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法

  生活中的佛法

  

  摘自《入佛之门》 洪启嵩 著

  

  人人皆做现世的菩萨

  

  在思索整个生命的时候,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的因缘,而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这世界的发展。首先不妨从自己观察起。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呢?就好象我们晚上进到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盏灯,每个电灯泡都是平等的,但是当我们站在某个位置,就会先看到某个离自己最近的电灯泡,我们会觉得这个电灯泡最圆、最亮、最清楚。

  

  同样的,我们面对千千万万个因缘,但是每个人都会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人、事、物来触发;这就是佛经上所讲的「缘起」。本来,我们的存在是有条件性的,但是我们会跟自己亲近的生命体在一起,于是慢慢地发展出一种系链式的生活。而跟我们最亲近、在一起的族群生命体就是人类。从过去有人类开始,到现在、未来,这是时间的轴,而我们生活的空间称为人间。

  

  在这人间里,有人类也有其他的物类,而以人类为中心。如此再扩展出去,一层一层运作,其间每个生命体都是平等的,每个人、每个生命体互为主体,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在万有的平等中,缘起的现象还是纤毫分明,一点也不混杂。在此,笔者提出「人间」与「法界」的观念。人类追求幸福的生活,必定牵涉到我们本身主观的人与我们生活的外在空间之关系。而今,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已产生了绝大的危机,这个危机看似属于物质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外在物质的问题,都是由心的问题所引起的。

  

  从许多年前的「多氯联苯事件」、「馊水油事件」,到现在的「黑心食品」、「黑心电器」,都是从心灵污染到环境污染的最明显例子。就拿「黑心食品」为例,这种东西,做的人自己都不敢吃,为什么做给别人吃?是不是人心变坏了?是人类的贪、瞋、痴;是人类的心灵出了问题,被外在生活所惑、所控制,把思想、心灵给污染了,而做出生产「黑心食品」的决定。

  

  现在我们周遭的环境有很多的污染问题,空气、水资源,到处有污染的现象,大部份是来自工厂大量排除的毒气。工厂为什么不加以处理而任意排除毒气?那是因为厂方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成本计算,只是去盗取社会资源,之后,再把这种社会成本丢还给社会,最后,害他的后世子子孙孙受到痛苦。

  

  再看看整个世界的问题,我们仰望的天空,臭氧层已被穿透了,大地产生了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气温、气候都起了变化。或许有人会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臭氧层的问题跟我们无关,但是想想看,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可能都要戴着墨镜、光着头……。原本我们人类的寿命若有八十岁(甚至有人活到一百岁),届时可能都要缩短了。此时,大家是否发现一个事实:我们的生活竟跟大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生命体有这么大的关联!但是,我们人类——以人为中心的贪婪现象,却对我们的这位母亲——地球,造成最大的伤害!

  

  地球要形成这样的生活空间,要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才累积而成,而我们人类却在这两百年之间,轻易地破坏它。试想,这就好象在两百年之间,就把几十亿年累积的家产轻易地花光,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我、人和大自然界,人和人、人和宇宙的关系呢?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纳入人类未来的生活美梦,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把这个「地球太空船」——目前我们所知唯一能居住、生存的地方变得更美好!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世纪,有更大的机会向下沉沦,也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升华。我们要使人类产生更强的世代,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强的心灵,来抗抵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并用以回馈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有恻隐之心,用更大的智慧来抉择,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把悲悯心含纳进未来的梦,这样人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如此,我们才不再只是地球上的一个消耗者,而是地球上的一个给予者!

  

  任何生活形式,一定要透过精神生活层次,如果只是很单纯的、很粗糙的生存层次,或感官生活层次,这种人就不会去爱他们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去爱其他的生命。因此,必须把生活范畴提升到精神层次,而所谓的「精神生活」,必须透过衣、食、住、行、育、乐……等各种方式来表现,并非光靠想象来生活。所以,外在的生活与内在的心灵两者是交织不可分的,互为创造、互为弥补。让我们的精神来导引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创造精神!

  

  在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让生活与心灵两者交互影响,交互创造,来做为一个生命更圆满的导引,也希望透过这层更圆满的导引,使人间的每一个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圆满,使智慧与悲悯心得到圆满。让每一个人都像光明一样互相照耀,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就像《易经》所讲的「群龙无首大吉」。每个人需要旁人帮助的时候,每个人都相互帮助,每个人都做个现世的菩萨!

