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处法门(林武瑞)

  四念处法门

  

  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各位同修,我今天要报告的是《四念处法门》,等我报告完之后,如有未尽之处,或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大家不吝指教。

  

  

  

  修学四念处的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修学四念处法门呢?

  

   (1)人类的身心结构和烦恼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说法,是为了解决人类身心的烦恼,并不是要讲一套形而上或者是高深的哲理,来让我们玩味的。佛法是对有情众生说的,对于有情众生的身心结构,我们一定要去了解,就好像医学院的学生在牠的学习过程,一定要做人体解剖,了解人类的身体结构是什么样子,将来他在替人看病的时候,才能够了如指掌。所以佛法刚开始的第一步,对于我们有情身心的结构是怎样观察的?

  

    若依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有情众生是五蕴和合的而已。不分人种,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样。就人类的生理跟心理现象来讲,比如说生气,不管哪一种人当生气起情绪的时候,我们共同的感觉大概离不开全身会发热,呼吸会急促,血液会流得比较快,或我们的血压会上升、脉博的跳动会增快等现象。

  

    我们有情众生的生理现象具有这种普遍性和共通性。换言之,佛法本身也具备一种普遍性和共通性,法是常住的,它在时空当中不会有所改变,不会说这个佛法只适合东方人,而不适合西方人,或不适合某个民族或种族的人,因为人性是有其共通点的。假如有一种修行的方法,适合各类的人种,也不分男女老少,那这种方法,就是值得我们去实行。

  

   (2)凡合乎四圣谛原理的修行方法,即为有法次法向的修行法──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后,第一个去找的是当年跟他共同修行约五比丘,然后他第一次说法就是说四圣谛。五比丘听他讲完四圣谛以后,就开悟见法。可见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原理,我们甚至可以从后来的经典,发现它们对四圣谛各有不同的开展。可能有的比较强调「苦」,有的比较强调「集」,有的比较强调「灭」,有的比较强调「道」。不同的经典里面有不同的发挥,在大乘经典里面看到很多直观涅槃的方法,或者是当下证悟的方法,这可能都是后来在强调「灭」跟「道」,有比较偏重性的发挥。这种发挥对于后来学者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今天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如果我们从四圣谛的道次第来讲的话,应该是先如实的去认识痛苦的现象是什么,然后再去找出造成众生烦恼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应该采取怎么样的修行方法,去摒除困难,解决烦恼,最后就可以体证涅槃。总而言之,只要有一种方法,整个过程中它合乎四圣谛的法门,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符合佛陀原来的教导,这是第二点我所要讲的。等一下我再来谈四念处法门的修行方法,引证它跟四圣谛的关系。

  

   (3)从原始经典可找到具体的证据,证明此法门为佛陀在世教人的修行法门,以及因此可证道。佛陀时代的修行者修这个法门可以证道,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修持这个法门,也一定可以证道。

  

    我们用经文来稍微介绍一下,在《杂阿含经》639经跟640经,都提到相同的事情,就是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跟目犍连涅槃盘之后,其它的人都非常的遗憾、伤心,所以他们就来找佛陀,跟佛陀谈起这件事情。在639经中记载舍利弗跟目犍连涅槃不久,世尊在每个月的十五日面对大众布萨的时候,世尊观察大众,他说:「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盘涅故。」可见他非常器重这两大弟子,他说:「我声闻惟此二人。」我最得意的门生就这两个,「善能说法、教戒、辩说满足。有两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间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日犍连求。如来已离施财及法财,汝等莫以舍利弗及日腱连涅槃故愁忧苦恼。譬如大树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他说当一棵大树要倒下来的时候,最初是枝干先倾斜倒下去的。「亦如宝山大岩先崩」就像很大的山要倒下去的时候,是里面最大的岩石先崩溃下来的。「如是如来大众之中,舍利弗、目腱连两大声闻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世尊就安慰他的弟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这件事而生起了愁忧苦恼。为什么?「何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败坏之法而不磨灭?」他说凡是生起的法,没有不败坏、不磨灭的道理,欲令不坏,无有是处。你要让它不变坏是不可能的。你要让一个人不死,也是不可能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们世间一切可爱;珍贵的事情,终有离散的一天。「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我释迦牟尼佛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逝世,也要涅槃。「是故汝等当知」因此诸位弟子你们要知道「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这段经文,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演变到后来就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我想这样讲大家就很清楚。什么叫做「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呢?他说「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观念住。」这边佛陀就提到说不管两大弟子已涅槃或我将涅槃,你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你们要修四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说此经典矣,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在639经与640经里面,也同样提到什么叫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教你修行四念处就是这个。在《中阿含经》98经里面,对于四念处的修法有详细的描述,比如说比丘在行、住、坐、卧怎么修,很微细的地方都有提到,大家有兴趣可以翻出大正藏看一下,而在《杂阿含经》639经跟640经只是提到说,我逝世以后,你们要修的方法就是依靠四念处修。

