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诸佛的母亲

  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

      大家都说「成佛」很难,这要看我们从那个角度来看。如果从「成佛那一剎」来讲,成佛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能下决定」;这个「境界」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自心的纠缠」,令智慧无法现前。一旦想清楚了,事情就没那么困难;如果纠缠在一起,我们永远有困难存在。

  

  佛法中真正的「般若」是什么?我们且把般若与「空」放在一起看:

  般若─就是我们的「心」

  空─就是「一切的存有」

  一个人有没有「般若」,就要把上述这一对放在一起看。

  若对「一切的存有」有执着,这样就没有「般若」;如果对「一切的存有」没有执着、无住、无执,这就有「般若」了。

  从「心」看,如果我们看待万物万象是「空的」、是「无常的」,看待我们自身存有是「无我的」,既然是「空、无常、无我」,我们心中就不会有执着。

  从外境看,既然无常、无我、空,那就是一切不可得;既然外境万物都是不可得,我们的心当然没有执着,这样我们的心就有智慧了。

  

  佛法修行由此进入两大系统,一是「由境趋入」、去了悟「一切不可得」;另一是「由心趋入」、令其「完全无住、无执」,修练自心令其没有执着,这样面对万物万境时,就不会去「执取」;体悟到「万境万物都是空、不可得的,根本无法去得」,我们的心自然远离烦恼。所以心、境乃是一对。

  

  「有执着」就会产生烦恼;「没执着」就没烦恼。「有智慧」就「没烦恼」,因为烦恼是「执着的产物」,所以没烦恼就是解脱!

  

  「解脱」就是自在、自由、自主。而自在、自由、自主是什么?──解脱是从我、法得以解脱,能够自在、自由、自主。这个「自在、自由、自主」就是所谓的「涅槃」。

  

  「涅槃」是完全寂灭、寂静,所有的境界都是「寂灭」的。寂灭就是所有的生灭都已经不可得了。

  「寂静」者,一切不可得,心没有执着、无住,自然没有烦恼。

  所以「涅槃」是从「我、法」都得到解脱,涅槃能够自在、自由、自主,其中从未说到「一切都死了、都停滞、都消灭了」,只谈到烦恼消失、执着消失了,只是让我们解脱。

  「解脱」并不是「死亡」!解脱跟「死亡、停滞、一切都没有了」完全无关;「解脱」只是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

  

  这样的理解佛法,才是正见的佛法;这个佛法才是「活的佛法」;才是「有用的佛法」。就算我们在地狱中,也用得上这样的佛法──譬如地狱之火烧得很痛、很苦、很难过,但是我们心不会被痛苦所转,若我们有清明之念,我们就能离苦得乐;如果作不到,没有这清明之念,我们就会轮转下去,所以事情很清楚、很单纯,正见的佛法就在这里;这个就是智慧或般若。

  

  如果强烈强调「自我的解脱」,那是小乘法;如果「自我与诸法都圆满解脱」,就是「大乘法」,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清楚地显示了「要从诸法得到解脱,就要度众生」。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就是我们世俗的眼睛,虽然可以看东西,但是有其限制,譬如极远、极微的东西就看不到。

  「天眼」可以看到极远、极微、极广大等世俗之眼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是「眼见」的另一种境界,或是 「能追寻最广大、最远、最透彻的极致」、也就是眼睛功能的开发。

  「肉眼、天眼」所提供的都是资讯范围,眼睛的功能不属于智慧。

  「慧眼」不只是一种功能,还是智慧,故以「慧」谈眼。我们看到东西而不执着、从不执着中解脱,这叫「慧眼」。阿罗汉有慧眼,因为他自我解脱了,他可以看到法的「总相」,但是他还看不到「别相」。

  「法眼」除了能看到「诸法的总相是空、无常」之外,还能看到诸法的一一因缘众相(别相),这叫「法眼」是菩萨之眼。

  「佛眼」菩萨之眼,总成慧眼与法眼的完全圆满,就是佛眼。

  

  佛不是画在图像上的,图像之所以供在佛堂是要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趋入、体会的。所谓的「慧眼」可不是说「你有一个慧眼」;「慧眼」是活的、是有功能的,不是一个东西而已,慧眼是「能用的」,不能用的就不叫慧眼了。慧眼是「一个活生生的解脱者看到一切东西都不执着」。「没有执着」就是「总相」的智慧,对一切总相没有一丝一毫的执着,这样就从诸法中得到解脱、从诸相中解脱了。这时,「我」就不起执着,无论对任何东西都不会执着,纵然知道它的因缘、也不会去执着,这样就远离了烦恼、从总相的一一诸法中解脱,这叫「慧眼」,具有这样「开悟之眼」,我们至少是初果圣者,乃至二果、三果、阿罗汉(依不同的定义而别),或大乘的初地菩萨以上圣者。

