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还有《长阿含》上17经所说:「于其中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所说的事情有好多,包括教化一切众生,都在所说之中,而说得到做得到,做不到不是佛陀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按照佛陀所说的法来进行,佛陀说了,我们听不懂,是我们条件不够,佛陀是顺着条件在做事情的人,不会违背缘起因缘,否则说没有缘起存在。佛陀说法的要件,第一是事实,第二是有利于你的,第三是说了你会懂的,你不懂他也不会说。佛陀说了你不懂,因不是针对你说的,是针对别人说的,对所针对的人所说,那个人一定会懂的,且可以接受,喜欢的。第二,「应」(Arahant),应供意为阿罗汉,这是个动词arahati的现在分词,「正值得,正应该」;面对佛陀、阿罗汉,别人是应该对他礼敬、供养、奉事,而他值得别人的礼敬、供养、事奉。必须注意是动词的现在分词即现在进行式,当下之意。我们碰到佛陀当下该供养马上供养,该称赞马上称赞,该服事马上服事,所以特别用现在分词,这个值得特别注意,所以对善知识要尊敬、称赞、供养、奉事,这种过程中可得到很大的利益。第三,「等正觉」(Sammasambuddha)有觉醒、觉悟,人生如梦,由梦中觉醒过来,唯有般若慧才能开发三菩提,唯有阿罗汉才能成就三菩提,须陀洹果位的人虽然还不能具足三菩提,他能确定顶多七生,顶多七有,就能成就三菩提,菩提就是觉者所证。
那么什么叫「等正觉」,像佛陀的五官或六根对六境都是正觉,所以等觉说到最宽广的佛法,那就是六根所对的一切法,佛陀无所不知,所以是等正觉,说到最深的佛法就是法性,刚说的法相,最深奥的法性,就是缘起性,「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佛陀因这样等觉、正觉,对于法性法相、平等,无漏,没有缺少。第四,「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na)」;明就是三明,行就是一切成定慧解脱的过程,如《长阿含》《阿摩昼经》所说,里面内容丰富。这些都是明行足所行。而佛陀、阿罗汉可以说都是明行足。那么度化众生还没有度满,可以度化的都已度化,还没有度化的也给他特别的度化因缘,现在我们有善根,有信根、说不定就是那时留下来的因缘。第五,善士(Sugata):贪瞋痴无余断知,也就是灭尽贪、瞋、痴、佛陀、阿罗汉皆是如此。第六,世间解(Lokavidu):有器世间、五阴世间、有情世间,现在所说世间应朝五阴世间说的,能掌握五阴世间就能解脱,只要对自己个体完整明白,对一切感受掌握没有差失,对于善恶概念明明白白,对于一切心性,一切意识明明白白,特别是般若慧能圆满掌握,佛陀就是这样的人。第七,「无上士」(Anuttara):「无上」跟「等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遍正觉」,「无上」是一个形容词,「无上」的人可以联到「无上调御丈夫」。第八,「调御丈夫」(purisa-damma-Sarathi),purisa翻译为人士比较好,狭义是男人、丈夫之意,该调教的像野马就是需接受驯服、调御,未成就阿罗汉的人,都是该被调教的,而佛陀就是来调教这样的人。第尢「天人师」(Sattha deva-manussanam),天人是天龙八部跟人的众生,佛陀是他们的老师。第十,佛陀(Buddha)。知见过去、现在、未来世,还有一切行起灭。等正觉故名佛。佛陀为无上遍正觉者之简称,第十一,世尊(Bhagavant)。
所有世间的幸福他都具备,能给人降福,所以又称世佑,当然不是财物,应当是法。在《增一阿含》十八卷第6经说,「天及世人民,如来最为尊。」世界上如来是最尊贵的人。如来有十个名号,任何一个就已经备值尊敬,十个名号都具备了,那就是世尊了。因为有十个名,所以号为「世尊」。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就是这样,我们应该要亲近他、供养他、事奉他。(待续)
增上信学(下)
/杨郁文讲陈正芬白芳英笔录
随念僧伽
随念僧伽,把随念僧伽,略为念僧,去掉「随」字,意义不一样,念就是要有正确的念头,把它呈现在我们的心前也就是正念,正念有两种一种是六根对人境时时刻刻的正念;另外一种是忆念,有用的、正确的念头随时能提现应用,随念包括你有贪瞋痴的时候,你心情烦燥的时候,你记得要念佛、念法、念僧,要是发现你现在有贪瞋痴控制不了,靠自己的意志力控制不了,我要借用法力,借用圣众的力量,佛法僧的力量,忆念把它随念出来,该要用上的时候不会忘记它,用得上它也是随念,所以随念是包括随时、随机。随念僧伽,「僧伽」指广义的僧
伽。《杂阿含》550经说「圣弟子,念于僧法世尊的弟子,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有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这就是僧伽的定义,不是定义在你有没有出家,而是定义在你有没有成贤成圣。所以这种僧伽是「圣众」的意思,成为圣人的一份子,那出家人有许多圣人,在家人也有许多贤人,在《杂阿含》裹面有名有姓的在家阿那含果位都有,像质多罗长者是在家居士,许多出家的长者也向他请教,而我们要注意的这种事情记录是在出家为主,给集经典里面,有一个(质多罗相应),可见如何尊重他。所以说,我们看早期的佛教不会像现在大家这样的好像不太协调,四众弟子宜互相尊敬对方,协助对方。这些贤圣具有五分法身,有的完全具足,有的是戒具足然后定具足、慧具足乃至于解脱知见具足,他们是其它人造福的田地,怎么样造福?
