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名义▪P6

  ..续本文上一页的「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拿这句话来讥嫌这件事。

  其实这个话,我在想……,我在台湾也遇见一个人,遇见一个比丘尼,她的名字我还记住,但是不要说名字。她说,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止观说了十卷那么多,不如学习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叶均翻译的《清净道论》,《清净道论》那么厚一本我看也不少,她说那个比较简单,说那么多干什么!我说:「你有没有学过《摩诃止观》?她说:「没有!」我说:「你若没有,你不要讲这句话!」

  《摩诃止观》是二十卷,一卷是分上下,就是二十卷;其实就是十卷,分上下。照《瑜伽师地论》来说,那是少得很多。但是,我在想,你学习了《瑜伽师地论》,还应该学习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和《摩诃止观》,还应该再学。这样子,你静坐的时候出现什么境界你知道。你是走火入魔、没有走火入魔,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问别人,你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说《金刚经》,「我就学习《金刚经》就好!」《金刚经》是好,但是它只是说一个般若的智慧,戒律它没有说,定它也没有说。修学止观,修学奢摩他止怎么样修,它没说。它只是说一个毘钵舍那观,只是这样子。但是毘钵舍那观还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奢摩他也比较容易学,不是太难,但是般若波罗蜜不是那么容易毕业的。

  而学习定这件事,你刚才说要有老师,这句话我也同意,有老师好一点。假设你拜一个阿罗汉做老师,这个事也好。譬如说拜观世音菩萨做老师,随时可以向观世音菩萨请问,那么你不需要读很多书,随时请问老师,这就可以。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你不能去拜一个阿罗汉做师父,你也没有办法去拜观世音菩萨做师父,所以你要自己努力了。

  从这里我们应该知道消息,佛在世的时候佛教徒是有善根,我们不行。你现在想要修止观,谁给你做老师啊?我看,很难找到一个老师的。现在,用《瑜伽师地论》给你做老师,这是可以。可是,这一百卷你又嫌多,那这个事怎么办呢?

  你们不出声,我再说几句。我在报纸上看那个方块文章,就赞叹金庸的小说很好。「金庸迷」--还说出这么一句话,金庸的小说很多,不嫌多。这一部读完再读那一部,不嫌多。若学习《瑜伽师地论》,「哎呀!太多太多!」我们人就是这样子嘛。

  印顺老法师说一句话,这句话说得也是非常的有意义。他说,「我看社会上的人,或者做生意的人,工商界的这些人,或者是在政府里面做官的这些人,求名求利的时候,他要用多少的力量、精神来求这个事情,披星戴月,不怕辛苦,鼓足了干劲向前冲。我学习佛法的精神,不次于他们!」印顺老法师说这句话。我们学习佛法的精神有多少?我们也愿意学习,但是不肯用那么多的精神,苦了一点就向后退,「我要告假!」印顺老法师他以前有一个「游心法海六十年」,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厚。就光这个六十年,那么容易啊!但是他说,心情很快乐。我们在佛学院学了十年,感觉很多了;其实十年能学习多少佛法啊?我认为很少、很少的。我在台湾也听过别的法师讲课,有人说这个法师讲得很好,我心就动了,我去听他讲课。听完了,我心里想,才华是有、智慧是有,时间不够!要再学多少年才能好一点。

  我看见法尊法师有一篇文章,他说出一件事来,好像是王勃释迦牟尼佛成道记上有这话,「夜睹明星而悟道」这句话。这句话往好处说,有一点禅味,有一点禅的味道;但是,若从教义上看,这句话有问题。王勃,当然他不是出家人,他说错了,我们可以原谅他,但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的人若这样说,这是有问题了。有什么问题呢?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时候,照理说是闭上眼睛的,应该是闭上眼睛。或者我们不管他闭眼睛、不闭眼睛,静坐得到禅定的时候,前五识是不动了。静坐的人怎么知道他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没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呢?如果前五识还动,就是没得禅,最多就是未到地定以下的境界,你没得到初禅乃至到第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你都没得。怎么知道得了呢?前五识不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动了,只是第六意识。四禅八定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他这样在禅定里面修缘起观而得无上菩提,在教义上是这样说。

  「夜睹明星」,他眼睛看着明星而悟道,这句话对不对?我们看《佛本行集经》上,还有其它的经,那地方也说,是明星出时佛得无上菩提。是那个时间,不是佛他睁开眼睛看见明星,这时候得无上菩提,不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居士写了一篇佛学的著作,叫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我就得看。他那个地方就是这样说,「夜睹明星而悟道」,也是这么说。我就引《佛本行集经》还有其它的经说这句话不大对,应该修改为:「明星出的时候而悟道」。不是佛的眼睛睁开了,看着明星而悟道,不是这样子。然后,他给我回信,他说:「我这个夜睹明星而悟道,大家都能接受,所以不必改!」这也看出来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的学习的态度不对劲。静坐的时候欲界定的境界,说这是得天眼通了!而这个人,很多人跟他学禅!这看出来我们佛教徒的程度,到了什么程度,会知道这件事的。

  我现在再说一句话,这些话都是不好听的话。我们说是信佛的人好像也很多吧,得正知正见的人不多!就是连出家人都在内,不要说是在家居士,连出家人都在内。我们今天的佛法就是这个程度!而这些出家人没有得正知正见,还可以做佛教的领导人,佛教会兴盛吗?

