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名義▪P6

  ..續本文上一頁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拿這句話來譏嫌這件事。

  其實這個話,我在想……,我在臺灣也遇見一個人,遇見一個比丘尼,她的名字我還記住,但是不要說名字。她說,天臺宗的《摩诃止觀》說止觀說了十卷那麼多,不如學習南傳佛教。南傳佛教,葉均翻譯的《清淨道論》,《清淨道論》那麼厚一本我看也不少,她說那個比較簡單,說那麼多幹什麼!我說:「你有沒有學過《摩诃止觀》?她說:「沒有!」我說:「你若沒有,你不要講這句話!」

  《摩诃止觀》是二十卷,一卷是分上下,就是二十卷;其實就是十卷,分上下。照《瑜伽師地論》來說,那是少得很多。但是,我在想,你學習了《瑜伽師地論》,還應該學習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和《摩诃止觀》,還應該再學。這樣子,你靜坐的時候出現什麼境界你知道。你是走火入魔、沒有走火入魔,你自己知道,不需要問別人,你會知道的。

  我們現在說《金剛經》,「我就學習《金剛經》就好!」《金剛經》是好,但是它只是說一個般若的智慧,戒律它沒有說,定它也沒有說。修學止觀,修學奢摩他止怎麼樣修,它沒說。它只是說一個毘缽舍那觀,只是這樣子。但是毘缽舍那觀還非常重要。我們學習奢摩他也比較容易學,不是太難,但是般若波羅蜜不是那麼容易畢業的。

  而學習定這件事,你剛才說要有老師,這句話我也同意,有老師好一點。假設你拜一個阿羅漢做老師,這個事也好。譬如說拜觀世音菩薩做老師,隨時可以向觀世音菩薩請問,那麼你不需要讀很多書,隨時請問老師,這就可以。但是,現在不是這樣,你不能去拜一個阿羅漢做師父,你也沒有辦法去拜觀世音菩薩做師父,所以你要自己努力了。

  從這裏我們應該知道消息,佛在世的時候佛教徒是有善根,我們不行。你現在想要修止觀,誰給你做老師啊?我看,很難找到一個老師的。現在,用《瑜伽師地論》給你做老師,這是可以。可是,這一百卷你又嫌多,那這個事怎麼辦呢?

  你們不出聲,我再說幾句。我在報紙上看那個方塊文章,就贊歎金庸的小說很好。「金庸迷」--還說出這麼一句話,金庸的小說很多,不嫌多。這一部讀完再讀那一部,不嫌多。若學習《瑜伽師地論》,「哎呀!太多太多!」我們人就是這樣子嘛。

  印順老法師說一句話,這句話說得也是非常的有意義。他說,「我看社會上的人,或者做生意的人,工商界的這些人,或者是在政府裏面做官的這些人,求名求利的時候,他要用多少的力量、精神來求這個事情,披星戴月,不怕辛苦,鼓足了幹勁向前沖。我學習佛法的精神,不次于他們!」印順老法師說這句話。我們學習佛法的精神有多少?我們也願意學習,但是不肯用那麼多的精神,苦了一點就向後退,「我要告假!」印順老法師他以前有一個「遊心法海六十年」,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厚。就光這個六十年,那麼容易啊!但是他說,心情很快樂。我們在佛學院學了十年,感覺很多了;其實十年能學習多少佛法啊?我認爲很少、很少的。我在臺灣也聽過別的法師講課,有人說這個法師講得很好,我心就動了,我去聽他講課。聽完了,我心裏想,才華是有、智慧是有,時間不夠!要再學多少年才能好一點。

  我看見法尊法師有一篇文章,他說出一件事來,好像是王勃釋迦牟尼佛成道記上有這話,「夜睹明星而悟道」這句話。這句話往好處說,有一點禅味,有一點禅的味道;但是,若從教義上看,這句話有問題。王勃,當然他不是出家人,他說錯了,我們可以原諒他,但是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的人若這樣說,這是有問題了。有什麼問題呢?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靜坐的時候,照理說是閉上眼睛的,應該是閉上眼睛。或者我們不管他閉眼睛、不閉眼睛,靜坐得到禅定的時候,前五識是不動了。靜坐的人怎麼知道他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了?你怎麼知道這個人沒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呢?如果前五識還動,就是沒得禅,最多就是未到地定以下的境界,你沒得到初禅乃至到第四禅、無色界的四空定你都沒得。怎麼知道得了呢?前五識不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不動了,只是第六意識。四禅八定都是第六意識的境界。他這樣在禅定裏面修緣起觀而得無上菩提,在教義上是這樣說。

  「夜睹明星」,他眼睛看著明星而悟道,這句話對不對?我們看《佛本行集經》上,還有其它的經,那地方也說,是明星出時佛得無上菩提。是那個時間,不是佛他睜開眼睛看見明星,這時候得無上菩提,不是這個意思。

  有一個居士寫了一篇佛學的著作,叫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絕,我就得看。他那個地方就是這樣說,「夜睹明星而悟道」,也是這麼說。我就引《佛本行集經》還有其它的經說這句話不大對,應該修改爲:「明星出的時候而悟道」。不是佛的眼睛睜開了,看著明星而悟道,不是這樣子。然後,他給我回信,他說:「我這個夜睹明星而悟道,大家都能接受,所以不必改!」這也看出來我們佛教徒對于佛法的學習的態度不對勁。靜坐的時候欲界定的境界,說這是得天眼通了!而這個人,很多人跟他學禅!這看出來我們佛教徒的程度,到了什麼程度,會知道這件事的。

  我現在再說一句話,這些話都是不好聽的話。我們說是信佛的人好像也很多吧,得正知正見的人不多!就是連出家人都在內,不要說是在家居士,連出家人都在內。我們今天的佛法就是這個程度!而這些出家人沒有得正知正見,還可以做佛教的領導人,佛教會興盛嗎?

