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名義▪P8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不只是八萬四千歲,人的壽命那個時候能到無量壽,就是超過八萬四千歲;但是開始有過失的時候,人就是八萬四千歲,逐漸又向下減;減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彌勒菩薩出世,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現在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他再進一步就是佛了。

  「慈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他就對佛說。「菩薩摩诃薩」,我們漢人文字上歡喜簡略,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就說個菩薩,摩诃薩就略去了,實在還應該有個摩诃薩。

  「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以何爲依、以何爲住,在大乘佛法裏面修學止、修學觀呢?修學止觀呢?我們一般人學習止觀的時候,我們請一個法師來,「你給我講兩個鍾頭的止觀,我知道一個方法,我就可以修止觀」,其實不是這樣簡單的。彌勒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你在修止觀之前,要有個依、要有個住,你要有這個條件,你才開始可以修止觀的。

  什麼是依?什麼是住?在大乘佛法裏面修學止觀呢?「奢摩他」:中國話就是止,「毘缽舍那」:中國話就是觀。「于大乘中」:而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裏面也是修止觀的;現在不說小乘,而說大乘佛法。小乘和大乘佛法,它們有什麼不同呢?就是大悲心特別殊勝,那就叫做大乘;大悲心沒有那麼殊勝,就叫做小乘。我們簡單就這樣講。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開示彌勒菩薩說:「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釋迦牟尼佛就回答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稱彌勒菩薩爲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法假安立」這句話怎麼講呢?

  譬如說,現在發光的這個,原來沒有這件事,我們原來都是用油作燈,後來發明電,用電來作燈。原來沒有燈這件事,當然這個電燈的名字也是沒有的。有了以後,當然是我們人間人的智慧發明這件事,然後給它安立個名字。沒有名字這個事是有問題,不可以。又加上個名字,這都是叫做假安立,就是方便安立的。人也是,人出生的時候也沒有名字,然後他的父親、母親或者是誰給他起個名字,這個叫做某甲、某乙,這個名字都是方便安立的,不是原來有的,這就是叫做法假安立。這樣子說,還是很普遍的,不管是這個花、這個盆、這個房子,所有一切事情都有假安立的名字。這一切法是假安立的,方便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假安立。現在這裏是指什麼說的呢?是指佛法說的。佛法原來也都沒有名字,是由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起個名字,用各式各樣的名字來表示這個道理,也是假安立。

  「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我們說個白話,就是想要成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簡單地說就是佛的智慧。「願」這個字,就是我希望成就佛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不舍」:就是你若建立了得佛智慧的願以後,而不棄舍。這件事的確是有問題,我們一般人接觸了佛法以後,我們對于佛法有信心;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但是遇見不如意的事情,就棄舍,「我不願意成佛了,我不信佛了!」你可能也會這樣,那就是棄舍了。現在說「不舍」,這表示什麼?就是智慧高的關系。

  譬如說我們歸依叁寶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就是相信佛法了以後,做生意的時候賺錢了,心裏有可能:「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有這樣的好處!哎呀!」這時候對于佛法的信心就會增長了。但是若相反的情形,「我原來做生意是賺錢的,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後,做生意賠本了。我不信佛了!」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信心不堅固,信心不堅固的原因就是智慧不夠。現在說「不舍」,這表示什麼?智慧深刻,信心牢固,不棄舍;無論怎麼樣的情形,我對于佛法是有信心的。

  在這裏我再說一件事,有一個人(我們說得明白一點,太含蓄了也不行!)他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後來遇見一個法師,說:「現在我還想回香港去。」這是多少年前的事,很多人都離開香港到加拿大、到美國、到紐西蘭,到各地方移民,他也是移民。後來又想:「香港的樓價都下降,我現在想要回香港去買樓,好不好?」「好!」這個法師告訴他:「你會好,你回香港你去買樓,一定是好。」那他就這樣子辦了,就回去了。沒有多久,這個樓價一倍一倍地向上漲,這個人發財發得非常多,心裏非常歡喜,對這個法師也非常的恭敬、供養。過了多少年,這個法師有病了,然後對法師沒信心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的信心就是這樣建立的,如果情形一轉變的時候,這個信心建立不起來了,所以就不相信這個法師的話了,也不和這位法師來往了;這表示這個信心不牢固。如果你的信心是建立在智慧上面,什麼叫做智慧?你能學習佛法的真理,你從真理上建立你的信心,那這件事不受影響,我發財不發財不受影響。所以這上面說,「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就是他的智慧很高,他發了願以後不棄舍,永久地發無上菩提願。