供养恭敬,礼拜、赞叹、奉事就是。同样的在念僧的时候,也会使贪瞋痴的这一种寻伺消失,而有出离染着,不受五欲功德的限制,甚至于最后,也可得正向涅槃。这些方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都一样的是出离苦处,升于胜处是一乘道,净化众生的方法之一,最后可以得如实法,如实法即是涅槃法。
还有,「善向」就是善行道者(Supatipanna),这些人是真正的、实在的、实际的佛弟子,他们都是善行道者。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在圣道上修行的人,所以是善。「直向」是说明质直行者(ujupatipanna),质直uju就是正直的意思,Patipanna是行者。八正道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中正,不由不弯的,「正向」就是相当于相应部经所说的如理行者Maya-patipannapanna,所谓的理那就是涅槃,而惟有八正道才能证涅槃,所以这些僧众,都是如理行者,还有和敬行者(samici-patipanna)或谓正当的行者,正正当当的佛教徒一定是六和敬的,谈到六和敬就不管出家在家的分别,都是佛教徒都是教团的一份子。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认识到他,我们也会尊敬他,有这一番的认识,我们会尊敬他,而这些当然都是善士,我们要亲近的。
佛陀以及阿罗汉等四双八辈的善士,他们能依身、口、意示现教化他人的能力,即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对着慧根来说的,他往往是靠教诫。还有完全没法接受教诫,比较差一点的可能要借他心示现,或者神足示现来教化他们。教诫示现是不管谁说的话,这说话是真理、实相是第一义,是有用的我就相信。佛世是以教诫示现为主,《中阿含》是这么说的,教诫示现是最上、最胜。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佛陀、僧伽。
听闻正法
接着我们再来谈听闻正法,也就是对于佛法的认识,是透过听闻正法。我们要对佛法有认识,我们可以透过两段经文来掌握,《杂阿含》245经说:「(佛法是)初语亦善、中语亦善、后语亦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从初转*轮;中间说法四十五年到涅槃场遗教──一代教法──我们可以说初善、中善或者是最后善。每一次说法,一开始到最后以及过程当中都是善的;所说的都是善法一一远离、舍断贪、瞋、痴的方法。
「善义、善味」在《增支部》第3集63经作「有义、有文」,佛法是有功用的、价值的,实在可行的,所以有义、有文。就像好的菜,也要你能品尝它的滋味出来吸取到营养,就是善味。佛陀所说的话,是实话,有用的话,你能懂得,所以他的词汇不会特别用深奥或文艺地来谈,都是口白,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而也配合着当地说话的习惯来说的,所以这是善味是善义。「有文」,文指词句,佛所说的话写出来让人家看得懂,说出来让人听得懂,不会故意说出深涩的字眼让人觉得很深奥、难解。如此说来,禅宗之「无义味语」是否有问题?我不是批评禅宗的不对,禅宗是借着用另一种技巧引导慧根的人;所以有时候要说一些让他人一下子听不懂的机锋转语,可是这些话对少数的某一些人真的有用。在《阿含经》里,我们只能说佛陀的性格不会故作人惊人之语,一定用非常直接了当明明白白的话来说法。不过有时候他就有问不说,不说话所谓「无记」。以后我们有机会可谈「无记」,现在我们不谈。
我们要了解佛陀的说法,是这么样的好,这么样的有用,有实在的内容,所以最后能纯一满净,清净梵行。使所有听话的人能把贪瞋痴消除干净,而完成梵行,「梵行」我们不要把它当作不邪淫为梵行而已,那是最基础的戒清净而已。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乃至于解脱知见清净,都是梵行,就是我们的人心,没有任何的污染留下来,十分的透彻、干净,这即是究竟梵行或清白梵行,纯一满净。
我们由《杂阿含》931经了解佛法是怎么样呢?世尊的教授教诫是实证的,所以一、现世即能自作证离生死炽燃。二、见道之后修道,修道时步步证实在道迹向前进一步,并不必费时等待长时期才得某些结果。三…
《增上信学(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