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法門(林武瑞)

  四念處法門

  

  林武瑞 主講

  

  李慧娟 整理

  

    各位同修,我今天要報告的是《四念處法門》,等我報告完之後,如有未盡之處,或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大家不吝指教。

  

  

  

  修學四念處的理由

  

   我們爲什麼要修學四念處法門呢?

  

   (1)人類的身心結構和煩惱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初說法,是爲了解決人類身心的煩惱,並不是要講一套形而上或者是高深的哲理,來讓我們玩味的。佛法是對有情衆生說的,對于有情衆生的身心結構,我們一定要去了解,就好像醫學院的學生在牠的學習過程,一定要做人體解剖,了解人類的身體結構是什麼樣子,將來他在替人看病的時候,才能夠了如指掌。所以佛法剛開始的第一步,對于我們有情身心的結構是怎樣觀察的?

  

    若依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有情衆生是五蘊和合的而已。不分人種,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樣。就人類的生理跟心理現象來講,比如說生氣,不管哪一種人當生氣起情緒的時候,我們共同的感覺大概離不開全身會發熱,呼吸會急促,血液會流得比較快,或我們的血壓會上升、脈博的跳動會增快等現象。

  

    我們有情衆生的生理現象具有這種普遍性和共通性。換言之,佛法本身也具備一種普遍性和共通性,法是常住的,它在時空當中不會有所改變,不會說這個佛法只適合東方人,而不適合西方人,或不適合某個民族或種族的人,因爲人性是有其共通點的。假如有一種修行的方法,適合各類的人種,也不分男女老少,那這種方法,就是值得我們去實行。

  

   (2)凡合乎四聖谛原理的修行方法,即爲有法次法向的修行法──釋迦牟尼佛證道以後,第一個去找的是當年跟他共同修行約五比丘,然後他第一次說法就是說四聖谛。五比丘聽他講完四聖谛以後,就開悟見法。可見四聖谛是佛法的根本原理,我們甚至可以從後來的經典,發現它們對四聖谛各有不同的開展。可能有的比較強調「苦」,有的比較強調「集」,有的比較強調「滅」,有的比較強調「道」。不同的經典裏面有不同的發揮,在大乘經典裏面看到很多直觀涅槃的方法,或者是當下證悟的方法,這可能都是後來在強調「滅」跟「道」,有比較偏重性的發揮。這種發揮對于後來學者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今天是值得我們商榷的。

  

   如果我們從四聖谛的道次第來講的話,應該是先如實的去認識痛苦的現象是什麼,然後再去找出造成衆生煩惱的原因是什麼,接下來應該采取怎麼樣的修行方法,去摒除困難,解決煩惱,最後就可以體證涅槃。總而言之,只要有一種方法,整個過程中它合乎四聖谛的法門,那麼這種方法就是符合佛陀原來的教導,這是第二點我所要講的。等一下我再來談四念處法門的修行方法,引證它跟四聖谛的關系。

  

   (3)從原始經典可找到具體的證據,證明此法門爲佛陀在世教人的修行法門,以及因此可證道。佛陀時代的修行者修這個法門可以證道,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修持這個法門,也一定可以證道。

  

    我們用經文來稍微介紹一下,在《雜阿含經》639經跟640經,都提到相同的事情,就是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跟目犍連涅槃盤之後,其它的人都非常的遺憾、傷心,所以他們就來找佛陀,跟佛陀談起這件事情。在639經中記載舍利弗跟目犍連涅槃不久,世尊在每個月的十五日面對大衆布薩的時候,世尊觀察大衆,他說:「我觀大衆,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犍連盤涅故。」可見他非常器重這兩大弟子,他說:「我聲聞惟此二人。」我最得意的門生就這兩個,「善能說法、教戒、辯說滿足。有兩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間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日犍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汝等莫以舍利弗及日腱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他說當一棵大樹要倒下來的時候,最初是枝幹先傾斜倒下去的。「亦如寶山大岩先崩」就像很大的山要倒下去的時候,是裏面最大的岩石先崩潰下來的。「如是如來大衆之中,舍利弗、目腱連兩大聲聞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世尊就安慰他的弟子說,你們不要因爲這件事而生起了愁憂苦惱。爲什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爲法、敗壞之法而不磨滅?」他說凡是生起的法,沒有不敗壞、不磨滅的道理,欲令不壞,無有是處。你要讓它不變壞是不可能的。你要讓一個人不死,也是不可能的。「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們世間一切可愛;珍貴的事情,終有離散的一天。「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我釋迦牟尼佛在不久的將來,也要逝世,也要涅槃。「是故汝等當知」因此諸位弟子你們要知道「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這段經文,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其實演變到後來就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我想這樣講大家就很清楚。什麼叫做「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呢?他說「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觀念住。」這邊佛陀就提到說不管兩大弟子已涅槃或我將涅槃,你們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你們要修四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佛說此經典矣,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在639經與640經裏面,也同樣提到什麼叫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教你修行四念處就是這個。在《中阿含經》98經裏面,對于四念處的修法有詳細的描述,比如說比丘在行、住、坐、臥怎麼修,很微細的地方都有提到,大家有興趣可以翻出大正藏看一下,而在《雜阿含經》639經跟640經只是提到說,我逝世以後,你們要修的方法就是依靠四念處修。

