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四雙八輩的,甚至于還不到須陀洹果位,向須陀洹位的人,我們也要對這些人要深刻認識,喜歡幫助他們,甚至與他們一塊「同事」來修道。清淨聖慧眼的人,在生活方面來說,衣食住行育樂來說要有迥然與以前不同的生活模式。
按照聖戒即聖人釋迦牟尼佛所施設的戒。戒,應當不是戒律之戒,表面文字上的意義,戒翻譯成屍羅(sila),應是戒行(silana),所謂戒也有特別的定義,好的行爲,一而再的訓練、練習、鍛煉,成爲習慣、個性的一部份,甚至成爲將來的天性即是佛性。好的行爲,善的行爲,在阿含中的定義,所謂「善」是指究竟的善,權說的「善」即方便說的善,方便說的善可意、可愛、可念的果。與叁惡道比較,人道是可意、可愛、可念,所以人道是善道,有些人與天比是差了,只差在享受方面,其它的還不說,所以有些人想生天,天道也是善道,六欲天甚至叁界天,二十八層天仍處于無明狀況中過日子,所以非究竟的可意、可愛、可念,究竟的可意、可愛、可念的果,就是善之要求,類似《大學》所說「止于至善」,那就是涅槃,把內心的貪、瞋、癡都去除掉,付之于身口意之行爲都是美好良善的行爲,不再造惡業,那所得到的結果身心平安的結果即是涅槃所成就的,而這涅槃就是究竟的善。
而聖戒所要求的就是一切行爲都是轉向涅槃或導至涅槃,向涅槃步步邁進,這才是善;而究竟的善道是到達涅槃境界,而到達涅槃境界,千萬不要誤會是離開世間出叁界才是到達涅槃境界。離開了內心貪、瞋、癡的控製,心性上沒有任何的貪、瞋、癡成份在左右我們,而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涅槃就是這樣,他並沒有馬上「入滅」,或怕度生麻煩,馬上轉到大雪山去逃難。釋尊當時苦行太久體力不十分好,經過幾個禮拜之調養好之後,就開始尋找可以渡化的人,就是五比丘,開始遊行教化一直到臨死之前,還是在說法。
四預流支
在《南傳相應部》55經提到有四種法要修行,一再修行會導致、導到涅槃,第一要親近善士(Sapparisasamsevo)。二、聽聞正法(Saddhammasavanam)。叁、內正思惟(yoniso manasikara)。四、法次法向(dhammanudhama-patipatti)或翻譯成法法成就。
再注意到《南傳相應部》56、57、58經所說與上一經也是朝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一樣,不外乎前列四項,這四預流文不只限于成就須陀洹而已;如爬了一重山又發現更高一重山,但是須先爬過前面四重山才到頂點,如此一而再,一二叁四,一二叁四。
「增上信學」,第一步要親近善士,首先條件要善很具足,有些人從小就有這種傾向稱爲「生得慧」,這是每個人累生以來朝向善根的俱備而成爲天性的一部份,生下來自然而然具有生得慧,具有智慧,我們稱爲這種人有叁善根的人,有良知、良能的人。這樣的人能分別善惡人、善惡法,而加以親近。親近善士不僅是看得到就好,有機會聽別人發問當然很好,最重要是能親自請益,因爲別人的問題,並不見得就是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凡有問題一定要向心目中的善知識請教,此階段必須「依法不依人」,以聽聞正法爲首要。善知識的表情,的心情感的流露也是一種訊息,善知識待人接物的行爲是種身教,身行也是一種教訓,佛陀有叁示導,叁種方法指示導引學生,一種神足示導,就是用意念使身體作種種變化,還有他心示導,心裏有一念,佛陀立即針對其所想的來說,即使有一百人在座,每個人都認爲是爲自己而說的。再者,教誡示導,真正用嘴巴說話來指導學生,這是最重要的。從《雜阿含經》來看,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教誡示導,不超過五經是有關他小示導,神足示導記載有一次。聽聞正法不僅限于耳朵聽話,眼睛看,用心體會都包括,那麼只要有善根,信根,就會信順,聽了話馬上信忍,信受奉行,信順不可忽略,當你聽到正法沒有高興愉快的感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夠,善根不具足,感情不夠豐富,也不要說信順,信受就好,是得動理智即內正思惟經過個人自己用心分辨思考體會所聽到的法,說法有叁大類:「法說」即是說一種法一種事實。「義說」即這法的內容、功能即價值之所在。另「法次法說」即一切人事物的演變有一定的條件,時空之要件在左右,做好事、壞事都有其一步步在演變的。內正思惟就是要把握住佛陀所說的法說是在哪裏,義說是在哪裏,法次法說是在哪裏。
