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所有教授引导通达涅槃。四、现法(即见法,巴利语作ehipassiko来啊!看吧!)指佛法是公开的,有法眼者,均可得见,佛从无师拳,无秘密法隐藏。五、有识者当各自如实知、如实见佛法。
内正思惟
我们在生活上,对一切法要如实知如实见;这种如实知、如实见是以平等慧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不能离开我们听来的、想到的、比较过的、亲身体验的;上述成分可以使你的般若慧开展出来。若无般若单靠其中的一些知识就很难如实知见。认识的不正确那非常危险。透过瑜伽禅那,三昧行为来直观,不过这种直观有时候就是有神秘灵异的现象出现,虚虚实实;若无正确净信,有时候由人心的所好误导,不能辨别是幻、是实,是非、善恶。然而透过禅那的直观或思考所得到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是很难改变;许多人,信宗教或者透过宗教行为而获得些体验,建立信解,对他来说很深厚;如果境界很好的话永远跟你人格融合在一起,影响你的人格,指导你的一生。可是亦有错误的禅那体验,我们看到许多外道,六师外道等,很多部份都以为是见审谛忍,却是邪见;要矫正这样不正思惟所成的邪见,可以说非常困难。我们需要正思惟,还要在生活土来体验观察,也要宗教生活专精禅修一番,这还不够,有定不一定有慧,虽然慧是从定开发出来的,许多外道甚至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定,然并无解脱贪、瞋、痴之能力呈现。因此我们需要增上慧学;而正信、正志正行乃至断除烦恼的智能是依次第学习增上慧,如理作意-正思惟—而建立。
建立正信要透过「内正思惟」一如理作意;所要思惟的内容就是前面所说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的内容。如此对三宝及圣戒能产生信忍、信乐、信求;唯有如此「如理作意」的结果,归依三宝及奉行圣戒才能名符其实。否则祇能说是「形式上的归依三宝」,「形式上的受戒」。「真正的归依三宝」、「实际的受戒」可以说已具备初步的「正见」、「正志」,能依法、如法「正行」;「正行者」则是「向法次法行道」,又名「法随法行」之修行者。
法次法向
其次,谈「法次法向」,法次法向实际上就是在成就观察忍,也就是我们看《中阿含》54经说要奉事善知识,要往谐善知识所听闻善法,听闻正法,然后观法义,内正思惟,最后要受持法,翫诵法,.观察忍,这些都属法次法向。我们了解佛法运用到生活,这样才是在「受持法」,在生活上应用佛法也是在受持法,要依法奉行才是真正的受持法。
聆听佛法,不能听懂的部分也不能说这没有用,把它记忆在心中;由于生活经验或者修禅那的不同状况之下;对以前不懂的,可能在这些时候你条件具备了你就懂了,所以要翫诵法。所谓「翫诵法」是时常诵法念句,能朗朗上口,需要用到的法句脱口而出,不必用心回忆,一下子就呈现心前。以前我们私垫老式的汉文老师就是使用翫诵法教授小孩子读诵四书、五经。实际上是针对自己还不了解的要记下来,还有对自己很有用的也要记下来,为什么?准备帮忙教导别人,指导别人这些目的可由翫诵法句达成。
接着我们成就「观法忍」,也就是刚才所说「见审谛忍」对于法,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熏习,于佛法有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别人已经很难把你改变掉;这位人士就是法忍者。法忍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随信忍」,一种是「随法忍」;也就是「随信行者」及「随法行者」。就是以后发展中的佛教一部派佛教所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由忍位进入圣流,忍住最后一念给他取一个名字为「世第一法」。「法忍者」实际上就是「须陀洹向」也就是信行者、法行者。信行者跟法行者只是信根跟慧根轻重的比量而已,实际上对于信、进、念、定、慧都有相当程度成就。向透过五蕴、十二处、六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十二支、缘起法门,可以成就增上观察忍就是法行者,法行者有什么样的成就呢?能超越三恶趣之生死,能离凡夫地,而今生未得须陀洹果一定会得须陀洹果,否则不会死,临命终之前一定会得须陀洹果;这就是法忍者,也就须陀洹向的人,今生到达须陀洹向的人,今生肯定要成为须陀洹果,才会了此一生。假使已经超越了凡夫的身分,得到须陀洹果位的人,是三结已尽。「身见结」之身见就是「二十种我、我所见」;今得正见而断此身见结。「戒禁取见」,指不能解脱三毒的方法我们以为是解脱的方法;今具正见,不会采取错误的方法来修道。「疑结断」那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对于苦集灭道已经得现观,所以于法无疑成就四不坏净。这样的人决不堕恶趣,顶多「七有」就能定趣三菩提;成就三菩提的结果是三佛陀,也是正觉者,阿罗汉甚至是佛陀。
