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名义▪P7

  ..续本文上一页人让他修止观会困难一点,因为他感觉到没有这个需要,「我感觉很满意」。若是有的人为欲所苦,「哎呀!我不高兴欲!」世间上的人如果没有欲,另外你有什么满意的地方吗?我看,另外也没有什么值得满意的。如果修学佛法肯静坐,得到轻安乐,可以补上这个问题。但是轻安乐是你自己,你不需要假藉外缘,只要心里面寂静住,轻安乐就来了。但是我们人世间的问题,你还要吃饭,你不吃饭还有问题。若是能得到色界定、超越了欲界,这个时候也有吃饭的问题,因为你这个身体还是欲界的果报;若死掉了以后,生到色界天上去,就没有吃饭的问题,没有像我们人间要赚钱、要吃饭,色界天上的人没有这回事。色界天上的人虽然比我们欲界的人解决了好多的问题,但是他也有问题,他要死,死掉了以后,有可能又回到欲界来。若是我们佛教徒,不只是修定、而又能修慧,不只是修止、而又能修观,断了烦恼,他就不回到欲界来了,也不在色界天,能超过三界,到佛世界去,那就是永久的是安乐自在,而没有再受苦恼的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若学习佛法,肯静坐,成功了的话,世间上所有的苦恼我们都解脱了。说是「我不肯这样做」,不肯这样做,你不能出离三界。说「我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去!」那可以。到了阿弥陀佛国,你今生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到阿弥陀佛国是怎么情形呢?到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还是给你讲止观,你还是要修止观。修止观,也还是要断烦恼,见到第一义谛,这时候问题才解决的。因为我们在这里念阿弥陀佛,你内心的烦恼问题还没解决,还在你心里面,你到阿弥陀佛国去,你的烦恼和你的业力也带到阿弥陀佛国去了。到那个时候,和这里是不一样,因为那个莲花化生的身体,和我们由欲而有的身体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呢?没有老,那个身体也不老、不病,永久是健康的,永久是年轻人。这样子有什么好呢?你静坐的时候没有腿痛的问题,也没有昏沉的问题;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都是修学圣道的增上缘,而没有「你不要修行」、拉你到三恶道的这些事情,阿弥陀佛国没有这个事情。所以到了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为你讲《金刚经》,也可能为你讲《华严经》,也可能讲《解深密经》、讲《楞伽经》,可能这样子。可能由观世音菩萨为你讲经,观世音菩萨是在那里的。还是要修学圣道,但是比这里容易。所以,若不愿意修学止观,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还是不错的。但是,你要放下。你若不学习经论,你没有经论上的智慧,这个世界上的色声香味触你能放下吗?如果能放下,可以。如果是没有经论上的智慧,色声香味触你不能放下,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能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也不能心不颠倒,那你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件事可能会有障碍,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

  「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就不能够断除内心的烦恼、不能觉悟真理,就是有这个问题。我们从《大智度论》里边(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从《瑜伽师地论》里边,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应该反省我们自己用功修行的方法,你是不是有定也有慧、有慧也有定?如果你没有这样子,你的修行有问题,你那个法门是有问题的。「还堕生死大苦海中」,你有定而无慧、有止而无观,你不能断惑证真,不能断惑证真有什么不对呢?「还堕生死大苦海中」,就是你从色界天、从无色界天,又回到欲界来,回到欲界来就流转生死,还是这样子,和原来一样。

  「故应止观双运,定慧具足,为圣弟子道次第」,我们应该修止也应该修观,修观也应该修止。我昨天讲过「止观双运」,今天就不说了。「定慧具足」,有定也有慧,这样子是佛教徒修学圣道的次第。如果我只修慧而不修定、只修定而不修慧,那不是圣道的次第,道次第不具足。

  故《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列有五门,后一门禅那与般若转名止观也。

  「故《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列有五门,后一门禅那与般若转名止观也。」这是我引《大乘起信论》上,在〈修行信心分〉那一段文里面,它列出来有五种法门。五种法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四个门;禅定和般若合起来名之为止观。禅定是止,般若就是慧(就是观),合起来名为止观。那么加上前面的四个门,就是五个门。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就是这五个门,由这五个门来修学圣道,慢慢慢慢就成功了。所以我们若是愿意念阿弥陀佛,也是好;如果你愿意修止观,就是这五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这五个方法。

  前面这一大段,是简略地说禅的名义,这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我讲的,都是从经论里边来的,你看这个文也就应该知道这件事。如果其中有我讲的话,都不要听,都是不可以相信的。我说这个话,话里头是有话的,但是那里边我就保密了,我不说了,我不讲了,不讲这个话。

