇,不論選擇了在家或出家的生活型式,大家都是教團的一份子。選擇「出家」的人,可能認爲這樣自己比較能專心修行,對衆生有更大的幫助;選擇「在家」的人,他是社會的生産份子,也同時可以修行,只是他可能有其他因緣條件。換言之,不論選擇了出家或在家,都同樣可以修行。
其實,佛陀對「僧」的解釋,是相當廣義的,指的是一種「教團」,這教團包括出家衆,也包括在家衆,出家衆他們稱爲「比丘僧」,在家衆他們稱爲「菩薩僧」(也可含出家、在家二衆)。我們在佛教上常看到如下的句子:「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衆」便是「僧」,便是一個團體的意思,並非單指出家人。
近幾年來,我們發現到一個問題,好象在家衆不好修行,甚至,有時似乎感到:在家修行好象是一種罪惡。這裏面顯然是出了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即是婚姻。因此我們必須把蓋住婚姻的這層紗揭掉。尤其是選擇了在家修行這條路的人,更必須面對婚姻與修行的問題,深刻去探討它,因爲它牽涉到我們生命實質的成長,也牽涉到我們成佛的問題。
曾有一對夫妻,學佛之後,有一天很苦惱地問我說:「我們家才二十多坪,很難再多隔出一間房來,怎麼辦?」他們認爲至少要隔床而居,才能修行,否則有罪惡感。這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可是這種想法卻十分普遍。
其實,佛陀從沒說過男女或夫妻的親密行爲是錯誤的,他只是告訴我們:「選擇出家或在家,只是你透過對自己的省察與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形式而已。」因此,不管選了在家或出家,都是對的。
在原始佛教的觀念中,出家和在家是平等的,只是生活型態不同。而在現在,我們經常把出家人的生活規律,反射到家人身上。這種作法實在有待省察。其實,佛陀並沒要求我們這樣做,當弟子向佛陀請教,佛陀也是很真誠的教導他們,怎樣來過一種正常的婚姻生活,如何透過互相的協助來發展生命,攜手走向圓滿成佛的道路。
佛法對愛欲的觀察
在《圓覺經》中有「淫欲爲生死之根本」。這句話簡單地說,是指人因爲有性欲才産生生死輪回。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愛」爲生死之根本,此處所指的「愛」,是說人對生命不可知的一種自我保護力量,就好象一個人快要淹死了,他一定是看到什麼,就緊抓住什麼,也許這樣可能害死他。這種求生意志的莽撞,佛家稱爲「無明」。
無明造成意志力量不斷延續,造成我們整個生命記憶的不斷輪轉,結果在投胎的時候,精神和物質結合在一起,發展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藉由這六種感官接受外界的訊息,繼而産生判斷,而判斷本身,就是生死根本。
這個判斷包括了: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由「喜歡」進一步發展到「要擁有」,得不到便生氣,便變成被這個東西所製約,這個製約現象,我們稱爲「生死根本」。而「淫欲」是「愛」這個心念所翻轉下來的,所以它只是愛念所表現的一種形式,不能就此下結論說,淫欲便是一切生死之根本。
出家人是禁淫欲的,但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當年,佛陀率領僧衆修行時,並沒戒淫這一條戒律,而是有一天有一個弟子出家之後,回到俗家托缽,在母親遊說下,和妻子同宿,很快的他的太太就有了身孕。
這件事傳開了,許多人都譏諷地說,其他宗教的修行者都持守梵行,怎麼佛陀的弟子卻有這種不淨的行爲呢?其他佛弟子就向佛陀報告此事,並說這樣的行爲會妨害出家人修道,惹人譏嫌。佛陀聽了覺得有道理,因此爲出家僧團製定了不淫的戒律,不同于在家居士的「不邪淫戒」,即允許和妻子間的性行爲,但不應和此以外的對象行淫。