  

  所以慧眼是活的、是能用的;不是说「我有一个慧眼」,而是「看到东西、心不执着」叫「慧眼」,它是有用的;绝不是装一个慧眼在那里看待万境万物都「没有」了。如果万境万物都没有了,却「还有一个慧眼在」,那就有问题了,因为那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不是涅槃。很多新时代的书籍告诉我们什么是解脱、涅槃,然而他们所说的,其实只是定眼、禅定之眼,这点务必用「慧眼」去观察。因为他们对境界有「最微细的执着」,只因看起来没有执着,所以大家看不出来;譬如有人禅坐后声称,禅坐中「感觉什么都没有」,我就会问他「怎么知道的」?他一定有一个「感觉」、让他「感觉到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寂灭之眼」、不是真正的「超越生灭之眼」。

  

  所以「境寂、心也寂,入于寂灭」,东壁打倒西壁,境与心都寂灭,这时不会「有一个孤单的慧眼」、不会「有一个境界在」;所以「慧眼」就是活生生的活在我们「面对外境」。「生死已灭、入于寂灭」这另外一个「非生非灭、不生不灭」的状况,那时他也不必用「顶上一只眼」去看万境皆空、皆无,要知道「这个心就是无明心的起始」,他必然会再轮回,「无明」由此分别,因为他有一个与外界分别的「真妄之对」。

  

  「法眼」是活生生的活在我们身上的眼,也是万事万物现现实实的、存在因缘中的变化,因为这个世界是再真实不过了。或许有人会说,我这句话与佛法相违,因为佛法说一切都是「幻化的」。然而我要告诉大家,就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每一个当下都是那么真实;否则如果一切都非幻化、而是「实有的」,则「现在的真实」与「过去的真实」乃至「未来的真实」有何差别?我们为什么还要说「真实」?如果永远是不变的,真实与不真实,不是一样吗?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就成了「完全停滞不能动」的人了。

  

  所以对我们来讲,每一朵花都是这么鲜艳或枯萎,这不是最真实的吗?夜来香是那么的香,为什么?真正能闻到夜来香的是谁?或有人说「我闻到了」,但是我要说「这是你用过去心识,转动了现在的影像而做的事情」,真正闻到夜来香乃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人」,所以这要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闻闻花香」!但是真正三心不可得的人,是不会去「偷法界的香来闻的」,因为那犯了窃盗罪!或许有人问:「有那么严重吗」?要知道禅戒说「在生灭不可得的法界当中,起一念生灭之见,叫做杀生;起一可得之念,叫做偷盗」,这乃是佛戒。

  

  「真实」与「虚妄」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呢?

  当年周金刚挑着《青龙书钞》出四川要去挑战禅宗学人,路上向卖饼老婆婆化缘点心,老婆婆问周金刚:「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要点那一个心」?周金刚既然有过去心,又有现在心、未来心,结果就吃不到老婆婆的点心。所以这是再现实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就能吃到点心,而且吃得很香甜,吃完之后还可以再吃,下一顿吃的时候还是非常好吃。所以我说「这个幻化、如幻的世界,不是再真实不过了吗?」──就是你可以吃点心。所以如果「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我们就可以得到「花的心」、闻闻花香。

  

  生命是真真实实的,现在大家知道怎么去极乐世界了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样怎么念佛?当然是清净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当然是去极乐世界,否则去哪里?大家会三心不可得地念佛、持咒了吧。既然诸法不可得,当然就有花香、就能看到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远山含笑。

  所以「法眼」就是看到这一切诸法、了解一切缘起、一切众相的因缘,而没有执着;了解一切皆空、了解一切细微的缘起,此即《金刚经》中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了解一切诸法差别、一切因缘总相而得「道种智」。

  

  慧眼与法眼全部圆融、具足,最后总汇成一切智智,就是「佛眼」。

  

  所以「慧眼、法眼、佛眼」代表「智慧」,从这里面能出生诸佛。但是为什么有些只能成就阿罗汉呢?这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的差别所致。

  

  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智智

  「一切智」─阿罗汉的智慧叫一切智、总相智慧,就是体悟一切都是空、无常、无我。

  「道种智」─一切智体悟一切皆空、就没有烦恼(包括没有不懂的烦恼,不懂就不懂,不会因为不懂某件事物而烦恼)。「道种智」是除了一切智、没有烦恼之外,还能通达一切诸法,没有因缘的烦恼(就是一一因缘、一一缘起、如何形成一切诸法都能通达),所以不但知道一切皆空,也知道一切诸法、一切因缘,这是「道种智」。而「一切智」不懂就不懂,不必通达一切因缘诸法,只要「总相皆空」就可以了,不必为了不懂如何使用信用卡而烦恼,因为这些事物跟他无关,懂也罢、不懂…

《智慧──诸佛的母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参禅心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