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名义▪P5

  ..续本文上一页讲?什么叫做定内修观?什么叫做定外修观?譬如拿我们现在说,我们静坐的时候,这个时候先修止、而后修观,或者先修观、而后修止,我们就这样用功修行。这叫什么?这是定内修观?是定外修观?这是定外修观。因为我们没得禅定,我们现在最浅的未到地定都没得到。《瑜伽师地论》和《杂集论》说九心住是欲界定,欲界定里边最后那个等持,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我们都没得到。九心住一开始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我们就在这个境界里面,有时候进步、有时候退步,而后边的境界我们还没得到。所以,严格地说,我们不够资格说定内修观,我们就是散散乱乱地、肯用用功就是了,也可以姑且说是定外修观。

  若是你已经成就了未到地定、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时候才可以说:他有时候定外修观,有时候定内修观。因为要入定以后修四念处,观法无我,观一切法空,那叫定内修观。说「我没有入定」,那时候也有正忆念、有如理作意,那叫定外修观。那是那样的人才说这句话,我们实在是不及格了,这两句话都不及格。

  若是已经得到禅定的人,有的时候定外、有的时候定内修观,都是需要的。你想要有决定的作用,要定内修观才可以,定外不行,定外是没有这个作用的。因为你散乱心观一切法、思惟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不行,你烦恼照样活动,你没有力量能调伏烦恼的。若是得到禅定,在定里面修观,烦恼就被你调伏了,被你消除了,它不能发生作用。慧要有定的帮助才有力量,没有定的帮助是没有用的,你不能断烦恼;也好一点,也比较好一点。我思惟:观这个身体是臭皮囊,这是不净的,还好一点,这个欲心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不行,不能决定调伏。你要寂静住的时候才好,才能有点力量的,这个慧一定要有定的帮助才行。

  我们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怎么得?是散乱心啊?不是的!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缘起观,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不是散乱心,「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灭则行灭」,能够得无上菩提,是不能的。有的辟支佛他没成道的时候,他得到四禅,在色界第四禅里面修缘起观,得辟支佛。有的阿罗汉也是这样子,但是也有的人在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也有这种人。在未到地定里面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所以有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因为他没有禅,没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只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不能发神通,力量不够。要初禅乃至到第四禅才可以有神通,无色界的四空定也不可以,也不能发神通。所以色界四禅在我们佛教徒来说,得圣道是非常重要的。你不修学禅定,老是平平常常的。

  我们现在的汉文佛教徒有一个什么想法呢?我也不想做大法师,我到佛学院干什么?那我也很用功修行嘛!我天天早晨上早课,睌上上晚课,其它的时间我能拜佛,我还可以读经,就这样,这就是修行嘛!我也承认这是修行,但这个修行靠不住,随时地「我不相信佛法了」,都可能的,随时都会这样。你对佛法的信心浮动得很,随时就没有了。但是若是得了禅定,而又学习佛法,这个时候的信心牢固,不容易破坏。

  南传佛教徒到我们汉文大乘佛教:「大乘非佛说!」你心不动!你心里完全不受影响。为什么不受影响?因为你若一入定修诸法实相观的时候,随时愿意见弥勒菩萨都可以,见阿弥陀佛,一切佛菩萨你想见都能见到,可以和他们学习佛法。你有这个境界的时候,你的信心谁能破坏?我看没有人能破坏的!没有人能破坏。信心就是智慧啊!我们一般人有一点信心,没有智慧的基础,这个信心很不牢固的!信心要建立在智慧上,智慧那个地方要有定力,那这是不可破坏,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我说到这里,我又是说这些烦恼话:我们今天汉文佛教,什么程度啊?我们佛教徒停留在什么程度?我们知道吗?不要说在家居士,我们出家人停留在什么程度上?我初出家的时候,我听法师讲课:「佛法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也解释什么叫正法、像法、末法,就是老师这么讲,我这么听着,实在什么叫做末法呢?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情形正好就是末法。这个「末」是什么意思?没有力量的意思。佛法在我们心里面没有力量,只是嘴说一说。

  欢喜静坐的人诃斥学习经论的人:「你们就是嘴巴皮!」诃斥学教的人。但是我现在想:「你不学习经论,坐在那里就是静坐,还不如学教!」学习教,虽然只是嘴巴皮,但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这个文这么念一念,去思惟思惟,你还是栽培了善根的,在阿赖耶识里还是栽培了一点。说:「我不看经论,我坐在那里」,你得了四禅八定都还没有用!因为你还没能断除我见。你没修我空观,我见还在;你没有修法空观,法的执着也是在。我再说得丑陋一点:你没有修不净观,你的欲心还是在的!你照样从无色界天、色界天又回到欲界来流转生死。你不如那个学教的人,他将来可能因为学习过佛法,他将来还能见佛。因为佛一看,「这个人栽培过善根的,他是没有修慧,但是有点闻慧、有点思慧,还是有佛法的善根,有般若波罗蜜的种子,这个人还是可以度化的!」所以你不要诃斥:「你是嘴巴皮!」嘴巴皮还是不错的,好过嘴巴皮都没有。

