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那么那就叫做住,这个住就是这个意思。
住相能令诸行增益。
又云:「住相能令诸行增益」,住的相貌能令诸行增益,就是能令很多的事情可以增长,这里面有作用的意思。譬如这个房子造好了以后,有人在这里可以住。现在有菩萨在这里成立一个道场,成立一个大觉莲社,我们在这里可以学习佛法,就有增益,它能帮助我们栽培善根。「住相能令诸行增益」,能令我们开发智慧、减少过失,这都是好事,所以叫做增益。
现在这个「住」在这里看有两个解释:一个诸行生已不坏的意思,一个是能令诸行增益的意思;用这两个意思解释这个住字。这是《大毘婆沙论》上这样解释。
《瑜伽师地论》二十卷二十一页:
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总名为住。
下面引「《瑜伽师地论》二十卷二十一页」上说:「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总名为住」,这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这么解释「住」。一个修行人他在空闲的地方(不是在吵闹的地方),在那里修止、又修观,这就叫做住,这是《瑜伽师地论》这样讲。
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者,大乘中句,简别小乘,因果大故。
「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者,大乘中句」,这一句,「简别小乘」,简别不是小乘。「因果大故」,为什么叫做大呢?就是因也是大、果也是大,所以叫做大乘。
小乘佛法也是能得圣道的,但是它比较狭小一点。譬如说是,我只为了我自己将来能得阿罗汉,能入无余涅槃,我就是满愿了;其它的人他们在生死里流转受苦,不关我事!他的心就是小一点。有些得阿罗汉的人,他也弘扬佛法、也是度众生。我们在《阿含经》上、阿毘达磨论里面看见,那些阿罗汉,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还有邬陀夷尊者,他们得阿罗汉以后度众生也是很多的,为什么称之为小乘呢?因为他们寿命到以后就不度众生了,只是寿命在的时候,他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他若寿命到了,就入无余涅槃了。入无余涅槃以后,人世间的众生怎么样苦,你想要求他做点事情,他不睬你。若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不入无余涅槃,他永久地在众生的世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是尽未来际的!所以名之为大乘。他的因,他的发心也广大;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不断地度化众生。所以因也大、果也大,和小乘佛法入无余涅槃不一样。
此大乘法略有七义。如《杂集论》第十一说:
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精进大性:于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此大乘法略有七义」,有七个道理。「如《杂集论》第十一说: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就是这位佛教徒他的内心有七种功德相应。那七种呢?
「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什么叫做「境大」呢?「以菩萨道」: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发无上菩提愿的人,他走的这条道路,他怎么走法呢?「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这个「缘」,我们明白一点说就是学习,他学习佛法的时候,学习百千等无量那么多、那么广大的教法,就是广大的经,佛说的经,不只是学一部经、也不是学两部经,学百千等很多的经、很多的佛法。我学习阿弥陀佛的佛法、我学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学药师佛的佛法、学阿閦佛的佛法、我将来学弥勒菩萨成佛的佛法,无量佛说的无量佛法都学习,那这就是广大的境界,不同于阿罗汉,和阿罗汉不一样,所以这是学习的境界很广大。我们也有人可能:「学那么多干什么?那多辛苦!」那当然你的心就是不大了。
「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前面是学习佛法学习得多,所以菩萨的智能也广大。这个「行大性」,他发出来的行动也是非常广大的。就是他也做自己利益得圣道的修行,也同时广度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在佛法里面有大成就,这两种功德,所以叫做广大行。若阿罗汉,他就是自己用功修行,成功了就是没有事了。
我看《阿育王传》,看他的弟弟出家得了阿罗汉以后,什么事也不做。这阿育王的弟弟得了阿罗汉以后,他就是一天出去乞食,乞食完了就入定,其它什么事都不做,有这样的阿罗汉。但是在《大毘婆沙论》上说到一件事,这个阿罗汉他有神通(有的阿罗汉没有神通),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还有漏尽通。他要去度众生的话,和我们凡夫不一样,他先入定,他看我所度的众生,我能不能度?我和他有没有缘?我能度我就去度。入定以后一看,这个众生和我无缘,我不能度他,那阿罗汉他不去了。阿育王的弟弟得了阿罗汉以后,就是出去乞食,再不然经行、入定,不度众生,那也可能他入定看,与众生无缘,就是什么也不做,那也可能是这样子。