很多戒律都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基本上,在佛陀那個時代,面對淫欲的態度都是很健康、開明的,而婚姻中主要的主體是性生活,也就是爲了延續種族而産生婚姻嫁娶的製度。在古老的宗教裏,性是神聖的,因爲他們怕種族被消滅,因此必須藉由性來延續種族,此時,性的存在不是爲了性。而人類後來把「性」從延續種族中抽離出來,在萬物中,能夠享受性的,大概只有人類。
婚姻一直在進化當中,它不是善,也不是惡,它只是人類生命關系發展史的一環。到人類精神文明更發達的時候,人類發現不同生命個體相處之間,並不只是爲了性,也不只是爲了延續生命而已,這時人類開始有內在精神的需求,婚姻才涵蓋到精神這個層面,有些人沒有辦法了知這一精神層面,但是他接受到一些訊息,就把它變成一種外在的道德行爲。
由于人類在婚姻上已經發展到精神及道德層面,所以婚姻不必然爲了性而存在,它可能是爲了情,爲了愛而存在。這種愛,一開始可能是一種占有,若再往上一層,能破除我執,便可能發覺:愛本身不一定是要擁有的,也不一定要完美的,在當下的愛裏面就已經完美了。在這裏,我們把「想擁有而不可得」的這種後續幹擾切除了,這時,愛便升華爲慈悲。
人類的婚姻進展到涵蓋了精神層面時,對于部份沒辦法了知這一層面的人而言,他會把它形式化,這種形式化對婚姻本身是最大的傷害。譬如,有些人一學佛,馬上和配偶分居,這是荒謬的。一男一女睡在一起時,可能什麼事也不會發生,若是可能發生什麼事,隔得再遠也會發生,這裏面並沒什麼保證的。性生活在現階段仍舊是人類婚姻的基礎,但是這中間,性的比重已逐漸在減低。
我們在佛經中看生命界的整個結構,可以知道,在到達欲界天時,雖然還有男女之間的欲望,但其性行爲已不像人間那麼粗糙,有的只需互相擁抱,雙方就滿足了,就已經是性生活了,更上層的天界則是握手,甚至兩人相互注視,他們就滿足,形成性行爲,意念相對而交便成孕了。
如果到達欲界天之上的色界天,就更妙了,他們不須穿衣服,因爲他們都是同性,都是單性,衣服變得沒什麼必要了。那麼他們是怎樣生育呢?他們是由意念而繁衍後代,一個意念便可以産生化身。
到無色界時,根本沒有生命的問題,因爲無色界的生命只是一種波動的存在,根本沒有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人類的婚姻在現階段可能把性看得很重要,但是當我們經過修行,身心不斷升華時,性就不見得那麼重要了。在人類未來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的精神文明有更大的發展的話,性生活在人類婚姻關系中會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了解了性與婚姻在人類生命中發展的軌迹,才能揭去這層隱晦的面紗,用健康明朗的態度,真實面對生命自身,找到升華的契機。
親子關系
我們對子女,天生就有著深刻的愛,這種深刻的愛內化到我們的生命深層,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對子女的愛,僅是一種生命的自然本能;是由我執而深愛自己,並投射而愛護延續自己生命的化身—子女時,這種愛的本身,還是有無明的染習;不管有多偉大,依然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
此外,有些佛教徒,學佛之後就視婚姻、子女爲業障,不了解因緣甚深的道理,結果把家庭弄成戰場,夫妻子女成了冤家,其實這也是另一種造惡業的方法。
有人說子女是來報恩的,也有人說是來討債的。有的子女乖巧可愛、孝順依從,讓父母極爲歡喜;有些則百般忤逆、敗家散財,這些都是過去的因緣果報。但是千萬不要只從表象來判斷,換一個觀點想,因爲如果子女孝順,讓你依依難舍,無法修行,這樣到底是恩還是業?如果子女忤逆,讓你徹悟無常,修行解脫,或許正是你的善知識呢!所以,子女是恩是業,除了過去的因緣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與處理親子關系。
我們如何看待親子關系呢?
