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心很散漫,常在過去跟現在之間漂浮。在過去跟現在之間漂浮的時候,我們就對于當下的情境,沒有辦法如實地去掌握,即對于我們煩惱的現象觀察不清楚。好像我們錄像機拍攝東西,中間有模糊不清的地方,當倒回來看的時候,我們就忘記了,找不出那個原因。
活在當下就是說對于我們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立刻去覺察到。我們知道煩惱起來的時候,是越早覺察到越好,對不對?越早察覺到越早解決。好像生病一樣,生病的時候,越早察覺到微細的征兆,馬上找醫生看,可能越早痊愈。所以強調要活在當下,就是我們對于問題能及早發現,及早認識,也能及早解決。因爲距問題發生的時間越短暫,就是我們印象越深刻的時候,越久便越不深刻。「活在當下」即把我們心的焦距調整在當下。若我們的心在漂浮的時候,就是對目前的事情認識不清,對于我們將來作因果分析有很大的阻礙。
(3)如實受──衆生是五蘊的和合,即色、受、想、行、識的和合。修四念處法門,是在強調我們只要有身心的現象,就不可能沒有感受。當有了感受的時候,長久以來的習慣,就是對當下的感受有好惡跟取舍。
比如別人贊賞我們,我們就高興,一高興就攀緣那個情境。別人講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就起瞋恨心排斥。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如實的時候,那當下的東西,我們就沒有辦法用沒有立場的立場完全去接納它。
因爲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反應都太快,就像一個棒球丟過來的時候,我們把球棒「啪」一下,馬上就打出去。我們對那種不快樂的感受,就像那根球棒一下子就打出去。如此一來,就是對我們當下的感受,沒有辦法如實地去了解,所以它是訓練我們好好地丟認識當下的經曆,及身心的感受。
這種如實受,也就是要把我們五蘊的運作步調緩慢下來,讓我們不要那麼快就發出行爲。所以受是一個關鍵,就是說我們能夠在受這邊多停留一些時間,接下來所發出身口的行爲會比較理智。理性一些,這樣我們身口的展現就是一種「道」的展現,而不是一種「業」的展現。
有修行跟沒有修行的差別,就是這個受。在凡夫它叫無明受,受了以後,他會起貪瞋等等。而修行者是在這個受的點上稍作停留,是什麼感受,我們就好好地去感受它。
(4)如實觀──我們能如實受之後,才能如實觀。
什麼叫做觀?平常我們看樹,感覺每一棵樹都一樣。但事實上沒有兩棵樹是完全一樣的,甚至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遠遠看這棵樹,每月葉子都一樣,而「觀」就是看清楚它的不一樣。「觀」是沒有立場的看,好像是氣象學家作氣象的觀察,他一定看得很客觀,才作描述。
我們看自己身心的現象也應如此,比如我們起一個壞的念頭,如果按照過去所受的道德教訓,我們就會産生自責或者罪惡感。好的念頭或壞的念頭起來,當下就會起好惡之心,馬上就去評斷它。若能在事情出現時,先讓它如實的展現。「如實受」跟「如實觀」有助于對我們身心煩惱現象的了解跟取材。
佛教講究的是這樣的修爲,對于自己煩惱的産生原因,你一定要能夠找出來。就像科學家做實驗,在做之前必需先取材,如果取材不正確的話,所做出來的分析和結果一定是不正確的。如果所看的不清楚,所聽的被扭曲,六根對外境所取材的本身,已經被扭曲掉的時候,我們如何做好正確的分析跟判斷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四念處法門一直強調「如實受」和「如實觀」是爲了提供正確的數據,以作爲下一步因果分析的基本條件。
(5)層層剖析──這在其它的修行法門裏面較少提到,也沒有講得那麼嚴謹。其它法門有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觀涅槃」,而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對于造成我們煩惱的原因,具備一種追根究底的精神。比如說我當下心情不好,就找出什麼原因使我心情不好。如最初的原因就是某人講了一句話造成我心情不好;然後再針對第二個原因來找,爲什麼他講話的內容使我心情不好。就這樣一層一層往內分析,然後才能夠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
(6)團體互動──四念處法門在修持過程中比較強調「團體的互動」,透過討論回饋的方式彼互相切磋。因爲我們在還沒有的悟見法以前,很可能有些分析和判斷容易落入無明的狀態,而自己仍不清楚,然而透過跟別人互相討論當中,我們可以得到檢證。因爲只要是合乎真理或是真正體驗的東西,它是可以經得起別人的詢問和檢驗的。如果你提出自己的體驗以後,在別人詢問之下,發覺漏洞百出,那很自然的會對自己的體驗或看法,作某方面的修正。
