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候不只是八万四千岁,人的寿命那个时候能到无量寿,就是超过八万四千岁;但是开始有过失的时候,人就是八万四千岁,逐渐又向下减;减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弥勒菩萨出世,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现在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他再进一步就是佛了。
「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他就对佛说。「菩萨摩诃萨」,我们汉人文字上欢喜简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说个菩萨,摩诃萨就略去了,实在还应该有个摩诃萨。
「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以何为依、以何为住,在大乘佛法里面修学止、修学观呢?修学止观呢?我们一般人学习止观的时候,我们请一个法师来,「你给我讲两个钟头的止观,我知道一个方法,我就可以修止观」,其实不是这样简单的。弥勒菩萨提出这个问题,你在修止观之前,要有个依、要有个住,你要有这个条件,你才开始可以修止观的。
什么是依?什么是住?在大乘佛法里面修学止观呢?「奢摩他」:中国话就是止,「毘钵舍那」:中国话就是观。「于大乘中」:而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里面也是修止观的;现在不说小乘,而说大乘佛法。小乘和大乘佛法,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大悲心特别殊胜,那就叫做大乘;大悲心没有那么殊胜,就叫做小乘。我们简单就这样讲。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开示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释迦牟尼佛就回答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称弥勒菩萨为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法假安立」这句话怎么讲呢?
譬如说,现在发光的这个,原来没有这件事,我们原来都是用油作灯,后来发明电,用电来作灯。原来没有灯这件事,当然这个电灯的名字也是没有的。有了以后,当然是我们人间人的智慧发明这件事,然后给它安立个名字。没有名字这个事是有问题,不可以。又加上个名字,这都是叫做假安立,就是方便安立的。人也是,人出生的时候也没有名字,然后他的父亲、母亲或者是谁给他起个名字,这个叫做某甲、某乙,这个名字都是方便安立的,不是原来有的,这就是叫做法假安立。这样子说,还是很普遍的,不管是这个花、这个盆、这个房子,所有一切事情都有假安立的名字。这一切法是假安立的,方便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假安立。现在这里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佛法说的。佛法原来也都没有名字,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起个名字,用各式各样的名字来表示这个道理,也是假安立。
「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们说个白话,就是想要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佛的智慧。「愿」这个字,就是我希望成就佛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不舍」:就是你若建立了得佛智慧的愿以后,而不弃舍。这件事的确是有问题,我们一般人接触了佛法以后,我们对于佛法有信心;有信心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但是遇见不如意的事情,就弃舍,「我不愿意成佛了,我不信佛了!」你可能也会这样,那就是弃舍了。现在说「不舍」,这表示什么?就是智慧高的关系。
譬如说我们归依三宝了,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就是相信佛法了以后,做生意的时候赚钱了,心里有可能:「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有这样的好处!哎呀!」这时候对于佛法的信心就会增长了。但是若相反的情形,「我原来做生意是赚钱的,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后,做生意赔本了。我不信佛了!」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坚固的原因就是智慧不够。现在说「不舍」,这表示什么?智慧深刻,信心牢固,不弃舍;无论怎么样的情形,我对于佛法是有信心的。