  禅的名义,引《大乘起信论》,禅就是止观!应该是这样。单是止,单是观,这不是佛法的圣道次第。

  下面第二段,止观的依义和住义,说这个问题。

  已略说禅的名义,次应明止观的依义和住义。

  「已略说禅的名义,次应明止观的依义和住义」,这个地方是我们不常见,这个依和住,止观的依、止观的住,不是常见的,这句话。但是这从那里来的?也不是我说的,是「《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上说的。

  《解深密经》,我们在佛学院里学过教义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唯识宗的一部经。但是别的宗派的人也应该学习,这是我的看法,不要有门户之见!所有的佛法我们都应该学习。你若是限制,「我不学!我不是唯识宗,我不学习!」那它那里的智慧你就拿不到了。佛教的经律论,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就是智慧!经也是说的智慧,律也是智慧,论也是智慧。

  我昨天说过,凡夫是没有智慧的,这句话可能有人不同意,凡夫的智慧也很高,能制造飞机,在天空里飞,这件事也不是简单的事;而现在这个电话有无线电话,不需要线就可以说话,几千里外、全世界都可以讲话,凡夫的智慧也是很妙!我在想:天上的人他们会知道我们人间的人的事情,他们对我们是瞧不起的,天上的人感觉人间的人太苦,很辛苦。但是人间会造大楼,造这个房子可以住,造轮船、造飞机,乃至造核子弹,天上的人:「哎呀!人间的人智慧也是很可怕的,不得了!」但是,我说人间的人没有智慧,是什么原因?人间的人虽然是会造飞机、造轮船,全世界都可以讲话,这个电视机也是很妙的,不能解决人的痛苦!人的痛苦不能解决。如果是你处理得不对,还增加苦恼。我认为科学上所发明的这些事情,我们处理得好,当然有电灯也满好,尤其是年纪大的人这个眼睛,你用油灯他感觉不亮,用电灯感觉好一点。这处理得好,对于我们人的生活是有帮助,但是,你内心的苦恼还是要佛法才能解决。我们不学习佛法,是不能解决苦恼的。

  去年四月间,在台湾苗栗法云禅寺参加传戒法会,有一次我讲开示,我对来受戒的人说,戒师问你们:「能调伏烦恼否?」回答:「能调伏!」我说你们回答得很精神、很有气力,声音发出来很响亮,但是你知道要怎么样才能调伏烦恼?你知道吗?「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学习无为的圣道,才能调伏烦恼,才能断烦恼。我们中国佛教徒,我们汉文的佛教徒,谁愿意学习无为法?这些受戒的人就在那里笑。谁学习无为法?我看很少。我感觉我们佛教徒很少能发心学习无为法。不学习无为法,不要说断烦恼,你调伏烦恼都困难,不能的。说是我初出家我不能调伏烦恼,你出家一万年,你不学习无为法,烦恼还是一样的,问题就是这样子。

  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也有得圣道的,小乘佛法说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在家居士也可以得三果,能达到这个程度;到了三果的时候,他就决定出家了,不愿意过在家的生活。也有的大乘佛教徒,在家居士得无生法忍的。维摩诘居士他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不是一般的凡夫。虽然他还是居士,是在家人,但是他是圣人,他家里面也有妻子、儿女,但是他是圣人,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

  佛在世的时候,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大乘佛教是得无生法忍,小乘佛教的也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我们现在佛法是在末(正法、像法、到末法时代),谁得圣果?我看得圣果的人…,我看,我不是大胆,一个也没有,我认为,因为什么没有?因为你没有学习圣道,你只学习一般的这种境界,都是很浅薄的法门,你不能学这个甚深的法门,不能学,这是有这个问题。

  我刚才说远了,《解深密经》是唯识的学派,他们愿意学习这个法门,就是其它的学派也应该学习。其中的问题,譬如说〈分别瑜伽品〉就是讲修禅的事情、怎么样修止观的事情,它讲得比较圆满,讲得很深入。我们若欢喜修禅,就是学习这个正合适!但是不学习,我们不愿意学习,说「那是唯识学派的,我愿意看祖师的语录!」你看了几十年,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禅!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

  《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就是讲修止观的,我引来一段:「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我下边有解释,现在这里简单地顺一顺文就好了。那个时候,「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慈氏菩萨是谁?就是弥勒菩萨,就是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在《法华经》里有提到他,《华严经》也有提到;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为他授记。现在释迦牟尼佛是第九小劫,这一个成住坏空,这个住劫是一共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在第九小劫,减劫,寿命逐渐减少,人寿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逐渐减、减少到人寿十岁,十岁以后又增加,增加到无量寿,那个…

《禅的名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