這種安排有一定最好的過程,當中雖有許多改變的可能存在,但最好的只有一種。內正思惟要把握佛陀法說、義說、法次法說,義說分兩種義理──真理、實相,義利──利益。這種東西對我有什麼好或壞或不好不壞,必須靠理智分辨,就是「信忍」。法忍者是朝著用理智成份來認識真理實法及其種種價值,這樣就是一位信忍者,這樣有理智成份,不僅像「信順」只須有豐富的感情就夠了,唯有信忍存在付諸實踐過程,才能掌握了義,真正究竟的方法就是了義。信到信忍是「依義不依語」,掌握到真義才滿足,成就信忍還不夠,要法次法向,按照一切善法的步驟,隨順最好的方法,一步步來俱備它,成就它,這樣的話又要分析了義與不了義。因佛陀說法就有這兩種層次,有一些是讓你安心的,要使你不退轉,使你在佛陀範圍內不後退,不背向涅槃。權法(不了義)安心就有這種效果。而許多佛法都說第一義,在安心方面真正達到這樣的要求,雖是權法仍是第一義,但究竟的第一義,應當是實法,跟真理實相符合;解脫的要求,就要實法的了義的。我們把握義以及還要分析了與不了義,實在的修道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日常生活宗教生活也是同樣依了義來做,按照正法第一了義的正法一步步前進,有沒有真正的成就,真正的解脫,我們要考核自己,而此時那就要「依智不依識」,依般若慧不能依凡夫有漏的心態的意識來分辨。而透過善性之開發、成長,情感培植,信順理智的信忍,意志的信求,逐漸地我們的信根在俱備。
我們的信根要能有發揮信的力量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根,否則只是形式,名相上的根,從親近善士開始就有那種如榕樹的氣根存在,信的根已經有形,雖尚無力量作用,但逐漸有朝一日碰到泥土,這種氣根要用雙手想弄斷是很困難的,這樣就是成就淨信一具足信根(有力用之根)。透過這四個階段圓滿的達成,就是淨信者、入流者,須陀洹果位的人,須陀洹果的人會成就對于佛陀、佛法、佛教的團體的任何好的份子,有淨信當然也會從法開展出來的律或戒,會依法奉行。從此之後才是學者,等于是注冊了,正式成爲學生,如此與《南傳相應部》55經所說的真正的「學者」,須陀洹果位以上都是學者,一直要學,學到「無學」,不用再學,阿羅漢就是無學,所說的無學是針對斷除貪、瞋、癡來說的,其它仍要學,只是漏盡解脫不用學,阿羅漢以下都是學者,都是跟剛才四種要件一直在重複地往前往高推進。
親近善士
再者再就從這四個要件談起親近善士,「親近」動詞(sevati)從字根來看是交遊往來共同事或服侍,都有親近之意,「親近善士」不能從中文解釋,最好的學習從生活中體驗,與善知識一起生活最好了,我們碰到困難可以請教他,他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法也可供我們學習。如何親近善士?
從內心發生尊重,外表上自然而然有恭敬的舉止行爲,這對我們的人格成長有正面意義,對他人而言也有教化的功用存在,所以尊重禮拜甚至于供養承事。于出家人來說他的正命就是修行、悟道、解脫、教化,沒有時間處理士農工商衣食住行的問題,如果出家人也從事日常生活中種種問題,那是邪命,「邪」是不正當、不適當,所以我們爲了照顧出家修行者,上述衣食住行,我們要供養,包括育樂。
佛陀在世是究竟的善士,佛弟子四雙八輩的賢士也是善士,親近善士要有另一番眼光來判斷善士,認識佛陀的僧伽,他們都是可親近的善士,也是以後四不壞淨內容的來源。你要成就四不壞淨,只有從這裏著手。而法透過佛陀或佛弟子們身口意示導,才把法從一人的心轉到求法人的的心裏。
隨念如來
那麼在原始佛教時代有六念法門或十念法門,其中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成……,等,念佛就是要我們親近佛陀,觀察佛陀,研究佛陀,把握佛陀的功德,這樣的念是從心中來念,的心隨念佛陀或隨念佛陀的德行功德,佛陀的德行只有其它的佛陀才能認識。但佛陀介紹他自己在《雜阿含》931經說:「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的介紹內容就是在敘述他的成就、能力、志向、用心,我們從這些方向來認識佛陀。凡夫只能透過這十(或十一)個名號來認識佛陀,有何效果呢?經上繼續說:「聖弟子如是念時,一、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二、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叁、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善心;四、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指真正認識到佛陀的弟子)于凶崄衆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我們可看出佛隨念有如此好的功能存在,心亂時念了會靜心,有貪念了不敢起貪,有瞋念了不敢起瞋,念念在佛陀名號之內,正念正如也不會愚癡,這是多麼好的方法。可是這樣的念佛,跟我們現在的念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有不一樣的要求,我們不能說這樣念阿彌陀佛就不好,誠心誠意,信願行的念阿彌陀佛,一樣的內心可定,逐漸地快樂,生慧,最後達涅槃。
以下簡單說明十個名號,否則容易望文生義,現用以經解經,《阿含經》中對「如來」(Tathagata)的解釋:平等觀,無余解脫。「如」即是平等觀,「來」就是成就…
《增上信學(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