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上信學(楊郁文)

  增上信學(上)

  楊郁文教授講

  陳正芬 白芳英 筆記

  叁種善根的建立

  以前有兩次在此與各位研究原始佛教的問題,提過「增上善學」就是善根的建立,善根的建立對一個人來說,是作一個好人的基礎,不管是哪一種宗教,只要是人都該具備善根,而善根是朝著我們人性的基礎來看的,我們要有理智來分別善惡──包括自己或別人行爲上的對錯,分辨好人、壞人。我們要有理智有能力來分辨,這是一種善根。

  可是有善根在情感方面也要具備慚愧心,阿含所說的慚愧,是說我們不該做的事情做了,反省到了就會慚愧,該做的事情沒有做,也會後悔慚愧。所以從情感方面來看,一個人除了能分別善惡之外,還要具備慚愧的心情,有慚愧的心情,才有辦法去惡行善。而真正的去惡行善要靠我們人心方面的意志力,透過意志的推動,把所有壞的事情去除掉,而好的事情要開發出來,要延續下去,要擴大下去。所以一個健康常態的人來說,應該具備叁種根性,也就是充實人性上的知、情、意。身爲佛教徒,只具備善根就能滿足嗎?這個問題就是今天所要談的問題。

  歸依叁寶

  任何宗教都強調要信他們的宗教,對于信的要求不見得是完全一樣。怎樣才是完美的信?或者是釋迦牟尼佛陀所認爲我們應該具備的信?那是今天要談的。身爲佛教徒,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我所說的名副其實就是純粹的佛教徒,歸依叁寶、受戒,那就是佛教徒嗎?那是名義上的,不見得就是實質的,這當中就有好多是名副其實的,甚至有一些人認爲我就是實實在在的佛教徒,不必經過形式上的歸依叁寶或登堂受戒,不過,以現代末法時代來看歸依叁寶的形式,登堂受戒的儀軌的進行,對一個宗教徒人格有很大的幫忙,我們也不容許忽略這些事。

  學術界小部分的學者就有這樣的偏差,認爲我就不必像一般宗教徒歸依叁寶或登堂受戒,可是歸依叁寶的過程或受戒的過程,那是宗教生活的一部份,而是傾向情感、意志方面的培養。所以偏頗的要求,理性的相信佛教,還是有待商榷。臺大方東美老師以他對于哲學、宗教、人心方面的認識或研究來看,那是當代頂尖的高手,可是他晚年還是歸依了叁寶,而是向一位國民小學都未畢業的廣欽和尚歸依,從這裹我們可看出來人格完美的成份,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四預流支

  在修道的過程中來看,是要發現到人心的許多困難,生活上的許多麻煩、人際關系或人與環境問的問題存在,而很難得自由自在,有這樣的憂患意識存在的人,就要想辦法尋求解決之道,也就是要覓道,而真正找到解脫的道路就是見道,見道之前的這段過程,以阿含來看就是一個身份,我們稱呼他爲預流向行者,向著入流者這階段在修行著,那麼,這預流向行者,也不能像老鼠走迷宮一樣亂碰亂撞找一道出路,應當不是這樣,在覓道的過程也有覓道的方法,這方法在阿含裏面就說是四預流文,就是今天所要談的整個架構的核心。

  這四預流文是一步接著一步在進行,這四個成份都圓滿的具備了,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所謂「入流者」就是須陀洹果位的人。所謂「入」是參預(參加到裏邊去)的意思,「流」是聖人的行列或是法流。

  增上信學的含義

  今天是圍繞「增上信學」來談的,針對「增上信學」這四個字來說明一下,所謂「增上」(adhi-)狹義定義是能導向涅槃。「信」從《說文解字》來看,「信」就是誠,又翻到「誠」,《說文解字》又說是信,信就是誠,誠就是信,而圍繞著人與人的話來看,那麼這是我們中國人認識的「信」來說,「人言爲信」,「言之誠實爲信」,但是佛教的信不止是這樣而已,不是在人言而已,信的要求是「淨信」的信,不壞的信,不被左右,不被他人改變信心,而淨跟信的問題,淨是說明我們內心非常的清淨,非常的透明,所以理性的發動能認清人、事、物,有這樣的清淨存在,淨就具有安定的心,對于一個健康的人來說有愉悅的感覺,也就是情感上有非常歡喜的心態存在,或者是身、心輕安的狀態,還有,信你所相信好的東西,你一定要追求到它,就是「信求」,有意志楊郁文教授力要獲得,或者是改過遷善、見賢思齋等心態,這樣來看,阿含所說的「信」,已經包括不離我們的知、情、意,也就是我們人格比我們上述善根的時代,有更提升一層的成就,不只是分別善惡,而也要要求能分別真正能解脫的方法,理智上要發現到這樣的正法,正解脫法或賢聖八支道或苦、集、滅、道或現觀苦集滅道,那麼有幸能接觸到四聖谛法門或者能認識到聖八支道,真正的解脫道,或者是能認識到滅盡一切煩惱、涅槃境界的風光,有這樣經驗的人,內心一定非常高興、歡喜,今生死而無憾,朝聞道夕死可矣,假使孔子也聽到這些一定也很高興。而滅盡煩惱、涅槃城的風光是這樣的好,不是我們要逃避人生的苦惱,要到涅槃去求安而已,也要帶領與我們有緣或無緣的人一同到達貪、瞋、癡完全滅盡的境界,貪、瞋、癡滅盡就是涅槃。貪瞋癡的火他能燃燒我們的心性,所以要熄滅貪瞋癡,熄滅貪瞋癡就是學,用求求不得,用等等不到,不是偶然發生的,是要訓練,學習訓練一再訓練,最後,才有這樣的能力。

