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有四双八辈的,甚至于还不到须陀洹果位,向须陀洹位的人,我们也要对这些人要深刻认识,喜欢帮助他们,甚至与他们一块「同事」来修道。清净圣慧眼的人,在生活方面来说,衣食住行育乐来说要有迥然与以前不同的生活模式。
按照圣戒即圣人释迦牟尼佛所施设的戒。戒,应当不是戒律之戒,表面文字上的意义,戒翻译成尸罗(sila),应是戒行(silana),所谓戒也有特别的定义,好的行为,一而再的训练、练习、锻炼,成为习惯、个性的一部份,甚至成为将来的天性即是佛性。好的行为,善的行为,在阿含中的定义,所谓「善」是指究竟的善,权说的「善」即方便说的善,方便说的善可意、可爱、可念的果。与三恶道比较,人道是可意、可爱、可念,所以人道是善道,有些人与天比是差了,只差在享受方面,其它的还不说,所以有些人想生天,天道也是善道,六欲天甚至三界天,二十八层天仍处于无明状况中过日子,所以非究竟的可意、可爱、可念,究竟的可意、可爱、可念的果,就是善之要求,类似《大学》所说「止于至善」,那就是涅槃,把内心的贪、瞋、痴都去除掉,付之于身口意之行为都是美好良善的行为,不再造恶业,那所得到的结果身心平安的结果即是涅槃所成就的,而这涅槃就是究竟的善。
而圣戒所要求的就是一切行为都是转向涅槃或导至涅槃,向涅槃步步迈进,这才是善;而究竟的善道是到达涅槃境界,而到达涅槃境界,千万不要误会是离开世间出三界才是到达涅槃境界。离开了内心贪、瞋、痴的控制,心性上没有任何的贪、瞋、痴成份在左右我们,而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涅槃就是这样,他并没有马上「入灭」,或怕度生麻烦,马上转到大雪山去逃难。释尊当时苦行太久体力不十分好,经过几个礼拜之调养好之后,就开始寻找可以渡化的人,就是五比丘,开始游行教化一直到临死之前,还是在说法。
四预流支
在《南传相应部》55经提到有四种法要修行,一再修行会导致、导到涅槃,第一要亲近善士(Sapparisasamsevo)。二、听闻正法(Saddhammasavanam)。三、内正思惟(yoniso manasikara)。四、法次法向(dhammanudhama-patipatti)或翻译成法法成就。
再注意到《南传相应部》56、57、58经所说与上一经也是朝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一样,不外乎前列四项,这四预流文不只限于成就须陀洹而已;如爬了一重山又发现更高一重山,但是须先爬过前面四重山才到顶点,如此一而再,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增上信学」,第一步要亲近善士,首先条件要善很具足,有些人从小就有这种倾向称为「生得慧」,这是每个人累生以来朝向善根的俱备而成为天性的一部份,生下来自然而然具有生得慧,具有智慧,我们称为这种人有三善根的人,有良知、良能的人。这样的人能分别善恶人、善恶法,而加以亲近。亲近善士不仅是看得到就好,有机会听别人发问当然很好,最重要是能亲自请益,因为别人的问题,并不见得就是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凡有问题一定要向心目中的善知识请教,此阶段必须「依法不依人」,以听闻正法为首要。善知识的表情,的心情感的流露也是一种讯息,善知识待人接物的行为是种身教,身行也是一种教训,佛陀有三示导,三种方法指示导引学生,一种神足示导,就是用意念使身体作种种变化,还有他心示导,心里有一念,佛陀立即针对其所想的来说,即使有一百人在座,每个人都认为是为自己而说的。再者,教诫示导,真正用嘴巴说话来指导学生,这是最重要的。从《杂阿含经》来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教诫示导,不超过五经是有关他小示导,神足示导记载有一次。听闻正法不仅限于耳朵听话,眼睛看,用心体会都包括,那么只要有善根,信根,就会信顺,听了话马上信忍,信受奉行,信顺不可忽略,当你听到正法没有高兴愉快的感觉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善根不具足,感情不够丰富,也不要说信顺,信受就好,是得动理智即内正思惟经过个人自己用心分辨思考体会所听到的法,说法有三大类:「法说」即是说一种法一种事实。「义说」即这法的内容、功能即价值之所在。另「法次法说」即一切人事物的演变有一定的条件,时空之要件在左右,做好事、坏事都有其一步步在演变的。内正思惟就是要把握住佛陀所说的法说是在哪里,义说是在哪里,法次法说是在哪里。