  

  如何度化家人

  对佛法产生信仰,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抉择,也是安心的保障;从信佛而学佛,更是生命中最有智慧的抉择。

  所有的宇宙万相,都是由缘起条件构筑而成;「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在人世间我们有家庭的因缘汇集,使我们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福报。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从家庭生活当中感受到了障碍。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愿力,来使家庭中的缺陷逐渐消除,光明幸福渐次增长。

  

  从个人的学佛,逐渐地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向佛,将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组合成学佛的小团体,使自己的家成为佛化家庭,是一个很自然的历程;像《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他就建立了完整的佛化家庭,可以说是我们的典范。他不只使家庭和乐,自己常为大众说法,连他的子女都能说法无碍,他的儿子善思童子被保姆抱着的时候,还能与佛陀及佛陀的诸大弟子问答佛法的妙义。

  

  我们在度化家人为佛法同修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宜用渐进、和缓的方式,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佛法产生喜悦,千万不要用强制的方法,为佛法制造一个恶缘;导引家人学佛的一切枢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佛法是殊胜圆满的,当我们学佛之后,如果整个人变得比以前更优秀,在心境方面常保喜乐,对父母更孝顺、对妻子更温柔、对子女更慈爱、对兄弟姊妹更友爱、亲友更和乐,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你的感染,而想探索你到底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如果再加上事业成功,智慧明晰,具有更广大的慈悲心,自然而然的会创造更多的佛子。

  

  当我们将家人导引成佛教徒之后,可以逐渐地将家中的每一份子组成学佛的小团体。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如果家庭幸福美满,将会帮助我们的一生,使我们更充满了修行成就的希望。全家人有了共同的生活、信仰与修行的话题,自然能使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乐、事业、学业以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以佛法来思惟运作,使我们的生活符合了八正道──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命职业、正确的精进、正确的忆念、正确的禅定。那么佛化家庭自然就形成了。

  

  佛化家庭是可以再发展的,我们可以基于佛法的正信,来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逐渐地学大乘菩萨的伟大悲心,从而修学菩萨的大愿、大行。这时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再纳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一切的菩萨行。

  

  此时,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家庭中的本尊典范,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慈弥勒菩萨、大力大势至菩萨等诸佛菩萨中的一尊或数尊,做为自己家庭的学习典范,那将会使修行的道路更加光明。

  

  从佛化家庭,我们逐渐的升华,最后将成为像维摩诘菩萨一般的「菩萨世家」。家中的每一个成员,生生世世,都互为眷属,相互导引,成就了不坏的金刚法缘,共同步向成佛的生涯。「菩萨世家」是佛化家庭所期望发展的目标,依着菩萨的大愿,结合菩萨行人,将是推动人间净土的最佳组合。

  

  佛法对婚姻的观点

  佛法对婚姻的观点如何呢?佛法是从因缘中来观察的。

  

  现今社会中,一夫一妻是一种很正常的婚姻方式,若从历史观点来看,可以发现亘古以来,婚姻的型态一直在转变,在母系社会时期,可能是一妻多夫,而在近二、三百年前,却是盛行一夫多妻。

  

  在人类学会了互相尊重以后,形成了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由此可见,婚姻制度的演变,常随着时空因缘而有变化。这让我们想到佛经所说的:「有缘则合,无缘则离。」夫妻关系的产生,是一种因缘的组合,而且是所有因缘当中最深、最久的一种组合。

  

  一般人对这一点有所了知之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感觉,一种是:婚姻是那么的脆弱,因为对未来不敢保证,因此对婚姻充满了恐惧,另一种感觉则截然不同:因为婚姻是无常的,我们不敢说未来一定能怎么样,所以更要随时努力,保有现有的一切。这种感觉,不论对婚姻生活的保持或修行,都会有很大的助力。在一个婚姻关系产生之时,我们必须把握每一个当下,努力维系彼此的关系,这样我们的未来,就可以在一连串的无常,一连串不断的创造,和一连串不断地向上而增长,如此,修行和婚姻便可以真正结合在一起。

  

  同样一种现象,透过不同的人来看它,可以像前面所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或者说透过不同的导演,它可以产生不同的戏码。

  

  有人说:「不要问宇宙是什么,而问:我们要什么样的宇宙。」或许我们可以把它改成:「不要问婚姻是什么,而问:我们要什么样的婚姻。」

  

  在佛经中,我们可以发…

《生活中的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