一、我們要了解,能爲父母、子女都是有著不可思議的甚深因緣。子女雖然是我們生下來的,但千萬不要將他們視爲所有物,要平等尊重他選擇我們爲父母的緣起,希望這個緣起能成爲良善的因緣,使彼此皆能在成佛的路上相互扶持。
二、自己的子女都是未來佛,我們愛他、重他、敬他,更要好好教育他。千萬不要強製脅迫他學佛,以免揠苗助長,傷害他本然的佛性。應當諄諄導引,使他走向修行的道路。
叁、人身難得、因緣殊勝,我們能與子女以人身相遇,都是累劫以來大善福德的果報。因此,應當珍惜相處的每一剎那,依著緣起的殊勝法則,父慈子孝,相互依止,內則齊家和樂,外則共創人間淨土,共同圓滿成佛。
古代,有些禅宗行者,年紀大即將往生時,往往指著同修中年輕有家室者,告訴他將投胎做爲他的子女,希望他能好好照顧,使他的修行法緣不致中斷。雖然,我們或許尚未具備這種自在投胎的能力;但是我們如能將自己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視爲金剛法緣,則不只一切往昔的惡業能夠消除,未來或許能互爲父母子女,相互照顧對方的生身、慧命,早日成道呢!
在《長阿含經》中曾談到父子之道。經中說,爲人子的人應當以五事來孝順父母:「一者、供奉能使無乞。二者、凡有所爲,先自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而爲人父母的,也應當用五事來敬親其子,這五事是:「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需。」我們從佛陀所談的父子之道中發覺,佛陀要求父母子女都要依止于正道,相互珍惜這個甚深的因緣,共創未來的光明。
我們將子女視爲業障來討債或是來報恩的看法,都是還未能正確的了解佛法的觀念,都還陷于過去心當中,輪回不能脫離。不管過去如何,我們應該以當下的心來結下金剛法緣,與孩子們成爲菩薩眷屬,共同走向成佛的道路,才是理想的親子關系。
慎終追遠
清明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日子。在清明節當天,大家拈香祭祖,清掃墓地,故清明亦俗稱「掃墓節」。清明節表現了中國人對祖先的追念。做一個有根的人,便不會隨波逐流,其對自我的要求,也將促使社會風氣歸于清純。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正是此等寫照。中華民族能源遠流長,五千年不絕,憑借的也是這一份對根源的重視,不忘本來的精神。
中國人對孝有極深入的看法,並將之實踐于生活之上。曾子以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身源于父母,而力保其全,依此心意,必然也對生活中的一切戒慎恐懼,善意保全。這樣的性格,影響到整個民族的延續與發展,使中華民族雖然曆經劫難,但根苗不失。每一個家庭都可形成存活的主體,曆劫再生。
中國祭祖起源甚早,自漢以後,墓祭與廟祭並重。而佛教傳來亦爲東漢時期,思量起這段長遠的曆史,作爲一個佛子,我們也不禁追懷曆代的高僧大德。血有血源,法有法脈,從釋迦牟尼佛以來,曆經二千五百年,佛法傳燈不絕,曆代高僧大德實有深厚的功德。尤其佛教初傳,西天東土,海天相隔,多少高僧大德爲求真法,千辛萬苦,甚至命如懸絲喪身異域,實在令人感佩。我們今日,能夠聽聞深妙法音,不得不贊歎、頂禮這群偉大的菩薩。
人生無常,但是佛法的傳承,卻需要相續不斷。在清明節的今日,回憶起曆代的高僧大德,我們應當思索,是否將佛法完整的相承與弘揚。幾年來,許多高僧大德相繼的走了—廣欽老和尚、道源老和尚、靈源老和尚、李炳南老居士、陳健民老居士,都走了,現在連白聖長老、印順導師也走了。我們在悲恸之余,應當努力再執起法幢,承繼他們的遺志。
對血源的追尋,可以使生命得到安定,得到發展;對法脈的憶念,可以得到智慧,得到悲心。我們重視清明的慎終追遠,更要重視心靈的智慧悲心,這兩者都能夠濟助當前世界的膚淺、浮誇、不定與迷惘。
《生活中的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