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上信学(上)
杨郁文教授讲
陈正芬 白芳英 笔记
三种善根的建立
以前有两次在此与各位研究原始佛教的问题,提过「增上善学」就是善根的建立,善根的建立对一个人来说,是作一个好人的基础,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只要是人都该具备善根,而善根是朝着我们人性的基础来看的,我们要有理智来分别善恶──包括自己或别人行为上的对错,分辨好人、坏人。我们要有理智有能力来分辨,这是一种善根。
可是有善根在情感方面也要具备惭愧心,阿含所说的惭愧,是说我们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反省到了就会惭愧,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也会后悔惭愧。所以从情感方面来看,一个人除了能分别善恶之外,还要具备惭愧的心情,有惭愧的心情,才有办法去恶行善。而真正的去恶行善要靠我们人心方面的意志力,透过意志的推动,把所有坏的事情去除掉,而好的事情要开发出来,要延续下去,要扩大下去。所以一个健康常态的人来说,应该具备三种根性,也就是充实人性上的知、情、意。身为佛教徒,只具备善根就能满足吗?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所要谈的问题。
归依三宝
任何宗教都强调要信他们的宗教,对于信的要求不见得是完全一样。怎样才是完美的信?或者是释迦牟尼佛陀所认为我们应该具备的信?那是今天要谈的。身为佛教徒,我们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我所说的名副其实就是纯粹的佛教徒,归依三宝、受戒,那就是佛教徒吗?那是名义上的,不见得就是实质的,这当中就有好多是名副其实的,甚至有一些人认为我就是实实在在的佛教徒,不必经过形式上的归依三宝或登堂受戒,不过,以现代末法时代来看归依三宝的形式,登堂受戒的仪轨的进行,对一个宗教徒人格有很大的帮忙,我们也不容许忽略这些事。
学术界小部分的学者就有这样的偏差,认为我就不必像一般宗教徒归依三宝或登堂受戒,可是归依三宝的过程或受戒的过程,那是宗教生活的一部份,而是倾向情感、意志方面的培养。所以偏颇的要求,理性的相信佛教,还是有待商榷。台大方东美老师以他对于哲学、宗教、人心方面的认识或研究来看,那是当代顶尖的高手,可是他晚年还是归依了三宝,而是向一位国民小学都未毕业的广钦和尚归依,从这裹我们可看出来人格完美的成份,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四预流支
在修道的过程中来看,是要发现到人心的许多困难,生活上的许多麻烦、人际关系或人与环境问的问题存在,而很难得自由自在,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存在的人,就要想办法寻求解决之道,也就是要觅道,而真正找到解脱的道路就是见道,见道之前的这段过程,以阿含来看就是一个身份,我们称呼他为预流向行者,向着入流者这阶段在修行着,那么,这预流向行者,也不能像老鼠走迷宫一样乱碰乱撞找一道出路,应当不是这样,在觅道的过程也有觅道的方法,这方法在阿含里面就说是四预流文,就是今天所要谈的整个架构的核心。
这四预流文是一步接着一步在进行,这四个成份都圆满的具备了,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所谓「入流者」就是须陀洹果位的人。所谓「入」是参预(参加到里边去)的意思,「流」是圣人的行列或是法流。
增上信学的含义
今天是围绕「增上信学」来谈的,针对「增上信学」这四个字来说明一下,所谓「增上」(adhi-)狭义定义是能导向涅槃。「信」从《说文解字》来看,「信」就是诚,又翻到「诚」,《说文解字》又说是信,信就是诚,诚就是信,而围绕着人与人的话来看,那么这是我们中国人认识的「信」来说,「人言为信」,「言之诚实为信」,但是佛教的信不止是这样而已,不是在人言而已,信的要求是「净信」的信,不坏的信,不被左右,不被他人改变信心,而净跟信的问题,净是说明我们内心非常的清净,非常的透明,所以理性的发动能认清人、事、物,有这样的清净存在,净就具有安定的心,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有愉悦的感觉,也就是情感上有非常欢喜的心态存在,或者是身、心轻安的状态,还有,信你所相信好的东西,你一定要追求到它,就是「信求」,有意志杨郁文教授力要获得,或者是改过迁善、见贤思斋等心态,这样来看,阿含所说的「信」,已经包括不离我们的知、情、意,也就是我们人格比我们上述善根的时代,有更提升一层的成就,不只是分别善恶,而也要要求能分别真正能解脱的方法,理智上要发现到这样的正法,正解脱法或贤圣八支道或苦、集、灭、道或现观苦集灭道,那么有幸能接触到四圣谛法门或者能认识到圣八支道,真正的解脱道,或者是能认识到灭尽一切烦恼、涅槃境界的风光,有这样经验的人,内心一定非常高兴、欢喜,今生死而无憾,朝闻道夕死可矣,假使孔子也听到这些一定也很高兴。而灭尽烦恼、涅槃城的风光是这样的好,不是我们要逃避人生的苦恼,要到涅槃去求安而已,也要带领与我们有缘或无缘的人一同到达贪、瞋、痴完全灭尽的境界,贪、瞋、痴灭尽就是涅槃。贪瞋痴的火他能燃烧我们的心性,所以要熄灭贪瞋痴,熄灭贪瞋痴就是学,用求求不得,用等等不到,不是偶然发生的,是要训练,学习训练一再训练,最后,才有这样的能力。
