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名義▪P10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有人問我:「人死了以後,爲什麼還有果報?」我沒有回答,不回答,他的問題沒解決嘛!他就問別的法師去。第二天他和我見面,「我知道這個問題怎麼解釋!」我說:「怎麼解釋?」他說那位法師說了:「是因爲有常住真心的關系,所以死了以後還有果報!」我們在人間死了,我們這個常住真心到天上去了;從天上死了,這個常住真心又跑到地獄去了,這樣解釋這個問題。那麼,他告訴我說那位法師這麼解釋,我也不出聲,我也沒有說什麼。現在我在想:用常住真心來解答這個問題,只是表示沒有斷滅,但是爲什麼會到地獄去?爲什麼會到天上?這個問題還沒解釋。若是用業力來解釋,這個問題解釋了。我爲什麼到天上去?因爲你做善法了。這個業力有善惡的不同,有散亂的善法、有禅定的善法,所以你將來得的果報不同。說做惡,做惡有各式各樣的惡,爲什麼到了毒蛇的世界去了?爲什麼這個人做了龍?爲什麼這個人做了餓鬼?爲什麼這個人做了老虎?他的業力不同。所以若用業力來解釋,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我們說阿羅漢入無余涅槃這個問題,這個人修行得阿羅漢了;得阿羅漢,他這壽命,假設他是七歲出家,到十歲的時候得阿羅漢,但是這個人有一百歲的壽命,他現在還有九十年。他再活九十歲,到一百歲的時候就死了;死了的時候,和我們凡夫不一樣。什麼不一樣呢?他這一剎那間他的色受想行識壞了,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一剎那間就壞了。壞了以後,第二剎那再沒有色受想行識出現,那就是入無余涅槃了。我們凡夫也是,你的壽命到了的時候,這一剎那間你的色受想行識壞了,第二剎那又出來一個色受想行識;前一剎那、後一剎那,和阿羅漢不一樣。阿羅漢他這個身體,是前一生的有漏業造成的這個生命,他得阿羅漢以後,他這個有漏業到壽命盡了,一剎那盡了以後沒有有漏業了,所以再不生了。在大乘佛法上說,他有無漏業使令他再得果報,但是無漏業的果報不是肉眼所能見的。但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前一剎那滅了,後一剎那又生;因爲我們不斷地造業,這業力很多,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又有果報出現了。爲什麼會出現?就是業力!

  我們若學習《大智度論》、學習《瑜伽師地論》,不說有常住真心,不這樣講,它說心是剎那生、剎那滅的。譬如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的生起要有行作緣,識才能生起。若說常住真心,不需要有行,這個心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就不同了。所以,業力,在佛法裏面講是這樣意思。

  「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就是不承認在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個常住不變的我,不承認這件事。但是生死輪回由業力來成就。業力是誰?業力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所創造的,由色受想行識的果報去造業,由業再得色受想行識的果報;果報去造業,由業再得果報,因果就是這樣子。佛法說是,在我們的身體裏面沒有一個常恒住、不變易的我,所以叫做無我。

  我們中國佛教分兩類,就是傳統的佛教,傳統佛教是怎麼回事兒?就是學習《楞嚴經》、學習《起信論》,用《楞嚴經》和《起信論》講一切經論。但是若學習《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它不這樣講。但是我在想,像剛才說,說這個人在這個地方住,這個房子壞了我就走了,我到另一個房子去;這樣講六道輪回,我們容易懂,我們也就容易接受。但是若說沒有我,這件事就不那麼容易懂,就有一點難。

  我們今天是要講禅,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裏。

  「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補特伽羅無我是人無我,下面法無我;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這是人無我,但是色受想行識是不是我呢?我再講《大智度論》上說的話,《大智度論》它說一個譬喻(這段文還是和補特伽羅我有關系),它說:有個國王,國王他的下面有個大將軍,國王對這個大將軍下命令:「你去攻擊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區,要把它拿過來!」將軍得到這個命令,他有軍隊,他就調動軍隊到那個地方去作戰。我們人的生命體這個我亦複如是!我這個身體裏面有個我,是身體裏面有一個有體性的東西叫做我;這個我,它下命令叫這個身體去享受色聲香味觸,去享受五欲。這樣說呢,這個我對這個身體下命令,這個身體就去享受五欲;這樣證明是有我,就像那個軍隊似的,裏面有我。

  這時候,龍樹菩薩他說出個道理來,反駁這個理論:說是這個「我」對這個身體下命令,這個身體有色受想行識,這個「我」和色受想行識這個「識」有什麼差別、有什麼關系呢?那麼龍樹菩薩又再加解釋:說是這個「我」本身是不是有明了性?如果沒有明了性,它怎麼會下命令呢?這個我,它本身有沒有明了性?如果有明了性,它是有心的,它知道這件事怎麼做,對這個大將軍去下命令。如果它沒有明了性,它就不知道這件事怎麼做,它不會下命令了,是不是?龍樹菩薩提出這個問題。那麼外道就感覺到困難了,有什麼困難呢?說是我,它本身有明了性,它就是心了;那離開心,另外沒有我了,就是心就是我了。那樣說呢,就是色受想行識嘛,另外沒有我了。如果你若說另外有個我的話,這個我本身就沒有心了。沒有心,它能下命令嗎?提出這個問題,外道沒有辦法解釋了。如果你承認我本身是有識、有明了性的,那就是識嘛!另外沒有我嘛!這個地方有這個問題。

