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上信學(楊郁文)▪P3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還有《長阿含》上17經所說:「于其中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複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所說的事情有好多,包括教化一切衆生,都在所說之中,而說得到做得到,做不到不是佛陀做不到,而是我們沒按照佛陀所說的法來進行,佛陀說了,我們聽不懂,是我們條件不夠,佛陀是順著條件在做事情的人,不會違背緣起因緣,否則說沒有緣起存在。佛陀說法的要件,第一是事實,第二是有利于你的,第叁是說了你會懂的,你不懂他也不會說。佛陀說了你不懂,因不是針對你說的,是針對別人說的,對所針對的人所說,那個人一定會懂的,且可以接受,喜歡的。第二,「應」(Arahant),應供意爲阿羅漢,這是個動詞arahati的現在分詞,「正值得,正應該」;面對佛陀、阿羅漢,別人是應該對他禮敬、供養、奉事,而他值得別人的禮敬、供養、事奉。必須注意是動詞的現在分詞即現在進行式,當下之意。我們碰到佛陀當下該供養馬上供養,該稱贊馬上稱贊,該服事馬上服事,所以特別用現在分詞,這個值得特別注意,所以對善知識要尊敬、稱贊、供養、奉事,這種過程中可得到很大的利益。第叁,「等正覺」(Sammasambuddha)有覺醒、覺悟,人生如夢,由夢中覺醒過來,唯有般若慧才能開發叁菩提,唯有阿羅漢才能成就叁菩提,須陀洹果位的人雖然還不能具足叁菩提,他能確定頂多七生,頂多七有,就能成就叁菩提,菩提就是覺者所證。

  那麼什麼叫「等正覺」,像佛陀的五官或六根對六境都是正覺,所以等覺說到最寬廣的佛法,那就是六根所對的一切法,佛陀無所不知,所以是等正覺,說到最深的佛法就是法性,剛說的法相,最深奧的法性,就是緣起性,「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佛陀因這樣等覺、正覺,對于法性法相、平等,無漏,沒有缺少。第四,「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na)」;明就是叁明,行就是一切成定慧解脫的過程,如《長阿含》《阿摩晝經》所說,裏面內容豐富。這些都是明行足所行。而佛陀、阿羅漢可以說都是明行足。那麼度化衆生還沒有度滿,可以度化的都已度化,還沒有度化的也給他特別的度化因緣,現在我們有善根,有信根、說不定就是那時留下來的因緣。第五,善士(Sugata):貪瞋癡無余斷知,也就是滅盡貪、瞋、癡、佛陀、阿羅漢皆是如此。第六,世間解(Lokavidu):有器世間、五陰世間、有情世間,現在所說世間應朝五陰世間說的,能掌握五陰世間就能解脫,只要對自己個體完整明白,對一切感受掌握沒有差失,對于善惡概念明明白白,對于一切心性,一切意識明明白白,特別是般若慧能圓滿掌握,佛陀就是這樣的人。第七,「無上士」(Anuttara):「無上」跟「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遍正覺」,「無上」是一個形容詞,「無上」的人可以聯到「無上調禦丈夫」。第八,「調禦丈夫」(purisa-damma-Sarathi),purisa翻譯爲人士比較好,狹義是男人、丈夫之意,該調教的像野馬就是需接受馴服、調禦,未成就阿羅漢的人,都是該被調教的,而佛陀就是來調教這樣的人。第尢「天人師」(Sattha deva-manussanam),天人是天龍八部跟人的衆生,佛陀是他們的老師。第十,佛陀(Buddha)。知見過去、現在、未來世,還有一切行起滅。等正覺故名佛。佛陀爲無上遍正覺者之簡稱,第十一,世尊(Bhagavant)。

  所有世間的幸福他都具備,能給人降福,所以又稱世佑,當然不是財物,應當是法。在《增一阿含》十八卷第6經說,「天及世人民,如來最爲尊。」世界上如來是最尊貴的人。如來有十個名號,任何一個就已經備值尊敬,十個名號都具備了,那就是世尊了。因爲有十個名,所以號爲「世尊」。我們可以了解佛陀就是這樣,我們應該要親近他、供養他、事奉他。(待續)

  增上信學(下)

  /楊郁文講陳正芬白芳英筆錄

  隨念僧伽

  隨念僧伽,把隨念僧伽,略爲念僧,去掉「隨」字,意義不一樣,念就是要有正確的念頭,把它呈現在我們的心前也就是正念,正念有兩種一種是六根對人境時時刻刻的正念;另外一種是憶念,有用的、正確的念頭隨時能提現應用,隨念包括你有貪瞋癡的時候,你心情煩燥的時候,你記得要念佛、念法、念僧,要是發現你現在有貪瞋癡控製不了,靠自己的意志力控製不了,我要借用法力,借用聖衆的力量,佛法僧的力量,憶念把它隨念出來,該要用上的時候不會忘記它,用得上它也是隨念,所以隨念是包括隨時、隨機。隨念僧伽,「僧伽」指廣義的僧