学厌、离欲、灭尽
阿含所说的「学」,有它的定义,学厌、离欲、灭尽,我们所要学的,假如不向消灭贪瞋痴的方向前进或是到达完全消灭贪瞋痴,你说在学,只是一般学识之学,一般士农工商的学,不是学道的学。学厌、离欲、灭尽,厌不是厌恶一切有情,厌恶我们的敌人、魔鬼,所说的厌、离欲、灭尽是针对贪、瞋、痴而说的,我们的人性,我们的六根对六境,接触之后会觉得可意、可爱、可念,这样的接触,凡夫都会产生贪,而一存贪就有恶性循环或连锁反应,瞋也一样,对于违逆的境界,不可意触,产生瞋恚,对于人事物都有这样的心态,除了贪跟瞋(可意触不可意触的结果),有时候我们六根对六境,心态也不能分别它是贪或瞋,是可意或不可意,这种中性的状态,对一般人来说,是在糊里胡涂度过这段时间,我们要时时反省,什么是最容易接触到的,什么是我们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在两个之中所经历的事情,可以说是在失念不正知的状态下渡过,但是我们有贪心和瞋心在左右我们,我们心就不能自在,在无贪无瞋的时候应该自在,可是我们又失掉正念,也不能维持我身口意行为的正知,又浪费这段时间,以凡夫来说,是在贪瞋痴之中制造无明的惑业,无明的恶业带来的结果,一生一世在无明的烦恼中渡过,不但不能解脱,而是制造障碍解脱的因缘,现在就谈到主题「增上信学」。
清净圣慧眼
我们已经可以清楚,我们要学习的是真正合乎阿含所要求的学,学厌、离欲、灭尽,而学厌、离欲、灭尽这种能力的产生,是透过成定慧,由般若慧才能真正达到。而般若慧是透过意志,锻炼心意才能开发,那么就要禅那、瑜伽、三摩地的修行方法或七觉支,一套非常正轨的方式来进行,那么能开发般若慧的定,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也就是能维持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规范下,在我们良心考核之下,可以得到平安的状态下,才能达到开发般若慧的定。问题来了,怎样才算是我们要求的道德规范,不管任何民族,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都有他们的道德规范,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增加宗教上的规律或禁忌……等,有一些是跟佛教一样,他们的要求是朝着我们人性的开发,然而有些禁忌或戒律是非道以为道,不是真正解脱道要求的规范,是无明的、愚痴的在奉行,那么我们七重果位的人也就是佛教有见道的人,他有三阶段,其中一个就是透过我们今天所谈的方法而成就完美信根的人,他自然从此之后不会把不如法的禁戒作为要件在遵守修行。这需要开法眼,对于法来说即是开法眼,对于人来说,就是清净圣慧眼,由清净圣慧眼→净信三宝→实践圣、出世间八正道。
四不坏净
有一种圣人的慧眼,凡人没有,因凡人不清净,圣人有,因他们清净,这种清净圣慧眼,才会对佛法僧以及圣戒产生四不坏净,净信三宝;法宝中一切教训是法宝,佛陀一切教诫施设的戒律也是法宝,净信三宝和四不坏净是不可分的。四不坏净的人一定是净信三宝的人,净信三宝的人,一定是成就四不坏净的人。那么有净信三宝也就是见道的人,才是真正踏上解脱道,往解脱道目的地──涅槃城迈进,所以要实践圣、出世间八正道,一定要开法眼或者是清净圣慧眼,那么有没有办法?有,有四个阶段、要件,或四种成份,《中阿含》153经:「有四种法,未净圣慧眼而得清净;云何为四?一、亲近善知识恭敬承事。二、闻善法。三、善思惟。四、趣向法次法。」同样内容在《杂阿含》843经:「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一、亲近善男子。二、听正法。三、内正思惟。四、法次法向。」这四种成份的实践过程,就是向入流走,四成份的完满具备,不仅是向入流者,而是已经是入流者,即是须陀洹果位的人。向入流者就是须陀洹向,四双八辈有须陀洹向、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这四条件即是须陀洹向的人,日日所行;寻求真正解脱道的人,一直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而付诸实践──法次法向,那么须陀洹果位就是走到一阶段要考核自己走到哪一个位阶,哪一种境界,须陀洹是透过须陀洹向。透过四预流文而成就,而透过四预流支之操作结果,构成四种成份:一、于佛不坏净。二、于法不坏净。三、于僧不坏净。四、圣戒成就。于佛不坏净是关于佛陀人格、教诫,在理智上具非凡的认识,感情上,非常爱好、心仪,而意志上见贤思齐──也要成佛成圣。于佛,「于」是处格,是有关于佛陀之意。于法不坏净,佛陀所说之法也有这样的不坏净。于僧,指四众(sangha),阿含所说是广义,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于僧不坏净,那就…
《增上信学(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