四念處的受用
最後我們講修行四念處法門的受用:
(1)正念分明──在整個覺悟的過程中,正念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拿來檢證修行成果。即是修行越好,正念越強,持續性越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有正念,有時沒有正念,那就是失念。失念就是你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想起來,一直沒有在觀。剛開始在修行的時候,會有這種困難,雖然知道很重要,可是還是會忘記,經過很久,才會被想到。然而這種能力經過不斷的練習之後,就會自然的培養出來。
剛開始的時候,常常會跑掉,但是到後來,曾發現那種能力是人類內在所擁有的。你不必刻意要去保持正念,它就是起來了,就是一直存在。我們可以檢證自己覺醒的程度怎麼樣,就可以了解你修行的功力到哪裏。一天中若保持正念的精神很強:那就表示你有進步。正念很強,就表示你覺醒的能力越好,對什麼東西都很清楚,對當下自己身心的狀態,或者跟別人互動的狀態,或者外在的環境都是很清楚,正念分明的作用就存在。
當煩惱一起來的時候,你的察覺性很強,你就可以及早察覺到。我們說一棵樹剛開始冒芽,冒出一點點的時候,我們就察覺到,便很好處理。煩惱升起的時候,都是從很微細之處開始,在越微細的地方,馬上察覺到,便很容易去解決。例如地上冒出小草,你就兩手一拈,就把它拔掉。地上有一棵大樹,你要動用多少人來拔都拔不動。煩惱産生的過程就跟那棵樹一樣,剛開始很微細很微弱。我們觀照力和覺察力不夠,所以讓它一直滋長,到後來很強大的時候,那時煩惱已經在身體展現,結果已出來,我們只能亡羊補牢。當然我們凡夫在修行當中,是從果追溯到因,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說正念分明,它有非常好的作用。
(2)現斷煩惱──道跟剛才講的有連帶關系,我們對于當下的煩惱,本身就具備解決的能力。一個情緒起來了,如果平常沒有修行的話,他的情緒波動有時高、有時低,沒什麼規則可循;怎樣升起,怎樣降下,他通通不曉得。煩惱何因何緣升起,煩惱何因何緣消失,他都不清楚,也許他是轉移注意力,或者是逃避,或者是什麼原因,使煩惱緩慢的消失了,可能他下次還是會重複出現煩惱。
然而我們一旦開始修行,就不是這樣了。煩惱起來的時候,它會逐漸升高,而當我們開始觀的時候,它將會保持平行狀態,然後就慢慢的下去了。也許一開始我們沒有察覺到,等它到某種程度,我們才開始察覺,開始作觀。可是因爲它有力道,所以持續一陣子才下去。我們察覺能力越高的時候,它剛出來一點點,我們一察覺,它馬上就消失了。察覺力很強的人,就是這樣。
我們沒有辦法讓煩惱不來,因此,一起 煩惱的時候,我們就單純的去觀它,等它減輕、下去,最後便消除了。煩惱一起當然是先「止」,讓它停下來,這很容易可以得到實驗證明。比如說我們當下在緊張的時候,先作深呼吸,吸一口氣再慢慢的吐氣,緊張的現象馬上就舒緩下去了。或者我們在生氣,一口氣別在胸口悶悶的,准備要罵人了,就先深呼吸一下,憤怒馬上就會減弱下去,這都馬上可以得到驗證,所以說修行四念處具備斷煩惱的功能。
(3)消除業力──在佛法裏面常講這些,佛教的理論說我們在輪回就是惑業苦,所謂惑業苦就是一直在轉。你要從哪裏斷?當然你可以從惑斷。但是問題就是說,如果我們連惑也看不清楚,連業也看不清楚,你怎樣斷苦。佛法講惑業苦、惑業苦啊!對不對!惑就是煩惱的現象,連煩惱的現象都看不清楚,開頭在哪裏都找不到,你怎麼樣去處理?生病的原因找不到,怎麼治病?
我開始修行這法門,才知道什麼叫做「業」,不然以前都不曉得。以前的消業方式,就是看哪個地方在超渡,就捐獻幾佰元,以求消災消業。傳統中國佛教就是如此消災消業來超渡。如果我們連業本身都看不清楚,不知到業在那,怎麼去消業?
修行四念處的法門就會知道什麼明菜,當你無法製止身心沖動的行爲,當它一起來,就沒有辦法讓它停下來,這東西就是「業」。
每個人過去的習性通通不一樣,我們內在業的內涵也全不相同。平常它不會顯現出來,可是當外在的東西,跟我們內在某些好惡相應的時候,內在的東西就沖出來了,這就是每個人有他特別的好惡。所以我們可以了解「業」的東西,就是因爲內在某些習性跟好惡,和外在的環境一感應的時候,那種東西就沖出來了。當然,它就在我們的身、受、心上面展現。
所以修四念處就是對于這些東西,可以察覺到。身是最粗糙的,我們很強烈的煩惱就在身心上展現。當發現自己悶悶的,還是有什麼東西起來,全身發熱,這時已經在身上展現,那是很粗糙的。所以如果個人的修行越高竿,他可能知道越清楚,他心裏動個瞋念,他可能知道「我起瞋了」。也許我們從他外表的肢體或表情察覺不出來,可是只要他自己的心念動一下,他…
《四念處法門(林武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