杂阿含892经叙述修习六入处法门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对五蕴、六界……等法门也一样的,只要所接触到的法,依次第学习,终于会使你成就观法忍,而观法忍再造一步就是「信根的具足」。
信之心态
我们从以上所说的可以看出来佛教或者阿含所要求我们,信要具备忍、乐、欲,也就是信忍、信乐跟信求。我一直强调,我们在学习信的阶段是要使我们的人格有更上一层的成就,也就是知、情、意没有畸形的发展。所以理智上、情感上、意志上,都比三善根的时候更加成熟而非常有力量。这时候已有信、进、念、定、慧五根有所成就的须陀洹他是信解脱者,成就信根。他能现观四圣谛;他虽然本身还没有漏尽成就阿罗汉然有这样的自信,是透过现观缘起法的「此有
故彼有」来肯定「此无故彼无」;肯定以后可证苦尽。我们科学家很偏向理智,艺术家很注重感情,而道德家强调意志实践,不能说这样不好,过份的偏向一面,这样人格上就有缺陷,而行为上就有偏差。《成唯识论》
提出信的对象要具备有实、有能、有德佛、法、僧三宝即是有实、有能、有德。信三宝能使我们在人生里得以求真、求美、求善。这是佛教徒所要求的正信。其它宗教的信是强调信乐,信能得救而已;并不更深一层的思考他们所信奉的道理与宗教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我们学佛的人,学阿含的人,唯一的目标是要完整的整个人格的开展或者是人格的完成。那一定不要忽略掉人格上知、情、意各方面的充实。阿含所开示的「信增上学」,就是在朝着完整的人格在迈进。
信的对象
信的对象不外乎佛、法、僧及圣戒;成就圆满的信,叫做「四不坏净」。这种净信,信者的内心是非常清彻的、透明的,有光辉的、是安定的、是愉悦的。他是有非常丰富的感情配合着,所以生活上,善护己又护他,并且关怀环境,虽然有忧患意识的宗教心,但也不会太悲观,都是存着很大的希望与信心。因为这样在智力方面、定力方面,愿力方面来说,他是透过信忍、信乐、信求一再提升,他的良知及良心就比以前还没有成就信根之前更强大。四不坏净信的人目标就是决定在这里,在理智上有明细辩白的能力,感情上有喜悦的感受,还有意志去恶、行善、不放逸,不放逸是不到涅槃永不停止。
成就信根
成就信我们说过了,就是四不坏净,信的要求,我们也说过了要正信坚固,不动、不坏;他宗他教,不能改变你的信心,甚至于天魔下凡,魔跟梵下到人间来威胁利诱,反正都没办法改变你的信心,那就像什么呢?印度每一个村庄的界标用大石柱或铁柱;露在地面上有多高,埋在地下是同一的深度,所以是非常稳固不摇、不动;我们的信心,信的要求要像这样,不能像棉絮,风一吹就飘了,这就是信心坚固难动。
法镜自鉴
还有「法镜自鉴」,有一次阿难尊者一直在问他所熟悉的许多人死后往生何处,一直问问个不停,佛陀说不要问了,我告诉你,我给你一个镜子,你去照照或者人人自己自照都可以,我们要评估自己有什么成就,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四不坏净,我们能具备四不坏净,我们就得到一个「法镜」、宝镜,而能肯定自己已经是入流者,永离三恶道。
一切时成就不坏净
我们要一切时成就不坏净,假使不成就你自己称呼自己为佛教徒,可能尚是外道,或是佛教内的凡夫,不能归入圣人的行列里,所以我们要任何时、任何地点,不退失我们对佛法僧戒的信心,这样的清净信决定、不倾动,都是一直在强调信的要求,成就如是信结果就是入流者,他能断三恶趣苦,他是信解脱者,他从此之后永远不再溶入三恶趣,所以他有所解脱了,所能证解脱是证三结断,解脱三结。而解脱的结果就是不再溶入三恶道的范畴,也就是说不会再造恶业,溶入三恶道。有四不坏净成就的人,他生活上好像物质上不丰富,这只是外观的;实际上,他自己也会感觉到,我「不空活」,非常满足。还有,他人追求衣食住行育乐;而佛教徒是以四不坏净为「安乐食」。我们由物质的食粮可以维持命、色、力、乐、辩,这样的五种能力,而四不坏净成就的人,不止是生命上这样,慧命上也有所成就,有好色、好力、好乐、好辩。
信能度诸流
还有「信能度诸流,不信者不度。」佛法的大海,没有信是不能入佛法大海。
自信自度
最后要了解「自信、自度」。以舍利弗的舅舅长爪外道为例,他是很聪明的人,他的妹妹不能跟他相比拟,可是嫁丈夫怀孕以后,他胞兄有所理论都输给妹妹,所以他就很注意他妹妹肚子里面的外甥,然后这外甥出家,特地来看外甥的老师。结果长爪外道跟佛陀一番谈话之后,他马上「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无所畏。」
自信自度
《杂阿含》969经中我们要强调的「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即表示自信自度。我们不可祈求菩萨的力量如被,让我们建立正信,自信自度就是靠自己的能力透过四预流支,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终于四众弟子成就四不坏净。非求而得,不用求佛菩萨,祇要具备四预流支就能肯定自己,法镜自鉴,自己能评估自己是否成就正信,成为须陀洹。今天简单介绍的,就是怎样在一个须陀洹向的范围,也就是出凡夫充实自己人格,乃至够资格称为圣人,成为真正入流的佛教徒。那就是透过增上信学方式来一步一步的逐渐逐渐由随信忍,观法忍,而最后成就信解脱的须陀洹果位。(1992.8.16讲于《台北新雨》道场,定稿经杨郁文教授过目订正。)
《增上信学(杨郁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