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名义▪P4

  ..续本文上一页

  我们佛教徒一直地停留在这个境界(在家居士也在内,出家人也在内),停留在这个境界上,我们感觉到很庄严吗?有没有反省一下,我这个程度我能住持佛教吗?我能够使令佛教在这个世界上兴盛起来吗?我们要反省一下。当然,这个责任我们出家人非常重要,在家居士也是有责任的。所以现在龙树菩萨说,我们只是学习经论,学习一点狂慧,而没有定,这是不对的,不应该是这样子。

  「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有这样智慧的人,他心里面给人家讲的时候也可能很肯定,但是他内心里面:「诸法是空的吗?是有生死轮回吗?」还是疑惑,不能肯定。说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真的吗?心里都是疑疑惑惑的。经上说有欲界天、还有色界天,真的吗?心里都是不决定。

  我们学习《摄大乘论》,它那上告诉我们一个消息:如果你的奢摩他成就了,你能看见佛菩萨!不是说你得圣道,不是;但是要是相信佛法的佛教徒,他能够静坐,成就了奢摩他。成就奢摩他,在《解深密经》上也说出来:你得到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开始成就了。当然最好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成就了这个奢摩他,非佛教徒不算,是我们对佛法有一点信心、也学习过经论,然后我们能静坐,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佛菩萨。

  当然这看见,是看见佛菩萨的化身。我们能看见观世音菩萨,你若想要看见阿弥陀佛也能看见,看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能看见。我们说是:「我们有诚心,我不怕辛苦,我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当然是可以。如果你不去,你就入了未到地定、或者初禅,你就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现身,你就能看见;看见观世音菩萨,都能看见;也能看见弥勒菩萨。我们若学习《维摩诘所说经》,你对维摩诘居士有信心的话,你入定,然后你念「南无维摩诘菩萨」,维摩诘居士就会现身,就能看见,是能看见的。

  说是我们到普陀山去,我们也没有静坐,我们没有得禅定,就是心里散散乱乱的,但是你若到普陀山潮音洞是什么,在那两个大石头那里,就看见一个观世音菩萨相了,你心里也很欢喜。当然同时有很多人在那儿看,各有不同,那就会有一点信心。说是这个人得了未到地定,他若静坐一入定,他能看见观世音菩萨,当然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见法身如来,不是化身。

  但是,通常的道理,我们应该先见法身如来,就是先见胜义谛。先见胜义谛,不是散乱心能见的,你最低限度要得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到初禅。你在初禅里面修四念处,观一切法无我,能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就是见到第一义谛,是见法身。见法身的时候,一入定、与法身相应的时候,然后你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现出来,你就能看见。

  我刚才说,到普陀山那个石头缝里头看,在我来想,还不如在普济寺看见观世音菩萨那个像,我看那很庄严嘛,还好。但是我们若在那个大石头缝里,什么也没有,忽然间看见观世音菩萨相,会生欢喜心。所以有禅定的人,在定中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妙相庄严,我们说那是假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吗?说假也是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但是可是不同,和看这个木雕、泥塑的不一样,看这个纸画的也还是不一样。你看见这个化身相可以说话的,你可以和他说话,你有所求也可以向他说,或者佛法的什么道理不懂,也可以请问的;那这个境界我看是大不相同。

  但是我们没有这些事情,「多堕邪疑」,这上面说「多堕邪疑,无所能作」,只是个狂慧啊!真实有善根的人也会好一点,如果善根不是那么强的话,我们以前看那个胡适之先生,这是我们中国有名的学者,他公开地宣布:「我不相信有生死轮回!」他写的那个《荷泽大师神会传》,他其中写到禅宗史,由达摩初祖、二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六祖慧能,他那个禅宗史写得满好,完全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云云的,但是他对佛法没有信心,他公开宣布他对佛法没有信心。所以正好是这样子:「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他实在在佛法里面什么也不能做。一多堕邪疑的话,善根都不能栽培了,不能栽培善根,得圣道是更不可能了。

  「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若是这个佛教徒,在佛法里面肯努力地学习,能够有闻所成慧,又能进一步地有思所成慧,然后再修奢摩他、修禅定,得到禅定,「则能破诸烦恼」,就能破除贪瞋痴的烦恼,那就不同了。烦恼一破除去,就是圣人了,就能见到真理了,不是用嘴巴子说的。嘴说:这是「即空、即假、即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不是用嘴说的,他有智慧见到这件事,所以「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就是证悟了诸法的真理了,这是圣人了。