但是菩萨不是这样子,菩萨他也是入定(不是凡夫菩萨,那是不及格了),得了圣道、有神通的菩萨,他也是观察(和我们凡夫弘扬佛法不同);他要去度众生,也是入定去观察,观察有缘就去度,没有缘的他也是不度,可是他想办法和你结缘,那么就有缘了。所以他是尽未来际地广度众生,所以这个菩萨是伟大的,和阿罗汉不同。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菩萨的智慧也是广大的,什么地方他的智慧广大呢?「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补特伽罗」怎么讲呢?翻到中国话叫做数取趣。「数」就是数目那个数,一二三四五六那个数目,在这个地方读数;「取」就是取舍的取,把它拿过来,那叫取;「趣」就是兴趣那个趣,我对这件事有兴趣,我对这件事我没有兴趣,那个趣;这三个字加起来叫数取趣。数取趣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久远久远以来,一直到现在,常常做这件事,就是数数地去拿一个果报来。或者拿人的果报,得到人的果报,你或者活一百岁,或者活两百岁,或者顶多你活八万四千岁,到时候还要死掉了。死掉了,再去拿一个果报,也可能是得天上的果报,也可能是到地狱去,也可能到饿鬼,也可能到畜生世界,得一个毒蛇的果报,或者得老虎的果报。得到了以后,不是永久的,不管是在人间、在天上、乃至到地狱,都是不永久,到时候就结束了,再重换一个,叫做数取趣。
这个数取趣有什么意思呢?在印度,佛在世的时候(现在也是有),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其它的宗教。其它的宗教,那个时候有些外道也能得禅定,他也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但是没有漏尽通;他有神通,他也能入定,有禅定才有神通。他入定看这个人死了以后到天上去了,看天上的人死了以后又来到人间,人间死了又跑到地狱去了,又跑到饿鬼道,又跑到畜生世界,久远以来这么样流转。但是其中是谁在这生死里流转呢?是「我」!在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我。这个我永久也不死,这个身体是坏了,但是我不死。
我不死,我到什么地方去?我又跑到天上去拿一个果报,我跑到地狱去得一个果报,这个我永久也不死;只是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有变化。所以这个数取趣,谁来取啊?一次又一次地去拿一个果报来,是谁啊?就是「我」!「我」取到人的果报。这里有个房子,我在这个房子住,这个房子坏了,我走了,我到另一个地方再造一个房子;再造个房子在那儿住,那个房子到时候又坏了,我再去造个房子,就是类似这个情形。所以,数取趣,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果报,其中有一个我,外道执着有一个我去得果报。现在佛教说没有我!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若是听外道的话,譬如说这个人在这房子住,这个房子坏了,我到别的地方再造个房子。这样讲我们还很容易接受的吧!我感觉我们还容易接受。说是没有这个我,那么死了以后怎么又有个房子,又得一个果报呢?佛教里面说无我,反倒我们还不是太容易接受。外道的理论我们容易接受;佛教说无我,反倒不容易接受。
这个地方我再解释一下。如果不承认有个我,从天上来到人间、从人间下地狱、从地狱又跑到人间来,没有我,那么谁在流转生死呢?我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会有这个问题:谁在流转生死呢?佛法的道理是说,业!我们这个果报结束了,为什么又有个果报呢?是你的业力,使令你又得一个果报。
业有善业、有恶业,当然我们大概地说:这是善业、这是恶业,但是善里面也有差别。譬如得到人的果报,那就比三恶道好一点,就是你的业好一点。为什么他得天上的果报?就是更好一点。到了色界天上的果报,那就是那个业是更好一点,那就是定业,也叫做不动业。我们欲界天和人都是散乱的善法,若是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是禅定的业。这个业有不同,所以得的果报也不同。而这个业不是永久的,它也有时间性,到了时间就结束了,你还有别的业,再去得果报,佛法是这样讲。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决定我不要这个果报,可以这样决定的!我愿意天的果报,那么你就是多做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可以这样做;你自己可以决定。若是只是说我到天上去,我到人间来,我到地狱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方呢?你怎么讲?你很难说这个理由。
这个我再多说一句,再多说一句可就是有个问题。佛教是不怕人家问的,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讨论。黄金愈炼,它愈光明;若是用个猴子,你来捣牠就臭了,你一捣牠就臭了,就不行。佛法的真理不怕你讨论的,这和外道的理论是不一样。但是我现在说出来,可能还是有点问题。
我在香港的…
《禅的名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