  伽。《雜阿含》550經說「聖弟子,念于僧法世尊的弟子,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有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這就是僧伽的定義,不是定義在你有沒有出家,而是定義在你有沒有成賢成聖。所以這種僧伽是「聖衆」的意思,成爲聖人的一份子,那出家人有許多聖人,在家人也有許多賢人,在《雜阿含》裹面有名有姓的在家阿那含果位都有,像質多羅長者是在家居士,許多出家的長者也向他請教,而我們要注意的這種事情記錄是在出家爲主,給集經典裏面,有一個(質多羅相應),可見如何尊重他。所以說,我們看早期的佛教不會像現在大家這樣的好像不太協調,四衆弟子宜互相尊敬對方,協助對方。這些賢聖具有五分法身,有的完全具足,有的是戒具足然後定具足、慧具足乃至于解脫知見具足,他們是其它人造福的田地,怎麼樣造福?

  供養恭敬,禮拜、贊歎、奉事就是。同樣的在念僧的時候,也會使貪瞋癡的這一種尋伺消失,而有出離染著,不受五欲功德的限製,甚至于最後,也可得正向涅槃。這些方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都一樣的是出離苦處,升于勝處是一乘道,淨化衆生的方法之一,最後可以得如實法,如實法即是涅槃法。

  還有,「善向」就是善行道者(Supatipanna),這些人是真正的、實在的、實際的佛弟子,他們都是善行道者。爲什麼?因爲他們是在聖道上修行的人,所以是善。「直向」是說明質直行者(ujupatipanna),質直uju就是正直的意思,Patipanna是行者。八正道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中正,不由不彎的,「正向」就是相當于相應部經所說的如理行者Maya-patipannapanna,所謂的理那就是涅槃,而惟有八正道才能證涅槃,所以這些僧衆,都是如理行者,還有和敬行者(samici-patipanna)或謂正當的行者,正正當當的佛教徒一定是六和敬的,談到六和敬就不管出家在家的分別,都是佛教徒都是教團的一份子。從這裏我們可以認識到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表現出來的,我們可以認識到他,我們也會尊敬他,有這一番的認識,我們會尊敬他,而這些當然都是善士,我們要親近的。

  佛陀以及阿羅漢等四雙八輩的善士,他們能依身、口、意示現教化他人的能力,即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對著慧根來說的,他往往是靠教誡。還有完全沒法接受教誡,比較差一點的可能要借他心示現,或者神足示現來教化他們。教誡示現是不管誰說的話,這說話是真理、實相是第一義,是有用的我就相信。佛世是以教誡示現爲主,《中阿含》是這麼說的,教誡示現是最上、最勝。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佛陀、僧伽。

  聽聞正法

  接著我們再來談聽聞正法,也就是對于佛法的認識,是透過聽聞正法。我們要對佛法有認識,我們可以透過兩段經文來掌握,《雜阿含》245經說:「(佛法是)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從初轉*輪;中間說法四十五年到涅槃場遺教──一代教法──我們可以說初善、中善或者是最後善。每一次說法,一開始到最後以及過程當中都是善的;所說的都是善法一一遠離、舍斷貪、瞋、癡的方法。

  「善義、善味」在《增支部》第3集63經作「有義、有文」,佛法是有功用的、價值的,實在可行的,所以有義、有文。就像好的菜,也要你能品嘗它的滋味出來吸取到營養,就是善味。佛陀所說的話,是實話,有用的話,你能懂得,所以他的詞彙不會特別用深奧或文藝地來談,都是口白,最簡潔明了的方式,而也配合著當地說話的習慣來說的,所以這是善味是善義。「有文」,文指詞句,佛所說的話寫出來讓人家看得懂,說出來讓人聽得懂,不會故意說出深澀的字眼讓人覺得很深奧、難解。如此說來,禅宗之「無義味語」是否有問題?我不是批評禅宗的不對,禅宗是借著用另一種技巧引導慧根的人;所以有時候要說一些讓他人一下子聽不懂的機鋒轉語,可是這些話對少數的某一些人真的有用。在《阿含經》裏,我們只能說佛陀的性格不會故作人驚人之語,一定用非常直接了當明明白白的話來說法。不過有時候他就有問不說,不說話所謂「無記」。以後我們有機會可談「無記」,現在我們不談。

  我們要了解佛陀的說法,是這麼樣的好,這麼樣的有用,有實在的內容,所以最後能純一滿淨,清淨梵行。使所有聽話的人能把貪瞋癡消除幹淨,而完成梵行,「梵行」我們不要把它當作不邪淫爲梵行而已,那是最基礎的戒清淨而已。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乃至于解脫知見清淨,都是梵行,就是我們的人心,沒有任何的汙染留下來,十分的透徹、幹淨,這即是究竟梵行或清白梵行,純一滿淨。

  我們由《雜阿含》931經了解佛法是怎麼樣呢?世尊的教授教誡是實證的,所以一、現世即能自作證離生死熾燃。二、見道之後修道,修道時步步證實在道迹向前進一步,並不必費時等待長時期才得某些結果。叁…

《增上信學(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