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法▪P2

  ..续本文上一页现;佛陀提供弟子们很多有关婚姻方面的解释和帮助,但是在佛教界,尤其是现在中国的佛教界,几乎每个人都避谈这个问题,当然有谈「佛化家庭」的书和文章,但能掌握佛法核心精神,并契合现代人需要的,这方面的文献却很少。笔者找了很久,只找到一篇能作为参考──《如何保持婚后之爱》,陈健民老居士着。这样对婚姻避而不谈,是会让人对佛法感到恐惧的,因为这样一来,佛法好象变成不是一般人所能亲近的了。这也不是佛陀的态度。

  

  佛陀的态度是很开明的。在原始佛教里,出家或在家,是一种生活型式的抉择,不论选择了在家或出家的生活型式,大家都是教团的一份子。选择「出家」的人,可能认为这样自己比较能专心修行,对众生有更大的帮助;选择「在家」的人,他是社会的生产份子,也同时可以修行,只是他可能有其他因缘条件。换言之,不论选择了出家或在家,都同样可以修行。

  

  其实,佛陀对「僧」的解释,是相当广义的,指的是一种「教团」,这教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出家众他们称为「比丘僧」,在家众他们称为「菩萨僧」(也可含出家、在家二众)。我们在佛教上常看到如下的句子:「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众」便是「僧」,便是一个团体的意思,并非单指出家人。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到一个问题,好象在家众不好修行,甚至,有时似乎感到:在家修行好象是一种罪恶。这里面显然是出了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即是婚姻。因此我们必须把盖住婚姻的这层纱揭掉。尤其是选择了在家修行这条路的人,更必须面对婚姻与修行的问题,深刻去探讨它,因为它牵涉到我们生命实质的成长,也牵涉到我们成佛的问题。

  

  曾有一对夫妻,学佛之后,有一天很苦恼地问我说:「我们家才二十多坪,很难再多隔出一间房来,怎么办?」他们认为至少要隔床而居,才能修行,否则有罪恶感。这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可是这种想法却十分普遍。

  其实,佛陀从没说过男女或夫妻的亲密行为是错误的,他只是告诉我们:「选择出家或在家,只是你透过对自己的省察与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形式而已。」因此,不管选了在家或出家,都是对的。

  

  在原始佛教的观念中,出家和在家是平等的,只是生活型态不同。而在现在,我们经常把出家人的生活规律,反射到家人身上。这种作法实在有待省察。其实,佛陀并没要求我们这样做,当弟子向佛陀请教,佛陀也是很真诚的教导他们,怎样来过一种正常的婚姻生活,如何透过互相的协助来发展生命,携手走向圆满成佛的道路。

  

  佛法对爱欲的观察

  在《圆觉经》中有「淫欲为生死之根本」。这句话简单地说,是指人因为有性欲才产生生死轮回。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爱」为生死之根本,此处所指的「爱」,是说人对生命不可知的一种自我保护力量,就好象一个人快要淹死了,他一定是看到什么,就紧抓住什么,也许这样可能害死他。这种求生意志的莽撞,佛家称为「无明」。

  

  无明造成意志力量不断延续,造成我们整个生命记忆的不断轮转,结果在投胎的时候,精神和物质结合在一起,发展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藉由这六种感官接受外界的讯息,继而产生判断,而判断本身,就是生死根本。

  

  这个判断包括了: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由「喜欢」进一步发展到「要拥有」,得不到便生气,便变成被这个东西所制约,这个制约现象,我们称为「生死根本」。而「淫欲」是「爱」这个心念所翻转下来的,所以它只是爱念所表现的一种形式,不能就此下结论说,淫欲便是一切生死之根本。

  

  出家人是禁淫欲的,但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当年,佛陀率领僧众修行时,并没戒淫这一条戒律,而是有一天有一个弟子出家之后,回到俗家托钵,在母亲游说下,和妻子同宿,很快的他的太太就有了身孕。

  