  ──※-.-※-.-※-.-※-.-※-.-※-.-※-.-※-.-※──

  「若但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还堕生死大苦海中,故应止观双运,定慧具足,为圣弟子道次第。」前面引《大智度论》的文,这里是解释《大智度论》的四段文,这是解释第四段。

  「若但有止无观」,我们如果是欢喜学习止观的话,我们只学习止、而不学习观,这样子有什么不对呢?止的作用,是使令这个虚妄的分别心和一切动乱的烦恼停止下来不动,心里面寂静住,能够降伏烦恼,它没有力量断烦恼,这是止的功能。当然,若是我们学习止,有可能会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无色界的四空定,我们有可能会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不能够断烦恼,它没有这个力量。所以,「有止无观」就有这个问题。

  观的作用是能断烦恼的。观为什么它能断烦恼呢?我们能引生烦恼的境界是什么?是在世俗谛——在因缘生法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因缘生法它能够引令我们生烦恼。观就是智慧,智慧能超越这些因缘生法,能到第一义谛去,观有这个作用。第一义谛这个地方,不是生烦恼的地方。世俗谛的因缘生法,若是我们没有般若的智慧,我们在这里会有烦恼。若是我们修观的时候,它能够破坏世俗谛,能把世俗谛观察到空无所有了,所以就能够断烦恼。不用智慧观察,你不能超越世俗谛;不能超越世俗谛,你的心还在世俗谛上活动,你的烦恼也随着活动,原因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修学圣道的佛教徒,不修观,只是内心里面无分别住,不能断烦恼!

  但是,经论上开示我们修止观的方法,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方法,你修止的时候也就可以修观。「止」,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色界四禅,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你可以先修止、而后修观也可以,你先修观、而后修止也可以,就是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就是这样子用功修行。

  初开始修止观,譬如说我修止修半小时,然后我再修观,我修一刻钟,一刻钟修完了再修止,止修完了再修观。一般的情形,修止的时间可以多一点。譬如说你的腿子若不痛,你坐两个钟头,一直都修止;两个钟头以后,你修一刻钟的观,也可以这样子。当然,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一天一坐坐八小时是可以,修观的时间短,修止的时间长,也可以这样做。但是,你若愿意修观的时间多一点,也是可以。譬如说是你一坐坐两个小时,你修止修一个钟头(六十分钟),修观也修一个钟头,那这样也是可以。但是,你不要修观的时间超过修止的时间,不要这样做。有的人的情形不一样,有的人修止的时候感觉身体舒服,修观的时候没有这个感觉,那你就止修多一点,止修两个钟头,修观修一刻钟,也可以这样。但是也有的人不是,有的人修观的时候感觉到很舒服,修止也是感觉舒服。修止,假设你修得相应的话,多数是感觉到舒服。修观,初开始修观的时候,没有什么舒服,不感觉舒服,但是也有人欢喜修观,那么就是可以随自己的意,你愿意时间长、愿意时间短都可以。不过,初开始腿子会痛,那就受到限制,可是时间久了,腿子就不会痛了。

  我刚才这一段主要是说,若有止而无观是不能断惑证真,不能断烦恼。我们现在是欲界的人,我们有欲的问题;你若修止的时候,能把欲调伏,叫它不动,不能断,只能调伏它不动。能够调伏它不动,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有轻安乐了;有轻安乐的时候,你也就能放下这个欲。由未到地定到色界初禅、二禅的时候,这个轻安乐是更殊胜,那当然也就能放下欲,不感觉到欲是可爱的,能放下。能放下,你也没有损失,因为你在禅里面有轻安乐。那么这个人,我们用肉眼来看:「喔!这个人很有修行,这个人能放下了世间上的这些苦恼的事情,都能放下了!」但是,你若没有观,这个烦恼还是没有断,还在你心里面潜伏着,终究有一天定力坏了,烦恼又动起来,又回到欲界来受诸苦恼,还是会有这个事情。这是「有止无观」。

  「有定无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智慧。一般我们平常说,定慧是果,止观是因,由因而得果。有的人前生的栽培好一点,今生的果报如意一点,再加上有多少智慧会处理事情,他就不会引起很多的烦恼,这种…

《禅的名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