  

   (4)四念處爲隨時隨地可修持的法門──我們知道「法」具備一種普遍性,不因時間、空間而受到影響。生命是整體的,因此我們對佛法的修學和體驗也應該是整體的,而不能有間斷或是兩者之間有差距。不能夠說只有在某個時間跟空間裏面,我才能夠修行,在另外的時間跟空間裏面我沒有辦法去修行,這樣的話「法」就有中斷。生命是整體性的,對佛法的體驗也應該是整體性的。

  

   換言之,如果有一種方法,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你都可以修行的話,那麼你是跟法吻合的。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檢證目前所看到的各種修行法門,自己可以去檢證哪一種法門是在任何時間或空間都可以修持的。

  

  

  

  四念處的內容

  

    接下來第二個項目,我就來介紹四處的內容及其修行特色。

  

   什麼叫四念處?在大乘佛教裏面,也提到什麼叫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據我所知,在我們中國佛教裏面很少人自稱是修持四念處法門的。例如說觀身不淨,只是簡單的強調這一點。事實上我們從原始經典的四念處修行法門來講,單單從身體的部份,便講得非常詳細。比如從最簡單的行、住、坐、臥當中,對于肢體的運動,你必需了了分明,非常清楚。然後對我們身體的各種現象,如地、水、火、風的變化,你必須很清楚。如我現在身體的哪個地方是熱熱的,然後我的胸口是悶悶的,或者我的呼吸比較急促,我的脈博跳動比較快等等。對于我們身體現象的觀察,必須很清楚,這就是身念處。

  

   第二個我們講受念處,受念處就是指當下身體的感受是苦或樂,心理的感受是如意或不如意,或者是中性的,我們要分清楚。接下來第叁點我們講心,就是觀察我們當下是起什麼樣的心念,當下的念頭是在回憶過去,或者攀緣未來。起什麼樣的念頭,要觀察注意得很清楚。我想這叁點大家都非常熟悉,現在第四點就是法念處,依我個人的解釋就是觀察我們身、受、心現象背後的因果法則是什麼?何因何緣會促成我們當下身、受、心的展現,或者對一切事物因果法則的了解,這裏面包括了四聖谛、七覺支、八正道,或者對我們約五蘊、六根、六識的了解,都包括在法念處。這是四念處四個修行的主題。(待續)  

  

  

  四念處的特色

  

    接下來要講的是修行四念處法門的特別點在哪裏:

  

    (1)緩慢行──在訓練過程中,要把自己肢體的動作放慢。比如我們在走路時走得很緩慢,或者我現在要拿這個杯子,手慢慢的伸出,慢慢的拿。在內心觀察「我要拿、我要拿、我要拿」。當手碰到這個茶杯以後,當時的感覺怎麼樣,這是在強調它的訓練過程。

  

    有的人會問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呢?因爲我們知道衆生的身心變化,長久以來的習性就是太快了。快速的動作,將其放慢下來,我們的心對于整個行動過程中的身心現象因果關系,比較可以看得清楚。比如說當一個動作很快的出去時,對于整個身體力道的感覺,可能沒有辦法很清楚地體會到。緩慢行動的作用,就是要把身心的過程看清楚。換言之,煩惱是如何産生的,我們可以看得到,因爲對整個身心過程看得清楚,我們才能了解它。 在緩慢之中,能夠作較仔細的觀察,而把我們身心的動作慢下來。因爲長久以來,我們都習慣一有什麼樣的刺激,很快就反應出去,而緩慢的行動留給我們一個思考的空間,讓我們不要有很強的造作力,行蘊一下就出去,而一出去都是業力的展現,並不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爲。我們知道無意識狀態的行爲,就是無明。一個動作怎樣出去,你都不清楚,那就是無明。把動作放慢的話,自己本身就感到動作放慢,這時便能發現整個過程中,你都是非常覺醒、非常清楚,所以緩慢動作的目的就在這裏。

  

    (2)活在當下──就是把注意力一直擺在當下,因爲我們…

《四念處法門(林武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