这种安排有一定最好的过程,当中虽有许多改变的可能存在,但最好的只有一种。内正思惟要把握佛陀法说、义说、法次法说,义说分两种义理──真理、实相,义利──利益。这种东西对我有什么好或坏或不好不坏,必须靠理智分辨,就是「信忍」。法忍者是朝着用理智成份来认识真理实法及其种种价值,这样就是一位信忍者,这样有理智成份,不仅像「信顺」只须有丰富的感情就够了,唯有信忍存在付诸实践过程,才能掌握了义,真正究竟的方法就是了义。信到信忍是「依义不依语」,掌握到真义才满足,成就信忍还不够,要法次法向,按照一切善法的步骤,随顺最好的方法,一步步来俱备它,成就它,这样的话又要分析了义与不了义。因佛陀说法就有这两种层次,有一些是让你安心的,要使你不退转,使你在佛陀范围内不后退,不背向涅槃。权法(不了义)安心就有这种效果。而许多佛法都说第一义,在安心方面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虽是权法仍是第一义,但究竟的第一义,应当是实法,跟真理实相符合;解脱的要求,就要实法的了义的。我们把握义以及还要分析了与不了义,实在的修道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日常生活宗教生活也是同样依了义来做,按照正法第一了义的正法一步步前进,有没有真正的成就,真正的解脱,我们要考核自己,而此时那就要「依智不依识」,依般若慧不能依凡夫有漏的心态的意识来分辨。而透过善性之开发、成长,情感培植,信顺理智的信忍,意志的信求,逐渐地我们的信根在俱备。
我们的信根要能有发挥信的力量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根,否则只是形式,名相上的根,从亲近善士开始就有那种如榕树的气根存在,信的根已经有形,虽尚无力量作用,但逐渐有朝一日碰到泥土,这种气根要用双手想弄断是很困难的,这样就是成就净信一具足信根(有力用之根)。透过这四个阶段圆满的达成,就是净信者、入流者,须陀洹果位的人,须陀洹果的人会成就对于佛陀、佛法、佛教的团体的任何好的份子,有净信当然也会从法开展出来的律或戒,会依法奉行。从此之后才是学者,等于是注册了,正式成为学生,如此与《南传相应部》55经所说的真正的「学者」,须陀洹果位以上都是学者,一直要学,学到「无学」,不用再学,阿罗汉就是无学,所说的无学是针对断除贪、瞋、痴来说的,其它仍要学,只是漏尽解脱不用学,阿罗汉以下都是学者,都是跟刚才四种要件一直在重复地往前往高推进。
亲近善士
再者再就从这四个要件谈起亲近善士,「亲近」动词(sevati)从字根来看是交游往来共同事或服侍,都有亲近之意,「亲近善士」不能从中文解释,最好的学习从生活中体验,与善知识一起生活最好了,我们碰到困难可以请教他,他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也可供我们学习。如何亲近善士?
从内心发生尊重,外表上自然而然有恭敬的举止行为,这对我们的人格成长有正面意义,对他人而言也有教化的功用存在,所以尊重礼拜甚至于供养承事。于出家人来说他的正命就是修行、悟道、解脱、教化,没有时间处理士农工商衣食住行的问题,如果出家人也从事日常生活中种种问题,那是邪命,「邪」是不正当、不适当,所以我们为了照顾出家修行者,上述衣食住行,我们要供养,包括育乐。
佛陀在世是究竟的善士,佛弟子四双八辈的贤士也是善士,亲近善士要有另一番眼光来判断善士,认识佛陀的僧伽,他们都是可亲近的善士,也是以后四不坏净内容的来源。你要成就四不坏净,只有从这里着手。而法透过佛陀或佛弟子们身口意示导,才把法从一人的心转到求法人的的心里。
随念如来
那么在原始佛教时代有六念法门或十念法门,其中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成……,等,念佛就是要我们亲近佛陀,观察佛陀,研究佛陀,把握佛陀的功德,这样的念是从心中来念,的心随念佛陀或随念佛陀的德行功德,佛陀的德行只有其它的佛陀才能认识。但佛陀介绍他自己在《杂阿含》931经说:「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样的介绍内容就是在叙述他的成就、能力、志向、用心,我们从这些方向来认识佛陀。凡夫只能透过这十(或十一)个名号来认识佛陀,有何效果呢?经上继续说:「圣弟子如是念时,一、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二、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三、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善心;四、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指真正认识到佛陀的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我们可看出佛随念有如此好的功能存在,心乱时念了会静心,有贪念了不敢起贪,有瞋念了不敢起瞋,念念在佛陀名号之内,正念正如也不会愚痴,这是多么好的方法。可是这样的念佛,跟我们现在的念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有不一样的要求,我们不能说这样念阿弥陀佛就不好,诚心诚意,信愿行的念阿弥陀佛,一样的内心可定,逐渐地快乐,生慧,最后达涅槃。
以下简单说明十个名号,否则容易望文生义,现用以经解经,《阿含经》中对「如来」(Tathagata)的解释:平等观,无余解脱。「如」即是平等观,「来」就是成就…
《增上信学(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