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法門(林武瑞)▪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曉得。我們凡夫比較粗糙,可能要展現到某種程度,自己才知道。所以修四念處,就是從我們自己的身心下手,先知道最粗糙的現象。

  

    至于何因何緣起瞋,何因何緣起貪,剛開始我們並不清楚,可是卻在身心上展現。比如小偷到百貨公司去順手牽羊,他一定要透過肢體,眼睛觀察四周,有沒有人在注意他的動作。這些動作就是他的果,他的因是什東西?貪嘛!對不對?佛陀知道我們衆生的煩惱現象,一下子要斷除很難,所以教我們修四念處從最粗淺的地方下手。

  

    凡夫煩惱身,在身口意方面就是貪、瞋、癡的展現。因爲貪、瞋、癡是比較根源性的問題,剛開始,它躲在哪裏,你都不清楚,所以叫我們修四念處,就是從最基本的來看。可能有人會覺得莫名其妙,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手舉在哪裏,肢體在做哪些動作,觀察那些做什麼呢?有的人覺得奇怪,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身體怎麼樣,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首先這是爲了培養覺醒的能力,對某些東西能感覺出來。

  

    觀察身、受、心,最主要的是培養覺的能力。就好像磨刀一樣,把這個能力越磨越利。所以要你一直觀。而觀只是一個練習的目標而已,觀我們身、受、心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一個方法而已。

  

    我們知道精神是依靠物質展現出來的,離開物質沒有精神現象,對不對?你自己有沒有專注,有沒有正念,旁人看不出來,可是你很清楚,我現在講話,如果你有正念的話,所講的話你是聽得很清楚。如果中間有失念的話,會聽不清楚,對不對?若是你從頭到尾很清楚,表示正念很強,正念強就是覺醒能力強 ,我們藉由覺醒能力,能把現象觀察清楚,才知道什麼叫業力。

  

    業力的東西去不掉,我們剛剛在講惑業苦、惑業苦,你就沒辦法斷,那還是一樣輪回。所以談到消除業力,比較艱難一點,但這也是我們最後努力的目標,因爲它是不自覺的東西。我們會輪回就是這種東西,一直在推動我們。這種東西,你要看得出來,若看不出來,你怎樣消業呢?所以我說修四念處法門,對于業力有消除的作用。

  

    (4)五蘊離系──佛陀講凡夫是五蘊和合的,所謂五蘊和合的有情衆生。可是我們都習慣那五蘊的變化,色、受、想、行、識的運作很快。好像我們拿一根火把,在空中一直劃圓圈,跟你所看到的圓圈一樣。沒有錯,那五蘊運作之快,給我們一個錯覺,認爲這個就是「我」。好像火把所劃的圓圈一樣,事實上它是五種東西一直在變化而已。

  

    我們透過很強烈的觀察,觀察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受,發現身體熱的時候,沒有經過我們同意。感冒的時候,沒有經過我們同意。生病的時候,也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我們對它如實觀、如實受。

  

    受的感覺也是一樣,反正打下去就會感覺痛,那是它自己在痛。平常沒有經過修行的時候,對五蘊的現象很會黏著,黏著得死死的,分不開來。不是黏著在色蘊,就是黏著在受蘊。若黏著在色蘊的話,就是當我們生病的時候,身體在失調的狀況之下,本來只是身體的痛苦而已,可是因爲對身體有黏著性,大部份人生病的時候,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是消極、厭世的。有的人久病就想自殺,沒有辦法忍受,爲什麼沒有辦法忍受?他跟生理的現象認同了。

  

    受蘊也是一樣,所以說我們對那種很好的感受,一直去貪著它,便分不開。比如凡夫的淫欲性很強,貪著那種感受,就黏在那上面。那種很苦的東西也是一樣,我們沒有辦法出離,就黏在這邊。想蘊也是,什麼人對我們不好,就一直記在心裏,甚至想得睡不著覺,那就是想蘊突出,你的煩惱就黏在想蘊上,便分不開了。

  

    我們再來觀察行蘊,例如某人對我不好,我已忍無可忍,今天非殺他不可。所以當一個人要殺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他的行蘊已經很突出了。行蘊很強的時候,他理智性比較弱了,甚至沒有,所以他就跟行蘊認同,而被綁在這兒。

  

    講到識蘊就比較難一點,識蘊我們最原始、最根本對身心的執著性。假若我們真的可以觀察到這邊的話,才有可能出離。因爲通常我們都綁在五蘊裏面,在五蘊自動變化的過程中束縛住了。

  

   (5)見法悟道──在修持的過程中,我們對于煩惱産生的原因是經過層層的剖析,而「見法」即是「見緣起」,亦即貫通事情的因果法則。比如說對于何因何緣煩惱生起很清楚,才有辦法去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走向修行的道路。

  

   當我們對于身、受、心、法很清楚,然後透過觀察,就開始能了解四念處跟四聖谛的配合之處,就是說四聖谛苦、集、滅、道是我們身心上展現。所以我們清楚這個的話,就是「見法」。佛法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談到無常,我們怎樣去體會無常?從自己身心現象去體會。因爲透過觀照,知道身體的變化隨時在改變,一下子這邊癢,一下子那邊痛。它生起、持續,又消失了。

  

    真正了解無常,體驗身心的無常、無我,曾發現那種不能主宰的必然性。身心的現象,它要起來,就是起來,根本沒有辦法去控製。當你了解到因緣性的無我,就能體會到我們人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因緣的,可是偏偏我們卻經常想要去掌控、去扭轉許多因緣,而當主宰不得的時候,我們就生瞋。所以見法悟道之後,便可了解這些。

  

     (6)自覺覺他——我們人類的身心現象,具備普遍性跟共通性,其煩惱産生過程的本質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真正在下功夫,很清楚這裏過程,對于別人的煩惱才具備解決的能力,所以修持到後來應該具備自覺覺他的能力。換言之,一個人的四念處修得很好的話,他才具備幫別人解決煩惱的能力,至少他本身的煩惱也會比較薄弱一點,這就是自覺覺他。(1992.4.24.講于臺南新雨道場)

  

  

《四念處法門(林武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