  

   (4)四念处为随时随地可修持的法门──我们知道「法」具备一种普遍性,不因时间、空间而受到影响。生命是整体的,因此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和体验也应该是整体的,而不能有间断或是两者之间有差距。不能够说只有在某个时间跟空间里面,我才能够修行,在另外的时间跟空间里面我没有办法去修行,这样的话「法」就有中断。生命是整体性的,对佛法的体验也应该是整体性的。

  

   换言之,如果有一种方法,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你都可以修行的话,那么你是跟法吻合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检证目前所看到的各种修行法门,自己可以去检证哪一种法门是在任何时间或空间都可以修持的。

  

  

  

  四念处的内容

  

    接下来第二个项目,我就来介绍四处的内容及其修行特色。

  

   什么叫四念处?在大乘佛教里面,也提到什么叫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据我所知,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很少人自称是修持四念处法门的。例如说观身不净,只是简单的强调这一点。事实上我们从原始经典的四念处修行法门来讲,单单从身体的部份,便讲得非常详细。比如从最简单的行、住、坐、卧当中,对于肢体的运动,你必需了了分明,非常清楚。然后对我们身体的各种现象,如地、水、火、风的变化,你必须很清楚。如我现在身体的哪个地方是热热的,然后我的胸口是闷闷的,或者我的呼吸比较急促,我的脉博跳动比较快等等。对于我们身体现象的观察,必须很清楚,这就是身念处。

  

   第二个我们讲受念处,受念处就是指当下身体的感受是苦或乐,心理的感受是如意或不如意,或者是中性的,我们要分清楚。接下来第三点我们讲心,就是观察我们当下是起什么样的心念,当下的念头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攀缘未来。起什么样的念头,要观察注意得很清楚。我想这三点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第四点就是法念处,依我个人的解释就是观察我们身、受、心现象背后的因果法则是什么?何因何缘会促成我们当下身、受、心的展现,或者对一切事物因果法则的了解,这里面包括了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或者对我们约五蕴、六根、六识的了解,都包括在法念处。这是四念处四个修行的主题。(待续)  

  

  

  四念处的特色

  

    接下来要讲的是修行四念处法门的特别点在哪里:

  

    (1)缓慢行──在训练过程中,要把自己肢体的动作放慢。比如我们在走路时走得很缓慢,或者我现在要拿这个杯子,手慢慢的伸出,慢慢的拿。在内心观察「我要拿、我要拿、我要拿」。当手碰到这个茶杯以后,当时的感觉怎么样,这是在强调它的训练过程。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众生的身心变化,长久以来的习性就是太快了。快速的动作,将其放慢下来,我们的心对于整个行动过程中的身心现象因果关系,比较可以看得清楚。比如说当一个动作很快的出去时,对于整个身体力道的感觉,可能没有办法很清楚地体会到。缓慢行动的作用,就是要把身心的过程看清楚。换言之,烦恼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看得到,因为对整个身心过程看得清楚,我们才能了解它。 在缓慢之中,能够作较仔细的观察,而把我们身心的动作慢下来。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一有什么样的刺激,很快就反应出去,而缓慢的行动留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们不要有很强的造作力,行蕴一下就出去,而一出去都是业力的展现,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我们知道无意识状态的行为,就是无明。一个动作怎样出去,你都不清楚,那就是无明。把动作放慢的话,自己本身就感到动作放慢,这时便能发现整个过程中,你都是非常觉醒、非常清楚,所以缓慢动作的目的就在这里。

  

    (2)活在当下──就是把注意力一直摆在当下,因为我们…

《四念处法门(林武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