  ──※-.-※-.-※-.-※-.-※-.-※-.-※-.-※-.-※──

  「若但有止無觀,有定無慧,則不能斷惑證真,還墮生死大苦海中,故應止觀雙運,定慧具足,爲聖弟子道次第。」前面引《大智度論》的文,這裏是解釋《大智度論》的四段文,這是解釋第四段。

  「若但有止無觀」,我們如果是歡喜學習止觀的話,我們只學習止、而不學習觀,這樣子有什麼不對呢?止的作用,是使令這個虛妄的分別心和一切動亂的煩惱停止下來不動,心裏面寂靜住,能夠降伏煩惱,它沒有力量斷煩惱,這是止的功能。當然,若是我們學習止,有可能會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無色界的四空定,我們有可能會達到這麼高的境界,但是不能夠斷煩惱,它沒有這個力量。所以,「有止無觀」就有這個問題。

  觀的作用是能斷煩惱的。觀爲什麼它能斷煩惱呢?我們能引生煩惱的境界是什麼?是在世俗谛——在因緣生法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因緣生法它能夠引令我們生煩惱。觀就是智慧,智慧能超越這些因緣生法,能到第一義谛去,觀有這個作用。第一義谛這個地方,不是生煩惱的地方。世俗谛的因緣生法,若是我們沒有般若的智慧,我們在這裏會有煩惱。若是我們修觀的時候,它能夠破壞世俗谛,能把世俗谛觀察到空無所有了,所以就能夠斷煩惱。不用智慧觀察,你不能超越世俗谛;不能超越世俗谛,你的心還在世俗谛上活動,你的煩惱也隨著活動,原因就是在這裏。所以,我們修學聖道的佛教徒,不修觀,只是內心裏面無分別住,不能斷煩惱!

  但是,經論上開示我們修止觀的方法,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你修止的時候也就可以修觀。「止」,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有色界四禅,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你可以先修止、而後修觀也可以,你先修觀、而後修止也可以,就是止而後觀、觀而後止,就是這樣子用功修行。

  初開始修止觀,譬如說我修止修半小時,然後我再修觀,我修一刻鍾,一刻鍾修完了再修止,止修完了再修觀。一般的情形,修止的時間可以多一點。譬如說你的腿子若不痛,你坐兩個鍾頭,一直都修止;兩個鍾頭以後,你修一刻鍾的觀,也可以這樣子。當然,能達到這個程度的人,一天一坐坐八小時是可以,修觀的時間短,修止的時間長,也可以這樣做。但是,你若願意修觀的時間多一點,也是可以。譬如說是你一坐坐兩個小時,你修止修一個鍾頭(六十分鍾),修觀也修一個鍾頭,那這樣也是可以。但是,你不要修觀的時間超過修止的時間,不要這樣做。有的人的情形不一樣,有的人修止的時候感覺身體舒服,修觀的時候沒有這個感覺,那你就止修多一點,止修兩個鍾頭,修觀修一刻鍾,也可以這樣。但是也有的人不是,有的人修觀的時候感覺到很舒服,修止也是感覺舒服。修止,假設你修得相應的話,多數是感覺到舒服。修觀,初開始修觀的時候,沒有什麼舒服,不感覺舒服,但是也有人歡喜修觀,那麼就是可以隨自己的意,你願意時間長、願意時間短都可以。不過,初開始腿子會痛,那就受到限製,可是時間久了,腿子就不會痛了。

  我剛才這一段主要是說,若有止而無觀是不能斷惑證真,不能斷煩惱。我們現在是欲界的人,我們有欲的問題;你若修止的時候,能把欲調伏,叫它不動,不能斷,只能調伏它不動。能夠調伏它不動,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就有輕安樂了;有輕安樂的時候,你也就能放下這個欲。由未到地定到色界初禅、二禅的時候,這個輕安樂是更殊勝,那當然也就能放下欲,不感覺到欲是可愛的,能放下。能放下,你也沒有損失,因爲你在禅裏面有輕安樂。那麼這個人,我們用肉眼來看:「喔!這個人很有修行,這個人能放下了世間上的這些苦惱的事情,都能放下了!」但是,你若沒有觀,這個煩惱還是沒有斷,還在你心裏面潛伏著,終究有一天定力壞了,煩惱又動起來,又回到欲界來受諸苦惱,還是會有這個事情。這是「有止無觀」。

  「有定無慧」,止就是定,觀就是智慧。一般我們平常說,定慧是果,止觀是因,由因而得果。有的人前生的栽培好一點,今生的果報如意一點,再加上有多少智慧會處理事情,他就不會引起很多的煩惱,這種…

《禅的名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