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法门(林武瑞)▪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心很散漫,常在过去跟现在之间漂浮。在过去跟现在之间漂浮的时候,我们就对于当下的情境,没有办法如实地去掌握,即对于我们烦恼的现象观察不清楚。好像我们录像机拍摄东西,中间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当倒回来看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找不出那个原因。

  

    活在当下就是说对于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立刻去觉察到。我们知道烦恼起来的时候,是越早觉察到越好,对不对?越早察觉到越早解决。好像生病一样,生病的时候,越早察觉到微细的征兆,马上找医生看,可能越早痊愈。所以强调要活在当下,就是我们对于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早认识,也能及早解决。因为距问题发生的时间越短暂,就是我们印象越深刻的时候,越久便越不深刻。「活在当下」即把我们心的焦距调整在当下。若我们的心在漂浮的时候,就是对目前的事情认识不清,对于我们将来作因果分析有很大的阻碍。

  

    (3)如实受──众生是五蕴的和合,即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修四念处法门,是在强调我们只要有身心的现象,就不可能没有感受。当有了感受的时候,长久以来的习惯,就是对当下的感受有好恶跟取舍。

  

    比如别人赞赏我们,我们就高兴,一高兴就攀缘那个情境。别人讲了一句不好听的话,我们就起瞋恨心排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如实的时候,那当下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没有立场的立场完全去接纳它。

  

    因为从以前到现在,我们的反应都太快,就像一个棒球丢过来的时候,我们把球棒「啪」一下,马上就打出去。我们对那种不快乐的感受,就像那根球棒一下子就打出去。如此一来,就是对我们当下的感受,没有办法如实地去了解,所以它是训练我们好好地丢认识当下的经历,及身心的感受。

  

    这种如实受,也就是要把我们五蕴的运作步调缓慢下来,让我们不要那么快就发出行为。所以受是一个关键,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受这边多停留一些时间,接下来所发出身口的行为会比较理智。理性一些,这样我们身口的展现就是一种「道」的展现,而不是一种「业」的展现。

  

    有修行跟没有修行的差别,就是这个受。在凡夫它叫无明受,受了以后,他会起贪瞋等等。而修行者是在这个受的点上稍作停留,是什么感受,我们就好好地去感受它。

  

  (4)如实观──我们能如实受之后,才能如实观。

  

    什么叫做观?平常我们看树,感觉每一棵树都一样。但事实上没有两棵树是完全一样的,甚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远远看这棵树,每月叶子都一样,而「观」就是看清楚它的不一样。「观」是没有立场的看,好像是气象学家作气象的观察,他一定看得很客观,才作描述。

  

    我们看自己身心的现象也应如此,比如我们起一个坏的念头,如果按照过去所受的道德教训,我们就会产生自责或者罪恶感。好的念头或坏的念头起来,当下就会起好恶之心,马上就去评断它。若能在事情出现时,先让它如实的展现。「如实受」跟「如实观」有助于对我们身心烦恼现象的了解跟取材。

  

    佛教讲究的是这样的修为,对于自己烦恼的产生原因,你一定要能够找出来。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在做之前必需先取材,如果取材不正确的话,所做出来的分析和结果一定是不正确的。如果所看的不清楚,所听的被扭曲,六根对外境所取材的本身,已经被扭曲掉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分析跟判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四念处法门一直强调「如实受」和「如实观」是为了提供正确的数据,以作为下一步因果分析的基本条件。

  

    (5)层层剖析──这在其它的修行法门里面较少提到,也没有讲得那么严谨。其它法门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观涅槃」,而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对于造成我们烦恼的原因,具备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比如说我当下心情不好,就找出什么原因使我心情不好。如最初的原因就是某人讲了一句话造成我心情不好;然后再针对第二个原因来找,为什么他讲话的内容使我心情不好。就这样一层一层往内分析,然后才能够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

  

     (6)团体互动──四念处法门在修持过程中比较强调「团体的互动」,透过讨论回馈的方式彼互相切磋。因为我们在还没有的悟见法以前,很可能有些分析和判断容易落入无明的状态,而自己仍不清楚,然而透过跟别人互相讨论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检证。因为只要是合乎真理或是真正体验的东西,它是可以经得起别人的询问和检验的。如果你提出自己的体验以后,在别人询问之下,发觉漏洞百出,那很自然的会对自己的体验或看法,作某方面的修正。

  

  

  

  四念处的受用

  

    最后我们讲修行四念处法门的受用:

  