  若這樣講的話,另外沒有我,只是一個識,只是我們這個心,另外有色受想行和這個心合作,或者造善業、或者造惡業,那麼這就是佛法的道理了,佛法是這樣講。佛法不承認離開了色受想行識,另外有個我的,不承認這件事。現在這個地方否認外道說離開了色受想行識另外有個我,這個我是沒有的,所以叫「無我」。

  可是也還有色受想行識啊!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怎麼回事呢?色受想行識也不是我,因爲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也是由因緣有的。色也是由因緣有的,受想行識也是由因緣有的,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這件事。譬如我們現在是人的色受想行識,我們不是毒蛇的色受想行識,爲什麼我們不是毒蛇的色受想行識?因爲沒有這個因緣。爲什麼我們是人的色受想行識?因爲有因緣。但是因緣不是永久的,到時候就結束了。如果我們現在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做種種功德,做的功德很殊勝,那麼將來跑到天上去了,就是天上的色受想行識,而不是人間了。

  我們說這個天眼通,我們現在是肉眼,肉眼也是地水火風組織的,天眼也是地水火風,但天眼和人間的肉眼不一樣。我們人間的肉眼這個地水火風這物質是欲界的;但天眼通的地水火風是色界天上的,色界天上的那個地水火風組織成的那個是天眼,那個作用非常廣大,和我們不同。所以都是物質,物質與物質不一樣。物質有這個差別,受想行識也是有差別,人間的受想行識和天上的受想行識也不同,爲什麼不同?業力不同,業力不一樣。但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法。有這個因緣、就有這樣的所生法,沒有這個因緣、沒有這個所生法,這個法是因緣有的,它沒有真實性,所以法也是無我的。當然我們說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寂的,法不可得了,所以叫法空,叫做「法無我」。

  這是兩件事: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法無我,是兩件事。在《解深密經》、在《楞伽經》常提到,小乘佛教學者只是學習了人無我,法無我沒有學習。我們讀《金剛經》,人無我和法無我是無差別的。但是現在我們學《維摩诘所說經》的時候,感覺到阿羅漢他沒有學習法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有點差別。有什麼差別?怎麼知道呢?

  譬如說是,我們人間的人對人間的這個欲的境界,我們心不自在,見到可愛的境界,心就不自在;見到可恨的境界,心也不自在,我們人間的人是這樣子。但是,我們若接觸到天的境界,是更受不了。《大智度論》也提到這些事情。

  阿羅漢他學習了人無我,觀我是不可得,但是沒有修法空,沒有觀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的,叁界以內的事情他心不動,但是超越叁界以上的大菩薩的色聲香味觸,他心裏不自在。爲什麼?就是沒有觀一切法空,只是觀我空、沒有修法空,在《維摩诘所說經》提到這件事。這個地方就和《解深密經》、和《楞伽經》說的道理契合了,就是小乘佛教學者沒有修法空觀,所以看見大菩薩的勝妙的境界,心裏不自在。所以天女散花的時候,就是著在阿羅漢的身上,想要用神通的力量去掉,去不掉,爲什麼去不掉?心裏面有執著的關系。所以這裏面有人無我、還有法無我,這是大智慧境界,所以叫「智大性」。

  「四、精進大性:于叁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菩薩他修學聖道、廣度衆生,時間非常久,要叁大阿僧祇劫。在這麼長的時間內,他們修了無量百千的難行行,難行能行的這些大功德的境界,和阿羅漢不同。阿羅漢,利根人要四生可以得聖道,最鈍的要六十劫才能得聖道。現在菩薩要叁大阿僧祇劫,時間非常的長,這是他精進的力量超過了阿羅漢。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方便善巧」實在也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有什麼不同呢?「不住生死及涅槃故」。我們凡夫安住在生死苦惱的世界,沒有辦法解脫。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以後,他就安住在涅槃的境界,不住在生死的世界。菩薩也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爲什麼不住生死?怎麼叫做不住涅槃呢?因爲菩薩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他實在是在生死的世界,但是他的般若的智慧觀生死是畢竟空寂的,所以沒有生死可住。但是有大悲心,他也不住于畢竟空裏邊,他還要度衆生,所以也不住涅槃。菩薩有這樣的智慧,所以叫做「方便善巧大性」。

  「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菩薩能成就廣大的功德,能夠成就(「證得」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佛的十種智慧,成就了四種無所恐怖,成就十八種不共佛法,唯獨菩薩成就這種功德,不是阿羅漢…

《禅的名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