  「爲依爲住」:「法假安立」明白點說就是經律論,爲依爲住;「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依爲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缽舍那」。這就不是我們一般人,「我聽一個法師或者一個居士,講兩個鍾頭、或者叁個鍾頭、或者七個鍾頭,怎麼樣修止、怎麼樣修觀,我就這樣修!」不是,這是不夠的。你還要有個依、還要有個住才可以的。這是引《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的這一段文,下邊我就解釋。

  此文有二:一、問何依而修止觀,二、何住而修止觀。依是依托義,謂一切有生滅法,依因托緣而得生起。所仗托的因緣,名之爲依。依托義,謂一切有生滅法,仗因托緣而得生起。今此止觀亦複如是,要有仗托,方得生起。

  「此文有二」,這一段文有兩段,第一段是菩薩請問,第二段如來正答。在請問中有兩個意思:「一、問何依而修止觀,二、何住而修止觀」,一個依,一個住,分這麼兩個意思,下面加以解釋。「依」是什麼意思呢?「依是依托義」,怎麼叫做依托呢?這個也不是太容易明白,怎麼叫做依托?「謂一切有生滅法,依因托緣而得生起」,這叫做依托。譬如這裏原來是空地,怎麼會造出房子來呢?就是它要有因緣。有人歡喜這塊地,那麼他就願意在這兒造房子。願意造房子,當然你要有錢,要請畫宅師,畫好了圖宅,還要政府批准,然後找建築公司,建築工程,大家談好了,開始建築;建築完了,成功了,這個房子可以住了、可以使用了。那麼這個房子就是這麼多的因緣成就的。沒有這個因緣,這件事是不成就的。所以,因緣就叫做依托,就叫做依。

  「所仗托的因緣,名之爲依」,譬如說我們這個眼識,眼根是精微的物質組成的,由這個物質的眼根發出來眼識;如果眼根壞了,眼識就完了,就不能看東西了。就是眼識的生起要依托于眼根,不然不行。譬如說我們身體有力量,說這個人身體健康,你叫他七天不吃飯,看他還有力量吧?所以,身體有力量要靠吃飯,吃飯是有力量的一個因緣。當然也有的人吃飯還沒有力量,那就是另有問題了。

  「依托義,謂一切有生滅法」,所有的法都是有生有滅,而不會生了以後它不滅,沒有這回事情。「仗因托緣而得生起」,所仗托的因緣就叫做依,那就是所依,這個法有所依才能現起。

  「今此止觀亦複如是」,現在說止、說觀這個法門也是一樣的,「要有仗托,方得生起」,要根據什麼才能生起止觀?就是經論!你不學習經論,你怎麼能知道修習止觀呢?這個止觀,佛陀說出來的止觀的方法,把它記錄出來就是書了,就是根據這個書來修止觀,就是這樣子。說:「我不看經論,我要聽這個法師講!」你對他有信心那也就可以;若是說:「這個法師說的話我不相信,我相信佛說的話!」那就要讀經論。但是我相信佛說的話,但是我自己看不懂,我也知道佛說的話是可信的,但是我自己看不懂,那就還要請這位法師講才可以。那個法師講的對不對呢?那也是個問題。所以,今天的佛教徒學習佛法很難,很不容易。「要有仗托,方得生起」,才能夠生起。這是把「依」這個字簡單地就是這樣講了。下面再講「住」這個字。

  《大毘婆沙論》叁十九卷五頁:

  雲何生?謂諸行起。雲何住?謂諸行生已不壞。

  「《大毘婆沙論》叁十九卷五頁」,這是金陵刻經處刻的《大毘婆沙論》,我沒有去查大正藏。「雲何生?謂諸行起」,「生」這個字怎麼講呢?原來沒有,現在有因緣現起了,那麼就叫做「生」。「行」這個字,就是一切有生滅的法,都叫做行;有生有滅的事情,都叫做行。如果按照唯識的道理來說,行是什麼?「行」是心,是我們的心。我們心一動了,就叫做行。這個房子,爲什麼會有房子?就是有人心動了,不然的話,沒有這個房子。說是爲什麼有核子彈?就是有一個人心動了,他在動的時候,他會發明出來這個。如果衆生心都不動,什麼事兒也沒有。說這個地方這個大海上有個橋,那個橋怎麼來的?就是心動了。所以從唯識的道理說,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心,這是有道理的。這裏我們淺白一點講,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一切都是行,都是有生滅變化的。行的生起,不管那一件事,原來是沒有的,而後才現起,所以就叫做生。有的人不相信有地獄,這句話也是對的,地獄原來是沒有的,但是有因緣的時候,地獄就有了;沒有因緣的時候,地獄是沒有的,世間上都是這樣子。

  「雲何住?」怎麼叫做住呢?「謂諸行生已不壞」,就是這個有爲法,有因緣把它造成了,造成以後,沒有立刻地破壞,它還存在。譬如這個房子,一百年前造的,到現在還存…

《禅的名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