     (1)正念分明──在整个觉悟的过程中,正念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拿来检证修行成果。即是修行越好,正念越强,持续性越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有正念,有时没有正念,那就是失念。失念就是你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想起来,一直没有在观。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有这种困难,虽然知道很重要,可是还是会忘记,经过很久,才会被想到。然而这种能力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后,就会自然的培养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常常会跑掉,但是到后来,曾发现那种能力是人类内在所拥有的。你不必刻意要去保持正念,它就是起来了,就是一直存在。我们可以检证自己觉醒的程度怎么样,就可以了解你修行的功力到哪里。一天中若保持正念的精神很强:那就表示你有进步。正念很强,就表示你觉醒的能力越好,对什么东西都很清楚,对当下自己身心的状态,或者跟别人互动的状态,或者外在的环境都是很清楚,正念分明的作用就存在。

  

  当烦恼一起来的时候,你的察觉性很强,你就可以及早察觉到。我们说一棵树刚开始冒芽,冒出一点点的时候,我们就察觉到,便很好处理。烦恼升起的时候,都是从很微细之处开始,在越微细的地方,马上察觉到,便很容易去解决。例如地上冒出小草,你就两手一拈,就把它拔掉。地上有一棵大树,你要动用多少人来拔都拔不动。烦恼产生的过程就跟那棵树一样,刚开始很微细很微弱。我们观照力和觉察力不够,所以让它一直滋长,到后来很强大的时候,那时烦恼已经在身体展现,结果已出来,我们只能亡羊补牢。当然我们凡夫在修行当中,是从果追溯到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说正念分明,它有非常好的作用。

  

   (2)现断烦恼──道跟刚才讲的有连带关系,我们对于当下的烦恼,本身就具备解决的能力。一个情绪起来了,如果平常没有修行的话,他的情绪波动有时高、有时低,没什么规则可循;怎样升起,怎样降下,他通通不晓得。烦恼何因何缘升起,烦恼何因何缘消失,他都不清楚,也许他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是逃避,或者是什么原因,使烦恼缓慢的消失了,可能他下次还是会重复出现烦恼。

  

   然而我们一旦开始修行,就不是这样了。烦恼起来的时候,它会逐渐升高,而当我们开始观的时候,它将会保持平行状态,然后就慢慢的下去了。也许一开始我们没有察觉到,等它到某种程度,我们才开始察觉,开始作观。可是因为它有力道,所以持续一阵子才下去。我们察觉能力越高的时候,它刚出来一点点,我们一察觉,它马上就消失了。察觉力很强的人,就是这样。

  

    我们没有办法让烦恼不来,因此,一起 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单纯的去观它,等它减轻、下去,最后便消除了。烦恼一起当然是先「止」,让它停下来,这很容易可以得到实验证明。比如说我们当下在紧张的时候,先作深呼吸,吸一口气再慢慢的吐气,紧张的现象马上就舒缓下去了。或者我们在生气,一口气别在胸口闷闷的,准备要骂人了,就先深呼吸一下,愤怒马上就会减弱下去,这都马上可以得到验证,所以说修行四念处具备断烦恼的功能。

  

     (3)消除业力──在佛法里面常讲这些,佛教的理论说我们在轮回就是惑业苦,所谓惑业苦就是一直在转。你要从哪里断?当然你可以从惑断。但是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连惑也看不清楚,连业也看不清楚,你怎样断苦。佛法讲惑业苦、惑业苦啊!对不对!惑就是烦恼的现象,连烦恼的现象都看不清楚,开头在哪里都找不到,你怎么样去处理?生病的原因找不到,怎么治病?

  

    我开始修行这法门,才知道什么叫做「业」,不然以前都不晓得。以前的消业方式,就是看哪个地方在超渡,就捐献几佰元,以求消灾消业。传统中国佛教就是如此消灾消业来超渡。如果我们连业本身都看不清楚,不知到业在那,怎么去消业?

  

    修行四念处的法门就会知道什么明菜,当你无法制止身心冲动的行为,当它一起来,就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这东西就是「业」。

  

    每个人过去的习性通通不一样,我们内在业的内涵也全不相同。平常它不会显现出来,可是当外在的东西,跟我们内在某些好恶相应的时候,内在的东西就冲出来了,这就是每个人有他特别的好恶。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业」的东西,就是因为内在某些习性跟好恶,和外在的环境一感应的时候,那种东西就冲出来了。当然,它就在我们的身、受、心上面展现。

  

    所以修四念处就是对于这些东西,可以察觉到。身是最粗糙的,我们很强烈的烦恼就在身心上展现。当发现自己闷闷的,还是有什么东西起来,全身发热,这时已经在身上展现,那是很粗糙的。所以如果个人的修行越高竿,他可能知道越清楚,他心里动个瞋念,他可能知道「我起瞋了」。也许我们从他外表的肢体或表情察觉不出来,可是只要他自己的心念动一下,他…

《四念处法门(林武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