在这里我再说一件事,有一个人(我们说得明白一点,太含蓄了也不行!)他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后来遇见一个法师,说:「现在我还想回香港去。」这是多少年前的事,很多人都离开香港到加拿大、到美国、到纽西兰,到各地方移民,他也是移民。后来又想:「香港的楼价都下降,我现在想要回香港去买楼,好不好?」「好!」这个法师告诉他:「你会好,你回香港你去买楼,一定是好。」那他就这样子办了,就回去了。没有多久,这个楼价一倍一倍地向上涨,这个人发财发得非常多,心里非常欢喜,对这个法师也非常的恭敬、供养。过了多少年,这个法师有病了,然后对法师没信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信心就是这样建立的,如果情形一转变的时候,这个信心建立不起来了,所以就不相信这个法师的话了,也不和这位法师来往了;这表示这个信心不牢固。如果你的信心是建立在智慧上面,什么叫做智慧?你能学习佛法的真理,你从真理上建立你的信心,那这件事不受影响,我发财不发财不受影响。所以这上面说,「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就是他的智慧很高,他发了愿以后不弃舍,永久地发无上菩提愿。
「为依为住」:「法假安立」明白点说就是经律论,为依为住;「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这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我听一个法师或者一个居士,讲两个钟头、或者三个钟头、或者七个钟头,怎么样修止、怎么样修观,我就这样修!」不是,这是不够的。你还要有个依、还要有个住才可以的。这是引《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的这一段文,下边我就解释。
此文有二:一、问何依而修止观,二、何住而修止观。依是依托义,谓一切有生灭法,依因托缘而得生起。所仗托的因缘,名之为依。依托义,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起。今此止观亦复如是,要有仗托,方得生起。
「此文有二」,这一段文有两段,第一段是菩萨请问,第二段如来正答。在请问中有两个意思:「一、问何依而修止观,二、何住而修止观」,一个依,一个住,分这么两个意思,下面加以解释。「依」是什么意思呢?「依是依托义」,怎么叫做依托呢?这个也不是太容易明白,怎么叫做依托?「谓一切有生灭法,依因托缘而得生起」,这叫做依托。譬如这里原来是空地,怎么会造出房子来呢?就是它要有因缘。有人欢喜这块地,那么他就愿意在这儿造房子。愿意造房子,当然你要有钱,要请画宅师,画好了图宅,还要政府批准,然后找建筑公司,建筑工程,大家谈好了,开始建筑;建筑完了,成功了,这个房子可以住了、可以使用了。那么这个房子就是这么多的因缘成就的。没有这个因缘,这件事是不成就的。所以,因缘就叫做依托,就叫做依。
「所仗托的因缘,名之为依」,譬如说我们这个眼识,眼根是精微的物质组成的,由这个物质的眼根发出来眼识;如果眼根坏了,眼识就完了,就不能看东西了。就是眼识的生起要依托于眼根,不然不行。譬如说我们身体有力量,说这个人身体健康,你叫他七天不吃饭,看他还有力量吧?所以,身体有力量要靠吃饭,吃饭是有力量的一个因缘。当然也有的人吃饭还没有力量,那就是另有问题了。
「依托义,谓一切有生灭法」,所有的法都是有生有灭,而不会生了以后它不灭,没有这回事情。「仗因托缘而得生起」,所仗托的因缘就叫做依,那就是所依,这个法有所依才能现起。
「今此止观亦复如是」,现在说止、说观这个法门也是一样的,「要有仗托,方得生起」,要根据什么才能生起止观?就是经论!你不学习经论,你怎么能知道修习止观呢?这个止观,佛陀说出来的止观的方法,把它记录出来就是书了,就是根据这个书来修止观,就是这样子。说:「我不看经论,我要听这个法师讲!」你对他有信心那也就可以;若是说:「这个法师说的话我不相信,我相信佛说的话!」那就要读经论。但是我相信佛说的话,但是我自己看不懂,我也知道佛说的话是可信的,但是我自己看不懂,那就还要请这位法师讲才可以。那个法师讲的对不对呢?那也是个问题。所以,今天的佛教徒学习佛法很难,很不容易。「要有仗托,方得生起」,才能够生起。这是把「依」这个字简单地就是这样讲了。下面再讲「住」这个字。
《大毘婆沙论》三十九卷五页:
云何生?谓诸行起。云何住?谓诸行生已不坏。
「《大毘婆沙论》三十九卷五页」,这是金陵刻经处刻的《大毘婆沙论》,我没有去查大正藏。「云何生?谓诸行起」,「生」这个字怎么讲呢?原来没有,现在有因缘现起了,那么就叫做「生」。「行」这个字,就是一切有生灭的法,都叫做行;有生有灭的事情,都叫做行。如果按照唯识的道理来说,行是什么?「行」是心,是我们的心。我们心一动了,就叫做行。这个房子,为什么会有房子?就是有人心动了,不然的话,没有这个房子。说是为什么有核子弹?就是有一个人心动了,他在动的时候,他会发明出来这个。如果众生心都不动,什么事儿也没有。说这个地方这个大海上有个桥,那个桥怎么来的?就是心动了。所以从唯识的道理说,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心,这是有道理的。这里我们浅白一点讲,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一切都是行,都是有生灭变化的。行的生起,不管那一件事,原来是没有的,而后才现起,所以就叫做生。有的人不相信有地狱,这句话也是对的,地狱原来是没有的,但是有因缘的时候,地狱就有了;没有因缘的时候,地狱是没有的,世间上都是这样子。
「云何住?」怎么叫做住呢?「谓诸行生已不坏」,就是这个有为法,有因缘把它造成了,造成以后,没有立刻地破坏,它还存在。譬如这个房子,一百年前造的,到现在还存…
《禅的名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