  这件事传开了,许多人都讥讽地说,其他宗教的修行者都持守梵行,怎么佛陀的弟子却有这种不净的行为呢?其他佛弟子就向佛陀报告此事,并说这样的行为会妨害出家人修道,惹人讥嫌。佛陀听了觉得有道理,因此为出家僧团制定了不淫的戒律,不同于在家居士的「不邪淫戒」,即允许和妻子间的性行为,但不应和此以外的对象行淫。

  

  很多戒律都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基本上,在佛陀那个时代,面对淫欲的态度都是很健康、开明的,而婚姻中主要的主体是性生活,也就是为了延续种族而产生婚姻嫁娶的制度。在古老的宗教里,性是神圣的,因为他们怕种族被消灭,因此必须藉由性来延续种族,此时,性的存在不是为了性。而人类后来把「性」从延续种族中抽离出来,在万物中,能够享受性的,大概只有人类。

  

  婚姻一直在进化当中,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只是人类生命关系发展史的一环。到人类精神文明更发达的时候,人类发现不同生命个体相处之间,并不只是为了性,也不只是为了延续生命而已,这时人类开始有内在精神的需求,婚姻才涵盖到精神这个层面,有些人没有办法了知这一精神层面,但是他接受到一些讯息,就把它变成一种外在的道德行为。

  

  由于人类在婚姻上已经发展到精神及道德层面,所以婚姻不必然为了性而存在,它可能是为了情,为了爱而存在。这种爱,一开始可能是一种占有,若再往上一层,能破除我执,便可能发觉:爱本身不一定是要拥有的,也不一定要完美的,在当下的爱里面就已经完美了。在这里,我们把「想拥有而不可得」的这种后续干扰切除了,这时,爱便升华为慈悲。

  

  人类的婚姻进展到涵盖了精神层面时,对于部份没办法了知这一层面的人而言,他会把它形式化,这种形式化对婚姻本身是最大的伤害。譬如,有些人一学佛,马上和配偶分居,这是荒谬的。一男一女睡在一起时,可能什么事也不会发生,若是可能发生什么事,隔得再远也会发生,这里面并没什么保证的。性生活在现阶段仍旧是人类婚姻的基础,但是这中间,性的比重已逐渐在减低。

  

  我们在佛经中看生命界的整个结构,可以知道,在到达欲界天时,虽然还有男女之间的欲望,但其性行为已不像人间那么粗糙,有的只需互相拥抱,双方就满足了,就已经是性生活了,更上层的天界则是握手,甚至两人相互注视,他们就满足,形成性行为,意念相对而交便成孕了。

  

  如果到达欲界天之上的色界天,就更妙了,他们不须穿衣服,因为他们都是同性,都是单性,衣服变得没什么必要了。那么他们是怎样生育呢?他们是由意念而繁衍后代,一个意念便可以产生化身。

  

  到无色界时,根本没有生命的问题,因为无色界的生命只是一种波动的存在,根本没有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人类的婚姻在现阶段可能把性看得很重要,但是当我们经过修行,身心不断升华时,性就不见得那么重要了。在人类未来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精神文明有更大的发展的话,性生活在人类婚姻关系中会变得不是那么重要。

  

  了解了性与婚姻在人类生命中发展的轨迹,才能揭去这层隐晦的面纱,用健康明朗的态度,真实面对生命自身,找到升华的契机。

  

  亲子关系

  我们对子女,天生就有着深刻的爱,这种深刻的爱内化到我们的生命深层,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对子女的爱,仅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本能;是由我执而深爱自己,并投射而爱护延续自己生命的化身—子女时,这种爱的本身,还是有无明的染习;不管有多伟大,依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此外,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就视婚姻、子女为业障,不了解因缘甚深的道理,结果把家庭弄成战场,夫妻子女成了冤家,其实这也是另一种造恶业的方法。

  

  有人说子女是来报恩的,也有人说是来讨债的。有的子女乖巧可爱、孝顺依从,让父母极为欢喜;有些则百般忤逆、败家散财,这些都是过去的因缘果报。但是千万不要只从表象来判断,换一个观点想,因为如果子女孝顺,让你依依难舍,无法修行,这样到底是恩还是业?如果子女忤逆,让你彻悟无常,修行解脱,或许正是你的善知识呢!所以,子女是恩是业,除了过去的因缘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与处理亲子关系。

  

  我们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呢?