  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肯到佛学院学习佛法的人是少数。「我不到佛学院,我自己也可以学习佛法!」也是少数。大多数的佛教徒不学习经论,顶多有法师讲经、有居士讲经,有可能去听、也可能不听,那么在家里面我就念念阿弥陀佛,或者是念念咒,或者拜佛,就这样子,就是这样的境界。所以我想古代的这些大德只好弘扬净土法门!因为这些不学习经论的人,修学止观修不来。你不学习经论,止和观是在经论里面讲的,经论告诉你怎么修奢摩他止、告诉你怎么样修毘钵舍那观,我们不学习经论就不知道。说「我请一个法师来讲经、讲解止观」,那是不够的。他讲一个钟头、讲两个钟头也不够,止也不具足、观也不具足,你若那样去修止观、去静坐,方法是不具足的。这些人也对于佛法有点信心,那怎么样办法呢?佛菩萨怎么样来教化这些人?只好告诉你念阿弥陀佛了,就是这么回事。告诉你念阿弥陀佛,能念成功的也是有,那是非常好,到了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还是告诉你怎么样修止观。得圣道,就是非要定慧!有戒为基础,然后修定慧,断惑证真,得无生法忍,只有这样子。

  所以,古代的时候,唐朝善导大师讲《十六观经》,他讲得很浅。为什么这样子?那就是慈悲。就是众生太难了一点就向后退,苦了一点也向后退,不能「我不怕苦」。像玄奘大师他到印度去,那是什么精神?这是大无畏的精神。说我们现在做事要计划好,我们讲了一刻钟的话,然后有什么节目,完全计划好,弄得四平八稳,然后再开始行动。玄奘大师他去印度,还有这个事情吗?完全是不惜身命!「我不怕死,遇见什么境界都不怕!」就是专心要到印度去学习佛法,这是什么精神啊?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不是,「哎呀!那地方很冷,我不去!」「出家人晚上不吃饭,这怎么可以?我不出家!」就是不能吃苦。但是要学习圣道,非要不怕苦才可以。静坐腿疼,这也是苦。腿痛的时候,就要放腿子才可以,不然就不能坐了,一点儿苦就受不了。

  我们看以前在终南山住茅蓬的这些大德,他们就是不怕苦,他不是说不吃饭,这个身体不吃饭是不可能的,不吃饭这个身体能活下去吗?还是要吃饭。他就是简单地、在那个地里面自己种蕃薯,或者是大白菜,简单地生活,他就能维持。当然也有可能他的身体特别强,和我们一般人不同。我们现在,「你叫我到那儿去住,那地方有医生吗?」哎呀!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安排好好的,才可能去。生活上有一点不方便,「No!」所以,末法时代就是这样子,吃了苦,不行。

  我曾经问印顺老法师:「佛法来到中国,我们中国人有没有人得圣道?」印老不出声,就默然,一直地不出声。那这话的意思,不答复这个问题了;反正也没有说有人得圣道,也没有说没有人得圣道,就是不答复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从《高僧传》上看,古人是有得圣道的。

  问:法师慈悲,有一个问题请教。就是在家居士想学静坐,但是,又有很多书上说,如果没有法师在旁指导,会走火入魔。自己静坐有一点层次的话,也没办法区分这境界是真的、是假的。请法师慈悲,要怎么去看,禅坐是有达到那种境界,或者是魔来打扰你,或是有其它的解释?谢谢。

  答:你提出这个问题,的确是有这个问题。譬如说这个做医生的人,当然要在学校里面学习这一科,学校毕业以后还要实习。实习以后,有可能还要考试,你拿到一个License,正式可以挂牌做医生。现在我们若想要静坐,你就听法师讲一个钟头、讲两个钟头,讲五个钟头都不行,你就可以静坐啊?不应该是这样子!

  经上说,这叫做「上人法」!是超过了人的境界,这修学禅定、修学止观这件事。我们人的境界,你若想要做医生、你若想做律师、做会计师、做建筑师,在学校里要学习多少年,你才正式地有这个资格?现在要想上人法,超过人的境界,就听你讲两个钟头,你就可以静坐吗?那么便宜的事情啊,有那回事吗?

  「《瑜伽师地论》」这句话怎么讲?就是禅师的境界。你想要坐禅,要学习这部书,它是一百卷。而我们,「这一百卷太多了,最好就是两卷,或者一卷!」当然要说一卷,他也是能说,但是你未必能用。弥勒菩萨也会说,假设用一卷,也能把《瑜伽师地论》的大意说出来,但是你不行,你不及格,你这一卷书你看不懂,你不能明白那个道理。要详细地说给你,可能会好一点。但是我们现在人就嫌多,我们看永嘉禅师…

《禅的名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