  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非是狂心语。

  「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这底下又有第二个意思。「是道异一切世间」,就是你有闻思修的这种智慧,而又得了禅定,能够破诸烦恼、能见到诸法的真理,这是不同于世间法的,和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同的,与世间上的事情是违反的,「与世间相违」。

  「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修学佛法,有闻思的智慧,而又能够修奢摩他,能断烦恼、能见真理,这不是凡夫说出来的话,是圣人说出来的话。「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这种圣人他说出来的,是他自己成就了,而后宣说出来的道理。「非是狂心语」,不是那个心里面散散乱乱的人说出来的事情。散散乱乱的人,他怎么能说出这个话呢?不可能的嘛!我们没有学习科学的人,我们能说出科学家的话吗?说不上来的,这道理是一样的。

  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何以故?还退失堕生死故。

  (大正二十五,二○六下)。

  「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这前面是说有慧而无定,是没有用的。有慧而无定,这是有所偏,这是不理想。现在说是有禅定,但是没有空、无相、无作的智慧,这个禅定不能叫做三昧的。「何以故?」什么原因呢?「还退失堕生死故」,你有了禅定,但是你没有空、无相、无作的智慧,你的禅定不会很久就会失掉了,你还是在生死里轮回的。

  所以我们若学习经论的话,会知道这件事;知道这件事,你反省我现在的修行是有慧而无定?是有定而无慧?就会知道。知道的时候,有所不足,我们可以补足,可以补充它。如果你不学习,就有问题;你不学习,你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这件事,你学习了几十年,你坐破了一百个蒲团,没有用,到时候又到轮回里来了,会有这个问题的。这个文是出现在大正藏二十五册,二○六页,它一共是分三段,下面那一段。

  此文约义分之,总有四段。第一段谓但有观慧而无止之定则是狂妄的智慧。譬如燃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复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故名狂慧。

  「此文约义分之,总有四段」,前面是引《大智度论》的话,这下面是我说话了。

  「总有四段,第一段谓但有观慧而无止之定」,只是有慧、而没有定,「则是狂妄的智慧」。「譬如燃灯,灯虽能照」,旧时代是油灯(现在是电灯),旧时代那个油灯,灯是可以点,把它点着了,放光了。「灯虽能照」,虽然有光明放出来。「在大风中不能为用」,大风就把这个光吹得它不稳定,「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若置在一个密室,不透风,没有风吹进来的房子里边,这个灯放出来的光明才能够发生作用。

  「散心中智慧亦复如是」,我们不修禅定,只是学一学文字上的佛法,「亦复如是」,这个智慧是没有用的。「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故名狂慧」,所以叫做狂慧。这也是《大智度论》上说的。这是第一段。

  明若有止有观、有定有慧,则能断惑证真,得成圣道。故《摄大乘论》上说:

  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第二段,「明若有止有观、有定有慧,则能断惑证真,得成圣道。」「有止有观、有定有慧」,由止观而得定慧,「则能断惑证真」,才能断除内心的烦恼,才能见到真理。「故《摄大乘论》上说: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我们若是得到了禅定(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话,以这个禅定作我们的智慧的住处。「依止」这句话,就是当个住处讲好了。「如实等觉诸法真义」,我们的智慧在禅定里面住,我们的智慧就能够普遍地觉悟诸法实相的道理,就会有这个作用。「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摄大乘论》上的话。这是第二段。

  赞叹定慧具足之法是圣人所说,非是无定无慧的凡人语。

  第三段,「赞叹定慧具足之法是圣人所说,非是无定无慧的凡人语」。

  若但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还堕生死大苦海中,故应止观双运,定慧具足,为圣弟子道次第。

  第四段,「若但有止无观,有定无慧,则不能断惑证真,还堕生死大苦海中,故应止观双运」。这里说「止观双运」,就是也修止、也修观,也修观、也修止,叫做止观双运。止观双运,在经论上另有其它的意思,就是止和观是同时的,那叫止观双运。经论上说的止观双运,那就是得圣道的时候;得圣道的时候,止观是同时的。

  我在这里又想起一件事,我在台湾福严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同学对我提出个问题:「是定内修观?是定外修观?」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回答,我是说:「定内修观。」定外修观这句话怎么…

《禅的名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身心如何安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