  一、我们要了解,能为父母、子女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甚深因缘。子女虽然是我们生下来的,但千万不要将他们视为所有物,要平等尊重他选择我们为父母的缘起,希望这个缘起能成为良善的因缘,使彼此皆能在成佛的路上相互扶持。

  

  二、自己的子女都是未来佛,我们爱他、重他、敬他,更要好好教育他。千万不要强制胁迫他学佛,以免揠苗助长,伤害他本然的佛性。应当谆谆导引,使他走向修行的道路。

  

  三、人身难得、因缘殊胜,我们能与子女以人身相遇,都是累劫以来大善福德的果报。因此,应当珍惜相处的每一剎那,依着缘起的殊胜法则,父慈子孝,相互依止,内则齐家和乐,外则共创人间净土,共同圆满成佛。

  古代,有些禅宗行者,年纪大即将往生时,往往指着同修中年轻有家室者,告诉他将投胎做为他的子女,希望他能好好照顾,使他的修行法缘不致中断。虽然,我们或许尚未具备这种自在投胎的能力;但是我们如能将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视为金刚法缘,则不只一切往昔的恶业能够消除,未来或许能互为父母子女,相互照顾对方的生身、慧命,早日成道呢!

  

  在《长阿含经》中曾谈到父子之道。经中说,为人子的人应当以五事来孝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乞。二者、凡有所为,先自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而为人父母的,也应当用五事来敬亲其子,这五事是:「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我们从佛陀所谈的父子之道中发觉,佛陀要求父母子女都要依止于正道,相互珍惜这个甚深的因缘,共创未来的光明。

  

  我们将子女视为业障来讨债或是来报恩的看法,都是还未能正确的了解佛法的观念,都还陷于过去心当中,轮回不能脱离。不管过去如何,我们应该以当下的心来结下金刚法缘,与孩子们成为菩萨眷属,共同走向成佛的道路,才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慎终追远

  清明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在清明节当天,大家拈香祭祖,清扫墓地,故清明亦俗称「扫墓节」。清明节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追念。做一个有根的人,便不会随波逐流,其对自我的要求,也将促使社会风气归于清纯。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正是此等写照。中华民族能源远流长,五千年不绝,凭借的也是这一份对根源的重视,不忘本来的精神。

  

  中国人对孝有极深入的看法,并将之实践于生活之上。曾子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身源于父母,而力保其全,依此心意,必然也对生活中的一切戒慎恐惧,善意保全。这样的性格,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延续与发展,使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劫难,但根苗不失。每一个家庭都可形成存活的主体,历劫再生。

  

  中国祭祖起源甚早,自汉以后,墓祭与庙祭并重。而佛教传来亦为东汉时期,思量起这段长远的历史,作为一个佛子,我们也不禁追怀历代的高僧大德。血有血源,法有法脉,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历经二千五百年,佛法传灯不绝,历代高僧大德实有深厚的功德。尤其佛教初传,西天东土,海天相隔,多少高僧大德为求真法,千辛万苦,甚至命如悬丝丧身异域,实在令人感佩。我们今日,能够听闻深妙法音,不得不赞叹、顶礼这群伟大的菩萨。

  

  人生无常,但是佛法的传承,却需要相续不断。在清明节的今日,回忆起历代的高僧大德,我们应当思索,是否将佛法完整的相承与弘扬。几年来,许多高僧大德相继的走了—广钦老和尚、道源老和尚、灵源老和尚、李炳南老居士、陈健民老居士,都走了,现在连白圣长老、印顺导师也走了。我们在悲恸之余,应当努力再执起法幢,承继他们的遗志。

  

  对血源的追寻,可以使生命得到安定,得到发展;对法脉的忆念,可以得到智慧,得到悲心。我们重视清明的慎终追远,更要重视心灵的智慧悲心,这两者都能够济助当前世界的肤浅、浮夸、不定与迷惘。

  

  

《生活中的佛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