  學厭、離欲、滅盡

  阿含所說的「學」,有它的定義,學厭、離欲、滅盡,我們所要學的,假如不向消滅貪瞋癡的方向前進或是到達完全消滅貪瞋癡,你說在學,只是一般學識之學,一般士農工商的學,不是學道的學。學厭、離欲、滅盡,厭不是厭惡一切有情,厭惡我們的敵人、魔鬼,所說的厭、離欲、滅盡是針對貪、瞋、癡而說的,我們的人性,我們的六根對六境,接觸之後會覺得可意、可愛、可念,這樣的接觸,凡夫都會産生貪,而一存貪就有惡性循環或連鎖反應,瞋也一樣,對于違逆的境界,不可意觸,産生瞋恚,對于人事物都有這樣的心態,除了貪跟瞋(可意觸不可意觸的結果),有時候我們六根對六境,心態也不能分別它是貪或瞋,是可意或不可意,這種中性的狀態,對一般人來說,是在糊裏胡塗度過這段時間,我們要時時反省,什麼是最容易接觸到的,什麼是我們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在兩個之中所經曆的事情,可以說是在失念不正知的狀態下渡過,但是我們有貪心和瞋心在左右我們,我們心就不能自在,在無貪無瞋的時候應該自在,可是我們又失掉正念,也不能維持我身口意行爲的正知,又浪費這段時間,以凡夫來說,是在貪瞋癡之中製造無明的惑業,無明的惡業帶來的結果,一生一世在無明的煩惱中渡過,不但不能解脫,而是製造障礙解脫的因緣,現在就談到主題「增上信學」。

  清淨聖慧眼

  我們已經可以清楚,我們要學習的是真正合乎阿含所要求的學,學厭、離欲、滅盡,而學厭、離欲、滅盡這種能力的産生,是透過成定慧,由般若慧才能真正達到。而般若慧是透過意志,鍛煉心意才能開發,那麼就要禅那、瑜伽、叁摩地的修行方法或七覺支,一套非常正軌的方式來進行,那麼能開發般若慧的定,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健康的心態,也就是能維持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的規範下,在我們良心考核之下,可以得到平安的狀態下,才能達到開發般若慧的定。問題來了,怎樣才算是我們要求的道德規範,不管任何民族,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有他們的道德規範,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增加宗教上的規律或禁忌……等,有一些是跟佛教一樣,他們的要求是朝著我們人性的開發,然而有些禁忌或戒律是非道以爲道,不是真正解脫道要求的規範,是無明的、愚癡的在奉行,那麼我們七重果位的人也就是佛教有見道的人,他有叁階段,其中一個就是透過我們今天所談的方法而成就完美信根的人,他自然從此之後不會把不如法的禁戒作爲要件在遵守修行。這需要開法眼,對于法來說即是開法眼,對于人來說,就是清淨聖慧眼,由清淨聖慧眼→淨信叁寶→實踐聖、出世間八正道。

  四不壞淨

  有一種聖人的慧眼,凡人沒有,因凡人不清淨,聖人有,因他們清淨,這種清淨聖慧眼,才會對佛法僧以及聖戒産生四不壞淨,淨信叁寶;法寶中一切教訓是法寶,佛陀一切教誡施設的戒律也是法寶,淨信叁寶和四不壞淨是不可分的。四不壞淨的人一定是淨信叁寶的人,淨信叁寶的人,一定是成就四不壞淨的人。那麼有淨信叁寶也就是見道的人,才是真正踏上解脫道,往解脫道目的地──涅槃城邁進,所以要實踐聖、出世間八正道,一定要開法眼或者是清淨聖慧眼,那麼有沒有辦法?有,有四個階段、要件,或四種成份,《中阿含》153經:「有四種法,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雲何爲四?一、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二、聞善法。叁、善思惟。四、趣向法次法。」同樣內容在《雜阿含》843經:「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一、親近善男子。二、聽正法。叁、內正思惟。四、法次法向。」這四種成份的實踐過程,就是向入流走,四成份的完滿具備,不僅是向入流者,而是已經是入流者,即是須陀洹果位的人。向入流者就是須陀洹向,四雙八輩有須陀洹向、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這四條件即是須陀洹向的人,日日所行;尋求真正解脫道的人,一直在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而付諸實踐──法次法向,那麼須陀洹果位就是走到一階段要考核自己走到哪一個位階,哪一種境界,須陀洹是透過須陀洹向。透過四預流文而成就,而透過四預流支之操作結果,構成四種成份:一、于佛不壞淨。二、于法不壞淨。叁、于僧不壞淨。四、聖戒成就。于佛不壞淨是關于佛陀人格、教誡,在理智上具非凡的認識,感情上,非常愛好、心儀,而意志上見賢思齊──也要成佛成聖。于佛,「于」是處格,是有關于佛陀之意。于法不壞淨,佛陀所說之法也有這樣的不壞淨。于僧,指四衆(sangha),阿含所說是廣義,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夷、優婆塞。于僧不壞淨,那就…

《增上信學(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